【世界尿失禁周】妈咪“难言之隐”早防治

世界尿失禁周于2009年由国际尿控协会发起设立,时间是每年6月份的最后一周。

尿失禁,又称小便失禁,国际尿控协会将之定义为“任何尿液不自主地流出”。最新统计表明,尿失禁已成为世界五大疾病之一,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很多人都认为尿失禁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产后女性更是尿失禁的高发人群。提醒女性朋友,产后42天开始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尿失禁。

  产后女性小心尿失禁

据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尿失禁发病率为18%~53%不等,随年龄增长逐步升高,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二胎政策的开放使得不少人已当上第二个孩子的妈妈,多产会导致尿失禁发病率上升。

尿失禁分为4种类型,最常见的为尿急性尿失禁和压力性尿失禁,往往表现为尿急、排尿次数增多、夜间排尿频繁,以及跑步、咳嗽、大笑、走路、搬重物、抱小孩时尿液突然流出,无法控制,严重者可导致盆腔内膀胱、子宫脱垂。

尿失禁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患者常常因频繁去厕所或发生漏尿情况而感到尴尬、羞愧甚至抑郁,产生一系列家庭、心理、社会问题,因此,尿失禁也有“社交癌”的恶名。

我国绝大多数患者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不少人认为尿失禁是因为年龄增大而发生的自然现象,就诊率尚不足10%,还有一些人以为是尿路感染而误诊

事实上,规范的医学技术应用,能很好地预防、治疗尿失禁。对于产后发生尿失禁的女性朋友来说,应及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早日摆脱尿失禁的困扰。

  让盆底肌及早做运动

如何预防产后尿失禁?在美国,每位产妇生产后,必须接受盆底恢复性训练,否则今后尿失禁手术将不得使用医疗保险。目前,我国一些妇产科专科医院及综合性医院妇产科也开始开展产后盆底康复训练。

产后42天是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特别是30岁以上的已育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展盆底肌肉康复训练,预防后患。在评估产妇的盆底情况后,如有必要,可借助器械开展康复训练。

大部分尿失禁是盆底肌肉松弛造成的,因此通过提肛运动锻炼盆底肌肉,可以很好地预防和治疗尿失禁。自我训练的具体方法是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3~5秒,松弛休息3~5秒,如此反复10~15次(20-30分钟),每天训练3~8次,持续8周以上或更长。

  治疗方法因人而异

根据尿失禁的不同类型与情况轻重,治疗方法有多种:

  1. 对于较轻的尿失禁可以用行为治疗或药物治疗来控制症状。

  2. 对于压力性尿失禁,如果需要手术治疗,首推微创的无张力尿道吊带手术

    该手术是用特制的高科技材料制作的无张力吊带,将松弛的尿道托起,使患者术后排尿最大限度的接近生理状态,纠正尿失禁。

    当患者腹压增高时,如咳嗽、打喷嚏,吊带则相当于一个吊床,起到衬托尿道的作用。

  3. 对于较顽固的尿失禁,特别是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尿急等膀胱过度活动症等患者,可采取骶神经调节疗法,俗称“膀胱起搏器”。

    骶神经调控的原理是将一台脉冲发射器放置于臀部的皮下囊袋,将电极置于骶神经(排尿调节的关键)处,通过弱电脉冲影响骶神经,调控膀胱、括约肌和盆底神经反射。

    简而言之,就是能让主管膀胱和排尿的神经准确向大脑送达“开”、“关”信号。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20万人受益于该疗法。

    骶神经调控治疗,可分为体验治疗和长期置入2个阶段。体验治疗可以让患者安装临时起搏器,亲身体会这项治疗对自己的效果,如果患者在体验期间能够获得满意效果,症状得到缓解,就可以置入正式的“膀胱起搏器”。手术完成后一天,就可以出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主任医师夏术阶、副主任医师文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