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 | 别轻言医保买单——从试管婴儿涨价说起

  主页菌语

公共物品通常会被过度使用,直至资源耗尽,经济学上管这个叫“公地悲剧”。

  因为是大家共有的东西,就很难有节省的意识,社会保险正是这种重灾区。就像看到有人吃不饱,就说从公地里多挖几个土豆吧;生病的人那么可怜,治病的钱,也都医保买单吧。

  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土豆挖不挖,怎么挖,还得掰开了细说。今天公号推送一篇关于试管婴儿涨价新闻的评论,欢迎各抒己见。

  

昝馨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7月6日,财新网报道,随着公立医院价格改革推进,深圳等多地都上调了辅助生殖技术价格,其中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上调行为引发患者不满,拉起横幅、集聚医院。

  报道介绍了发生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冲突,包括价格调整的起因、成本测算以及调整、冲突过程等,并采访了一些专家,谈对辅助生殖涨价的看法。报道暗指的一个方向是,辅助生殖是基本需求,不应该列入特需医疗,应该进入医保目录提供补偿,降低患者成本。不少读者在文后表示对患者的同情,以及希望国家能够伸出援助之手,“不要在这种民生问题上让民众绝望”。

  确实,不孕不育的患者让人同情。想要为人父母,是再基本不过的需求,这一点毫无争议。但对整个社会特别是社会医保来说,是不是不孕不育一定应该社会援助和保障,并不能这样简单地讨论、轻易地断言。

  首先,社会医保的一个突出功能是二次分配,通过强制筹资,实现高收入群体对低收入群体的风险分摊、互助共济。如果不孕不育的患者并非低收入群体、甚至是高收入群体,是否也应该由社会医保给予补偿报销呢?

  其次,社会医保的资金是有限的。一位读者在报道文后评论说,“他们只想要个孩子”,但是,存在医保支出封顶线的情况下,不孕不育的患者“只想要个孩子”,先天耳聋的儿童“只想要个人工耳蜗”,八十岁的癌症老人“只想再活两年”,优先满足谁?

  哪些项目可以进医保、哪些人可以得到待遇倾斜、以及这些都通过哪些决策机制最终确定,是一个复杂的公共政策话题。即便全社会都对某个医疗项目纳入医保呼声很高,医保管理方也仍然需要对其做出精算与评估,综合考虑人群覆盖、服务供给、基金风险等多重因素。最终决定是否以及多大范围内将该项目纳入医保,除了医保自己在执行层面的测算评估外,还应有机制设计保证兼顾了公共选择的价值考量等。这是医保管理应有的负责态度,因为管理的是社会共有的保险基金,基金花穿了,就要财政来兜底,财政的钱,说到底也仍然是大家自己交的钱。这些都不作考虑,只是简单地说“我真同情你,医保应该帮助你”,不过是一种“慷他人之慨”罢了。

  回到事件本身。结合新闻报道以及文后读者提供的信息,引发医患冲突的并不仅仅是调价行为,还包括医院未能做好事前告知,以及没有处理好正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过渡问题。试管已经开始了,储存在医院,突然通知说价格翻了近四倍,接受不了的话,正在孕育胚胎的试管就可能变成医院废弃物,这个确实极易引发争端。患者拉起横幅抗议,当然值得同情,但此处更值得关注的,是当社会发生争端时,为何总要挑起横幅,才可能换来问题解决的希望?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讨论清楚,那么读者们得到的启示就是,拉横幅才是解决问题的利器,这似乎不是一个面向现代公民的激励机制,也不应该是媒体致力于传播的信号和方向。同样,如果政府的关注和回应一直把焦点集中在横幅以及横幅的大小上,“发声”不易的老少边穷地区未免就太吃亏了。

  此外,一部分患者确实因为国家早年实行计划生育的“一胎”政策,错失了生育年龄,“二胎”政策放开后,想要借助辅助生殖怀孕,认为国家应该有所补偿支持,也是非常合乎情理的想法。对于这部分人群,更值得讨论的是,如何降低对他们的识别成本、提供补贴的执行操作成本,以及确定符合财力民情的国家补贴标准(国家的财力并不允许支持每个人都去美国接受不孕不育治疗)。在报道中,没有针对这部分人群独立分析、采访,也是一个缺憾。

  将所有受到事件影响的群体“打包”在一起进行报道,很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引发大众关注的是流泪的A,然而最终受益更多的可能是旁边的B。又或者,其他同样需要帮助的人,因此被“挤出”了关注视野,使得公平离得更远。这些应该都不是新闻报道的本意。媒体是社会的“第四种权力”,权力的使用应该是审慎、理性进而避免滥用的。至少,当我们长期批评什么,我们不能变得跟“什么”一样;制造民意的暴力,也是暴力,希望不要用暴力去对抗暴力吧。

  P.S. 中心现面向有公立医疗机构工作体验的朋友进行问卷调查。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即可让您的真实想法直接汇总到决策层!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本文作者昝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欢迎分享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号: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中心 (publicpolicycass);图片源自网络。

      END

    编辑 | 潘雨晴 戴榕

    公共政策 | 专业客观 | 新型智库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