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常规检查中,不是某一项指标的异常就能够确诊患有某种疾病,而是需要多项检查联合支持某种疾病的证据。那么在临床上,拿到血常规结果之后,应该怎么来看这个结果?
一张血常规报告,一般都有 20~24 个项目,分为三个部分:白细胞参数、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
But,很多时候拿到的化验单数值异常,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背后的真相又什么?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下血常规化验单数值异常那些事。
白细胞参数
中性粒细胞(N)
数值升高
1. 生理性增多
年龄:新生儿 WBC 较高,N 占绝对优势,到 6~9 天 N 与 L 大致相等,以后 L 上升,婴儿期 L 较高,可达 70%。2~3 岁后 L 下降,N 上升,4~5 岁 N 与 L 基本相等,形成 N 与 L 的两次交叉,青春期与成人基本相同。
日间变化:安静、休息低;活动、进食高;晨低下午高。
运动、疼痛、情绪:均可增高
妊娠中晚期与分娩:增高
2. 病理性增多
(1)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症:最常见原因,化脓性球菌最明显,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立克次体(斑疹伤寒)、螺旋体(钩体、梅毒)、寄生虫(肺吸虫)。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感染中毒性休克,WBC 不高反低,很明显的核左移。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管栓塞(心肌梗死、肺梗死)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织严重损伤者,在 12~36 h 内 WBC 增高。
急性溶血:缺氧、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粒细胞释放
急性失血:大出血,WBC 1~2 h 内迅速上升,达(10~20)×10^9/L。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输卵管妊娠破裂)更显著。
急性中毒:外源性(化学物质、药物如汞、铅、安眠药;生物毒素如昆虫毒、蛇毒;植物毒素如毒蕈中毒)、内源性(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
恶性肿瘤:非造血系恶性肿瘤(刺激释放、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破坏释放调控),WBC 持续增高,以 Nsg 增多为主。
(2)异常增生性增多
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细胞增多为主,增高的幅度不是很大,甚至有可能减低;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增高幅度大。不少白血病患者是因为牙龈肿胀和牙龈出血,最早到口腔科看病,并由口腔科医生最早做出的诊断。各型白血病都可能出现口腔问题,其中以急非淋最常见。
骨髓增殖性疾病:真红、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纤。除了一种血细胞成分的增多外,常伴有其他一种或两种血细胞的增生。
数值降低
1. 感染:G-b 如伤寒、副伤寒,WBC 可低至 2×10^9/L;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内毒素及病毒使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至循环池粒细胞减低,也可能是内毒素抑制骨髓粒细胞释放。
2. 血液病:再障、MDS
3. 慢性理化损伤:辐射(X 线)、药物(氯霉素),抑制有丝分裂。
4.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要么总数减低,要么分类减低。
5. 脾亢:过度破坏、脾素灭活促粒细胞生成因子。
淋巴细胞(L)
数值升高
1. 生理性增多:儿童期
2. 病理性增多:病毒、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淋、传单(EB 病毒)、百日咳;慢性感染,如 TB;肾移植术后;白血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瘤。
数值降低
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相对下降)
单核细胞(M)
数值升高
1. 感染性疾病: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
2. 血液病: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恶组。
3. 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
4. 急性感染恢复性
数值降低
一般无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E)
数值升高
1. 寄生虫病: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钩虫感染。
2. 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枯草热。
3. 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
4. 血液病:慢粒、真红、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5. 某些恶性肿瘤:肺癌
6.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数值降低
1. 急性传染病早期、大手术及烧伤等应激状态减少,但恢复期增多
2. 长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B)
数值升高
1. 变态反应性疾病:荨麻疹。
2. 血液病: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粒和类白血病的鉴别,慢粒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后者正常。
3. 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其机制不清楚
数值降低
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红细胞参数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GB)
数值升高
1. 相对性增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吐泻和大面积烧伤等;
2. 继发性增多:多见于缺氧性疾病使红细胞呈代偿性增多,如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3. 原发性增多:见于原因不明的骨髓增值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数值降低
临床上根据 Hb 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
1. 轻度贫血:男性低于 120 g/L,女性低于 110 g/L
2. 中度贫血:男、女性均低于 90 g/L
3. 重度贫血:男、女性均低于 60 g/L
4. 极重度贫血:男、女性均低于 30 g/L
红细胞比积(HCT)
数值升高
1. 引起红细胞增高的原因均可使 HCT 增多。
2. HCT 是掌握血液稀释程度的可靠指标,常作为脱水患者的补液依据
3. 作为判断血液粘度的指标
数值降低
1. 见于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
2. 由于贫血原因不同,HCT 降低的程度与 RBC、Hb 值不完全一致,常将三者结合起来,计算红细胞的三种平均值,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数值升高
1. 有 95% 缺铁性贫血患者(IronDeficiency Anemia, IDA),RDW 值增大,且早于其他参数(如 MCV、MCH),但无特异性;铁剂治疗有效时 RDW 值进一步增大,呈一过性,随后将至正常
2. 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IDA 时,RDW 值增大;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则RDW 值正常
网织红细胞
数值升高
1.溶贫(可增至 6~8%,急性 20% 左右,严重者可达 50%)、急性失血、放化疗后、红系无效造血
2. 缺铁贫、巨幼贫治疗中,如 升高则有效;不增高,无效或需进一步检查。
数值降低
再障、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计数(PLT)
数值升高
1. 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BM)增殖性疾病如慢粒、真红、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 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或慢性炎症如缺铁贫、癌症病愈后恢复
数值降低
1. 生成障碍:再障、急白、防射损伤等。
2. 破坏增多或消耗增加
3. 免疫性破坏产生自身抗体
4. 病毒感染产生与免疫复合物相关抗体
5. 反复输血产生同种 Plt 抗体
6. 血小板分布异常:血小板有 70% 存在于血流中其余 30% 存在于脾内血小板池。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数值升高
1. PLT 破坏增加而代偿功能良好
2. 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 MPV 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
数值降低
1. 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白血病患者半数 MPV 降低
2. MPV 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BM 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数值升高
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
数值降低
表明均一性高
编辑:于昉
投稿及合作:yuf@dxy.cn
题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