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医科研|吉训明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期刊发文阐述远隔缺血预适应降低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栓塞发生率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于2017年4月在医学期刊Circulation上发表影响因子达19.309的论文,题目为“Safety and Efficacy of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Before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A Proof-of-Concep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该研究发现对于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给予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治疗,可通过改善机体炎症反应降低术后相关栓塞发生率,为进一步提高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降低远期不良事件提供了新的治疗措施。该研究课题同时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北京市科委“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 论文封面截图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尤其是对于难以耐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疗效更为突出。虽然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相似,但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影像学检查发现的栓塞发生率高达50%,明显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而目前研究发现无症状性小栓塞与患者远期认知功能减退相关。

为探讨RIPC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共纳入189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RIPC+标准化药物)63例、假性治疗组(sham-RIPC+标准化药物)63例和对照组(标准化药物)63例。研究发现,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给予2周RIPC治疗,能显著降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48小时内头颅MRI-DWI检查发现的新发脑损伤发生率,并减小新发脑损伤病灶体积。该研究结果提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给予RIPC治疗可能有利于预防术后患者认知功能下降。

  

  吉训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与卫生事业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宣武医院卒中中心主任、宣武医院-哈佛麻省总医院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中方主任、国家远程卒中中心主任、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国家卫计委脑防委学术部主任、中国老年医学会副会长兼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适应医学联合会主席、国际老化与疾病学会副会长、《Brain Circulation》主编、《Aging and Diseases》副主编等职。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北京市医管局“使命”计划人才、北京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等。

带领团队,依托宣武医院卒中中心、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和宣武-哈佛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系统从事脑卒中的转化医学研究,主要在脑卒中预防、急诊溶栓救治、神经康复方面进行了系统创新性研究工作。包括1.缺血适应降低高危人群的卒中发生与复发;2.脑动脉和静脉血栓的非药物神经保护和仪器开发;3.国家远程卒中中心建立、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团队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匹兹堡大学、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等建立了广泛持久的学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关系。

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以第一/责任作者在Nature、Circulation、Neurology、Neurosurger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引起国际学术的广泛关注;主编我国首部《脑血管病急诊介入治疗学》专著,获国家专利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

  宣武医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