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宝典22:过敏性鼻炎与哮喘同步治疗

  为什么鼻炎治疗对哮喘治疗如此重要呢?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呼吸天使”

  作者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呼吸科 钟文伟

  过敏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过敏性病变,哮喘是支气管过敏性病变,前者属于上气道,而后者属于下气道,两者均是常见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过敏性)疾病。尽管两者病变部位不同,鼻黏膜和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在发病诱因、遗传学改变、局部的病理学改变、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和发病机制等方面均非常相似,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临床上约80%以上的哮喘患者伴有过敏性鼻炎,而过敏性鼻炎将近40%同时有哮喘。

  

  因而2001年,世界各国耳鼻咽喉科专家讨论过敏性鼻炎对哮喘的影响时提出了“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观点,指出上、下气道在组织结构上是连续的,上、下气道疾病(即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是密切相关的。由此提出了“联合呼吸道”(United airways)、“过敏性鼻支气管炎”和“全气道炎症综合症”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等概念,认为上下呼吸道疾病需要联合诊断和联合治疗。更有学者提出了过敏综合症(Atopic syndrome)的概念,认为应该从全身角度进行治疗。

  那么为什么鼻炎治疗对哮喘治疗如此重要呢? 原因有以下两点:

  1、鼻腔是呼吸道的起点,其十分重要的功能之一在于过滤作用和加温加湿作用。鼻黏膜上有着许多鼻毛及鼻黏膜分泌的粘液可以阻挡吸附空气中的过敏原、细小颗粒、病原微生物,可使大于5-6微米的吸入颗粒阻挡在鼻腔,净化吸入空气,是呼吸道的经济实惠的空气净化器;另外鼻黏膜下有着极为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可对吸入空气进行加温、加湿,使吸入下气道的空气保持湿润且接近37℃,是呼吸道的加温加湿器。这样经过鼻腔的净化和加温加湿作用,空气变得既干净又温湿,不仅减少了对下气道的物理、化学刺激,还减少了过敏原的暴露。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哮喘患者几乎都有鼻炎,而近一半以上鼻炎患者没有哮喘。

  2、鼻炎时鼻腔黏膜水肿,上、下呼吸道在功能上存在相互关联性。一方面,刺激鼻黏膜可间接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表现如咳嗽、支气管痉挛。另一方面鼻内炎性分泌物可以经鼻后孔和咽部流入下气道,直接刺激下气道引起咳嗽喘息,即上气道综合症(鼻后滴漏综合症)。可以想象,合并鼻炎时,由于鼻粘膜肿胀、鼻甲肥大和分泌物的潴留可导致鼻塞,使患者被迫从以鼻呼吸为主转变为以口呼吸为主,鼻腔的净化功能、加湿、加温功能减弱,吸入空气变得干冷,对气道的非特异性刺激增强,尤为重要的是过敏原也可以避开鼻黏膜屏障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而引发哮喘。另外,鼻内炎性分泌物不知觉地流入气道,特别是仰卧位睡眠时,极可能是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病(特别是夜间哮喘)的重要原因。

  从上面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临床上鼻炎控制不好的患者,哮喘也常常控制不好,因而在GINA指南中把鼻炎控制不好作为哮喘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哪些情况可考虑存在鼻炎呢?

  儿童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喷嚏、鼻痒、流清涕及鼻塞四大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常反复发作。过敏性鼻炎患者由于局部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的下睑暗影,称为变应性黑眼圈(allergic shiner)。鼻炎典型症状有:

  1、鼻痒:大多数患儿均会出现,表现为经常性揉鼻子,可出现过敏性敬礼症(allergic salute),过敏性鼻皱痕(allergic crease)。

  2、阵发性喷嚏:晨间、晚间更严频繁。

  3、清水样鼻涕:急性炎症减轻,鼻涕就会变少或者稍稠厚,继发感染时则变为脓涕。

  4、鼻塞:轻重不一,可单侧也可双侧,可以是间歇性也可以是持续性,常常是两侧均有,有时表现为夜间打鼾。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情况,就应高度怀疑是过敏性鼻炎,并及时去耳鼻咽喉科确诊。另外,“感冒”症状超过7-10天,也因高度警惕过敏性鼻炎。

  鼻炎患者也常常会有咳嗽症状(上气道综合症),那么什么时候需要警惕合并哮喘呢?上气道综合症引起的咳嗽往往在早上或睡醒后多见,这是因为睡眠时分泌物堆积,体位变化后分泌物流经咽喉部刺激引起咳嗽,往往感觉有痰声,鼻炎控制后咳嗽明显减轻。而哮喘咳嗽往往在夜间、清晨时明显,吹冷风(冷空调房间)、运动、大哭、大笑后往往会诱发咳嗽,往往是干咳无痰或少痰,有时呈刺激性咳嗽,一般单纯治疗鼻炎不能控制咳嗽。怀疑者应进行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扩张试验来判断是否同时伴有哮喘。

  专家简介

  钟文伟,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基金,NIH基金8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2006年-2010年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博士后研究。现为上海医学会变态反应专科委员会青年委员。

  主攻方向:儿童哮喘和儿童慢性咳嗽。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三全天,星期五上午。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