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与远程医疗:如何相辅相成——【峰观医改

  【峰观医改】开篇词

医改曾被感性地比喻为“世界难题”、“白色迷宫”,又被理性者喻为“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分蛋糕”。作为长期跟踪研究医改的本人来讲,我认为医改早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话题,布衣雅士谁都能说上一阵,有问题,有评论,甚至有建言,有主张,每每能说中一两个问题,击中某些要害,但又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由此,争论甚至争议开始发端……

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些精英甚至行业的专家对医改的基本问题缺乏共识?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总是有多个相左的答案?最后,我的解释是:这不是知识问题,无关能力和背景,重要的是他们处在医改利益格局中的位置不同、视角不同,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我曾经想过,假如大家能够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切实保障患者利益,会怎样呢?做到这点其实不难,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想的,问题是,保障了患者利益医改就万事大吉了吗?不是。还有医务人员,如果有利于患者,但是不利于医务人员的事情,能够持续吗?答案是:不可持续。患者和医生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同样需要保护。那好,进一步推论,把患者和医务人员都保障好,医改就了结了吗?

答案可能令人吃惊,即便将患者和医务人员都保障好了,依然有问题,那就是政府是否因此正常履行职能和工作,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何调整好政府同社会组织和市场的关系,如何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提升效率,使患者和医务人员各得其所,政府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同时又使卫生医疗体系得到健康发展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

由此,不免心生感慨,如果人们能够充分换位思考,多为对方考虑,医改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突然联想到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来真正的说清楚医改,推进医改,需要一种超脱精神,否则,总有一个侧面没有关注到。

坦率地说,本人研究医改没有什么特别优势,如果说,还有一点优势的话,就是比较超脱而已……

医改需要理性,需要摆脱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理性,还需要大众的理性。

从今天开始,本人将一些研讨会议的讲座和发言整理出来,通过公众号陆续推送,目的是为大家提供一种超脱的视角,为增进大众的理性贡献一点绵薄之力。为此,编为“峰观医改”系列,以飨好友。

是为开篇赘言。

  

  

分级诊疗与远程医疗:如何相辅相成

会议主题:BITS2017北京国际远程医学高峰论坛

会议时间:2017年6月10日(下午)

会议地点:国家会议中心

在讲分级诊疗的时候,我想我就不要照着PPT讲了,也不要简单地照着政策讲,大家都是这个方面的专家和同行了。

首先我讲分级诊疗这个事情怎么来的?怎么理解?我们为什么这样叫?首先讲个由来,大家很快会告诉我,这就是2015年国办发70号文说的,我说也对,但是事情不这么简单。因为分级诊疗首先说这个名词,在座的还有一些国外的朋友,国外没有这个,或者说在2014年之前国际上都不这样叫。一般地都讲“整合式医疗”或连续性医疗,或者叫“有管理的医疗”,这是国际上通用的,但是只有我们叫了个分级诊疗。所以我们的分级诊疗来历和国外是不一样的。

2013年国家医改办委托我们团队做分级诊疗的课题,当时跟我联系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楚,说王老师有没有时间,有没有兴趣研究分级诊疗?我回答,这个事儿我可以研究,但是我有个条件,能不能把题目改掉?不要叫分级诊疗,别的都好商量。他们一听说觉得这个事很重要,马上就跟领导说。不一会儿打回电话来,说领导划圈了,你怎么研究都行,标题不要改了。

后来我们又研究卫生立法的时候,我跟法制司的领导又谈这个事情,我一直想把这个名字改掉,有没有可能立法的时候改掉它?他说这个事可以研究可以商量,但是今天说实话我不想改了。为什么不想改了?因为当初我们做课题,我们有一些研究生去查文献,查完以后跟我说,老师我查了,国际上没有分级诊疗的文献,我说查的不对,国际上都不这么叫。对吧?

后来到了2015、2016年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找到我们有关部委,在国内找专家研究中国的分级诊疗。这个时候我注意到大家都开始,从国际上来也叫分级诊疗,所以这个时候我就踏实了,咱们就开始叫分级诊疗,咱们就不在意国外叫什么了。

但是我告诉大家,分级诊疗的本意是什么?我们讲了这么多,其本意是什么?这个话我一定要讲。我定上时间的,一分钟都不会多讲,但是这个话还是要花一分钟跟大家说清楚。

大部分对分级诊疗的理解是:分级诊疗就是让老百姓在基层看病,找全科医生,这就是分级诊疗。我说真的不对!如果大家还这么认为,分级诊疗就是让大家在基层看病,我说这个事就走歪了!

我一直参与分级诊疗政策研究制定,包括“十三五”医改规划起草。我说分级诊疗最实质的问题,就是连续性医疗,说的更完整一点,就是要有管理的连续性医疗。这是我多次强调的,什么叫连续性医疗?就是我们医疗机构之间要向患者提供连续性的服务,这是分级诊疗的精髓。一会儿我说为什么咱们和远程医疗结合起来?

如果再加上一个有管理的,就是对患者的就医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如果没有这个,只是简单的让人、让患者到基层看病,这个和我们分级诊疗的本意是不符的,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分级诊疗就是不让你去大医院看病了,我说错了!

刚才讲了国际上和分级诊疗相关的只有这两个概念:

一个是三级卫生医疗服务模式,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它是说在医疗机构里面有三级二级一级,不同的医疗机构应该有不同的定位,这个事情是大家公认的。

第二个就是守门人。对这两个制度,注意,和国内情况又不一样。比如我们讲守门人,大家说得耳熟能详,认为国际国内都是守门人。我说错了国外是守门人,我们不是守门人。为什么这样讲?国外的全科医生要么独立执业,要么联合执业,只有我们的全科医生是基于社区卫生组织的全科医生。换句话说,我们的全科医生到今天为止,都是在社区组织里面的,它不是独立执业的。所以在我们设计守门人制度和全科医生制度的时候,那和国外是不一样的。大家不明白这一点,你看了很多似是而非,但是你一研究,一对比,完全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我们在基层的医保付费这么困难?为什么国外非常简单?因为它是直接对着他本人的,就是这个全科医生,直接管到人的。在我们这儿目前来看可能吗?所以这里面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说真正的分级诊疗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但是,它的精髓就是构建有管理的连续性医疗服务

所谓的分级诊疗是一种分工合作的状态,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它不是一种模式,大家如果把它认为就是一种模式,这个你还是理解的窄了。不管是分级诊疗也好,医联体也好,国际国内有太多模式了,但是精髓是什么?要提供有管理的连续性医疗

所以我简要地讲,所谓的分级诊疗,它的重要的要素,一个是疾病治疗,第二个有一个制度安排,再加一个就医管理。关于政策的演进这一部分呢,我做了一些梳理,但是我不想讲这些内容,我只是讲一点背景,讲一点我们制定政策的过程,帮助大家加深理解:为什么到2014年分级诊疗突然提速?为什么到2015年我们出台70号文?为什么到2016年“十三五”医改规划把分级诊疗作为第一项任务,我只讲这几个问题。

第一个,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说健全分级诊疗体系,提到了工作日程上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有统计数据,2013~2014,或者2014和2013年反映的2012和2013年全国的三级医院平均病床使用率是多少?大家如果猜很难猜,你查阅的话是103%、104%,这是我们全国的统计数据,平均三级医院病床使用率超过100%。显然,这个已经到了极限,我们说大医院长期超负荷,严重的资源上涌,这个体系已经出现结构性问题了。所以我们2014年开始提出,2014、2015是关键年,2014年的5月份,我们开研讨会,细节不讲了,很多人对这个事儿,还有不同观点,认为可不可以做分级诊疗?怎么做?到2014年7月大部分人有共识了,比如说我们提的分级诊疗大医院要参与,要削减大医院的普通门诊,要把挂号权下放到基层等等,过去大家都觉得不可行,不得了,不能动,大概过了两个月,大家觉得是可行的。但是能不能在全国做这个试点?究竟是以强制还是自愿?究竟是什么模式?大家心里还没有底。

直到什么时候?2015年7月15号,这个文件差不多了,一直没发出来,我们写了个报告,基于厦门的分级诊疗,我去了五次,调研了近一年的时间,最后提出中国的分级诊疗可能是一个柔性改革,尽管前面有一些地方是靠行政发文来做,但是我觉得恐怕主流的形式还是靠基层自愿而不是强制。一周内国务院分管领导批示,厦门模式具有借鉴意义,抓紧把符合中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制定好、落实好。要求非常清楚,很快两个月内就出台了70号文。

所以我跟大家说这个事情,我们认识分级诊疗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认为它是医改的一项措施,现在我们认为是医改的头等大事。到2016年底,我们在起草“十三五”医改规划的时候,我记得在座一些专家我们一起参与,到最后一稿去汇报,我讲第一个问题,我说要把分级诊疗放在第一位,原稿是第四位,因为分级诊疗横向涉及到很多部门,纵向涉及到大医院、小医院和医生、患者。等到正式稿,我看到分级诊疗就排到了第一位。

所以我讲这些啊,大家充分认识分级诊疗在我们整个改革发展中的地位

实际上说到底远程也是治疗,如果远程和分级诊疗结合起来,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所以我愿意试一试。

关于远程医疗的政策也不讲了,我讲一讲为什么需要远程支持?我们把分级诊疗做起来,一定要用远程吗?这三个问题,我想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谈,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较有意思的,因为前几年搞分级诊疗的时候,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观点:

大医院的专家和院长跟我说,王老师不要搞分级诊疗,为什么?基层接不住,他们的水平真不行,不是我们说,这要给他们就坏了,只能我们看,他们真接不住。

到基层你去问,他说你看大医院连这小病都看,他舍不得,放不下,你说他忙,他乐此不疲,他天天加班,他乐意,肯定是这样说的。

你如果问患者,患者说我觉得吧还是大院的医生可能更靠谱,我不敢去基层,说实话不敢去,确实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但是我说我们是有破解的办法的。什么破解办法?我们中国的分级诊疗。

这个破解的办法首先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一个分级诊疗的病种目录,或者是在医联体当中做一个分诊目录,这个是我们中国的一个解决办法。因为我们有一段时间老是在强制还是自愿之间纠结,自愿吧又觉得不会去,强制吧又觉得不具备条件。实际上我们中国特色的分级诊疗是什么?按病种,病种从哪来?我们倡导从慢病开始,从高血压、糖尿病开始,这个国外没有先例,所以我们分级诊疗是有自己特色的。这是第一。

第二,根据我们的经验,很快各地的实践证明,我们真的搞了病种目录,就应该有转诊的规范和具体的指标。

第三,就是配套政策,我刚刚在郑州开会,会上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级诊疗的发言,我提出来分级诊疗的政策是一个“六味地黄丸”,这个分级诊疗得吃六味地黄丸,少一味不行,有一条很重要的是绩效考评。

再一个最后我要说的是远程医疗,为准备这个事情,我两次找了中日友好医院的国家远程中心的专家卢主任,我向他请教了两次,我说讲远程我还是搞不太准,心里没底,分级诊疗嘛,我觉得我还差不多,这些政策我非常熟。有一次我去厦门跟他在路上,从机场到会场,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这次演讲之前又专门问,当然我找了一些文献,我们中国的远程很国外也不一样,从立法宗旨上,在我们的实际情况下,特别是对于远程医疗的界定上,提出邀请方的说法,为什么我说这个问题?邀请方你们好好去揣摩揣摩什么意思?我们邀请另外一方来做,意味着责权利的划分,大家都了解的,我就不说了,我重点讲后面。

后面这个远程医疗,我想应该归纳这么几个板块,叫基本业务,这个是根据相关的资料和文献,我们来调整完善的,我来概括的。什么叫基本业务?现在目前大家经常用的,影像心电诊断,这个远程医学,还有远程中医双向转诊、预约,我觉得这个应该作为一个基本业务,未来各地在做远程医疗的时候,我们把这一块应该作为基本模块。

第二个,就是有点高端了,远程重症监护,病例诊断,手术施教,还有一些中医的宏观微观的摄像诊断等等,我觉得这个看是一些高端的,还有一些延伸的,延伸的就是我们远程医疗如何向个人、家庭,等着医疗机构之外的健康服务,也给它提供。我之所以提到这个业务模块,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现在的需要,哪些是基本的我们怎么样能够普及?哪一些是基本的如何去考评?哪一些是基本的如何去支持和激励?哪一些是高端的?我们针对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疗机构,不同的专科,应该提出要求来。换句话说,不要说我随便联个线,那就是远程了、今天我远程了。我觉得咱们还是要区分一下。

那么从分级诊疗角度来讲,我们实体的医疗机构的分级,就是在三级医院当中来双向转诊的。但是在基于远程这方面,我想它的分级就有所不同了,所以对于这个,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基于远程医疗的网络分级诊疗体系,是对过去的这种传统实体的分级诊疗体系一个很大的扩充。而从过去实体转诊来说,实际上它这个功能是比较单一的。如果我们真是把前面远程这些内容全部整合进来,那么我们对于基层的帮扶作用是非常强的,这是我想从理念上来说的。

当然了,远程医疗对分级诊疗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讲几个例子,是我们亲自参与的。

  1

厦门的分级诊疗可以说这些年我一直在跟踪,大家知道它的分级诊疗很大的一个特色,如果和远程相关的,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是“糖尿病全程保健网”和“高友网”的这种平台管理、精细化管理。

我们过去分级诊疗是做成网状的,它是把糖尿病病人集中平台管理的,既是网状又有平台,对患者是公平的,我把全市某一型的糖尿病,我一个短信就能概括出来,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效率就非常高。

随着分级诊疗的发展,我们要发展成平台,把平台整合了,在整合平台的时候,我们怎么教育?如果一对一的话,全科医生就要成千上万、几万个人在做这一件事,所以过去在这方面,我们说整合度是不够的。在厦门这方面,我们现在也做跟踪评估,可以告诉大家,干预的效果非常明显,就是慢病管理效果非常好。高血压、糖尿病这种达标率,干预前后比较提高20%左右,我们会有详细的数据根据,所以这里面是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的。

  2

时间关系,我再讲第二个例子。大连大医二院我亲自去过两次调研,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三甲医院核心医院,所有的具有诊断功能的科室,全部是“双卡双待”,打引号的。科室都是两个屏,医生值班都是两个屏,一个屏是医院本部的,一个是医疗联盟内所有网络成员的,大概两百多家,像心电图、普通影像两百多家,基层诊断非常方便,几分钟之内传回去了,效率非常高。这里面个别医院,认为我连上网了,但是并没有双卡双待模式,而大医二院基本上做到同步,而且24小时值班,专门有这样一个机构在协调做这个事情。做的工作比较扎实,效果也比较好,我们也有很多数据,时间关系不说了。

最近我把大医二院案例做成了国家案例库的一个案例,我们刚刚传上去了,专家评审一致通过,马上就是提交完成了。在远程医疗方面,还有我们比较近的,中日友好医院的例子,时间关系不讲了,但是我还要提这个事。因为我来之前还跟他们专家说这个事。

我真正要说的还有一个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相结合我个人认为还没怎么破题呢,现在很多想法,很多思路,和我们实际需要是脱节的,在政策面还没有真正的对接完成,比如我刚才讲的这几个问题,如何进行远程医学的“扶贫”?过去远程医学愿意搞“锦上添花”的多,关系熟,你搞的好,有积极性,来,联起来。但是真正的、基层最需要的,我们提供了吗?能提供吗?基层愿意做吗?我们没有做,所以我认为远程医学是最好的医疗方式之一。

第二个,远程医疗的管理机制,远程医疗不能因院而异,远程医疗应该有质量保障有效率,但是如何考核?谁来考核?没有解决。

第三,远程医疗有一个质量监管的问题,最初阶段是什么?你大院的专家能给我们看个片子就不错了,我们做手术您能指导一下不错了,所以我们都没别的要求了,你能露个面,给我们提振信心就不错了。但是作为一个工作,医联体文件提出的四项模式之一,未来这个质量监管肯定还要做。

第四,如何建立绩效考核?一开始大家觉得新鲜找几个人去做,我告诉你,量大了就不想做了。所以我们怎么建一个长效机制,必须建立一个考评体系。

第五,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和医院的主动性,很多医院还是很重视的,但也有一些医院不跟你玩儿,他觉得实体的多踏实啊。

第六,还有技术问题,隐私保护等。时间关系不讲了。

这些问题我们还是有一些办法的,今天我作为学术研讨提几点建议吧。

第一,尽快出台指导的政策文件,我的意思是:远程医学是国家资源,是一个医疗的基础资源,国家要珍惜这个资源,不要随便把它丢掉。

第二,我们对于远程医学要统一规划,要有优先级,首先发展什么?哪些要普遍享有?我们要推进同质化的治疗,要靠这个来建立。

第三,对收费标准,内部分配、外部考核等问题进行明确。

第四,根据远程不同组织架构形式,研究建立远程医疗的综合监督体系。

第五,对参与远程医疗的医院资源进行严格管理。

总之,远程医疗是很重要的医疗资源,应该建立一整套的政策体系与之相匹配,使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很好的结合起来,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健康发展。希望接下来,大家共同研究和推动,以此交流为契机,做出新的贡献。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