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学问:孩子发育有共性,更有个性,不必攀比,不要硬套标准!

  

  孩子发育特征通过共性和个性同时表现出来。所有孩子不同的发育阶段有着同样顺序,如先会坐立、爬行,再会站立和行走。没有一个孩子先走后坐,但是,具体到某种能力,每个孩子成长发育会表现出很大差异,如有的孩子10个月会走,有的到18个月才会走。没有一种行为能力是所有孩子在同年龄中同时表现出来的。

  不仅仅孩子们之间的发育各不行同,就是同一个孩子的发育阶段也不一样。一些发育阶段,比如说话和运动并不是相同水平地发展。如有的孩子10个月会走路,但到20个月才会说话,这种情况很常见。任何的发育标准只适合一部分孩子,所以家长对于规范的发育标准不要有“错误的期待”,也就是不要硬套标准。

  生长发育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量变指生长,质变指发育,量变和质变同时进行,但各有缓急。例如大脑重量由出生时的350g增加到1岁时的950g,6岁时的1200g,突出表现是生长;从6岁到20岁脑重量只增加60g,而儿童的智力却飞速增长,突出表现为功能发育,包括记忆、推理、思维、分析能力不断提高。

  生长发育在整个儿童期不断进行,是一个连续过程,但不是等速进行的。如身高和体重在第一年,尤其是头3个月增长速度最快,出现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期,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许多能力的增长也是这样,有段时间进步很快,有个阶段会慢下来,甚至看不到什么改变,但这不等于发育停滞,家长不要过于焦虑,要等待孩子自然发育的“积累阶段”。

  儿童生长发育有许多共性特点,但由于先天遗传及后天环境条件的差异,个体发育不可能一致,必然呈现高矮、胖瘦、强弱以及智力高低不同。有些孩子是先会说话后会走路,而有些孩子正好相反,先会走路后会说话。有些孩子生性好动活泼,有些孩子生来内向或与人交往困难。因此,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正常范围,但不是绝对的,评价时必须考虑个体的不同影响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父母怎样才能不死套那些规范标准,而是根据孩子的发育现况以及个性需求来抚养自己的孩子呢?原则有两条:家长应具有一定的有关孩子发育过程多样性的知识,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个体行为并适时进行调整。如父母了解孩子的睡眠时间差异很大,就不要强迫只能睡10个小时的宝宝硬让他在床上躺12个小时了。

  家长在育儿中表现出的焦虑现象,很多是“盲目攀比”所致,往往是看到与自己宝宝同龄的孩子,发育指标或能力某一项超过自己的宝宝,就暗自比较,甚至忐忑不安。当然照搬书本的发育指标也常常使家长陷入困惑不安。其实,许多时候是因为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发育规律造成的“自扰”。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