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91周岁啦 | “90后”专家依然出门诊, 来看儿童医院的医生爷爷医生奶奶

  

  你91岁的时候在干嘛?能想象吗?有这么三位儿科医生,91周岁依然坚持出门诊。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北京儿童医院,有很多“国宝”级的老专家——他们耄耋之年,壮心不已。他们每周会准时出现在诊室里,用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经验为小患者解除痛苦。来认识一下这三位医生爷爷、医生奶奶吧,他们今年刚好都是91周岁,绝对是“90后”医生。

  潘少川 91周岁

  91岁的潘少川,是北京儿童医院骨科专家。75岁以后,潘老就不再上手术台,但每周两次的门诊工作坚持到现在。如今,每个周一和周三的上午,潘老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儿童医院的门诊大楼里,周五上午他还会来到医院参加小儿骨科的会诊。

  

  谷建国摄

  “一想到自己还能给孩子们看病,我就特别高兴。”91岁的潘老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说起来话中气十足。“孩子家长们也说我看起来就像70多岁的。”上周三,是潘老的门诊日。一上午来了20多个孩子,其中有七八个都是怀疑孩子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是足外翻。家长们在社区医院给孩子体检时,被告知孩子大腿两侧的皮纹不对称,建议到大医院复诊,看看是不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这些忐忑的孩子家长们挂了潘老的专家号,只等他最后的“宣判”。91岁的潘老细心地给孩子做完检查后,发现没有问题,会轻松地说一句:“没事儿”。这时,整个诊室的气氛都轻松下来。有些孩子的父母听到潘老的“没事儿”后还是不放心,会重复再问,这时,潘老会特别肯定地说,“放心吧,真没事儿。”

  

  资料照片

  潘老的这句“没事儿”,源于60多年的临床经验。1951年,潘少川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分配到北大医院工作。1955年,北京儿童医院准备创建小儿外科,27岁的潘少川跟随着32岁的张金哲一起从北大医院外科来到北京儿童医院。虽然张金哲院士虽然只比潘少川大5岁,但在潘少川心目中,张金哲院士就是他的老师。如今张金哲院士也坚持在一线出诊,当年的小哥俩现在成了老哥俩,上午门诊结束后,老哥俩还会搭伴儿一起回家。

  潘老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小儿骨科的疾病谱和当年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感染性疾病患者特别多,骨髓炎、骨结核的患儿很常见;现在很少能见到感染性疾病骨科疾病患儿了。”如今到潘老的门诊来看病的患儿中,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足外翻或者脊柱侧弯的患儿多了。

  91岁的潘老身体“棒棒哒”,问到他的养生秘诀,他说从来没有刻意养生,“业余时间喜欢下下象棋,有时间就看看书。”潘老曾经翻译了七八本外文书籍,也出版了自己的著作。最近,潘老正在读美国版的小儿外科学。“每周一早上我7点到医院参加科室的读片会,和同事们一起进行病例讨论;周三早上7点半,科里有个读书会,大家交流一下最近读书的心得,有时候我也会讲一讲自己看书的收获。”

  黄澄如 91周岁

  骑自行车的老专家

  “黄奶奶”是很多小儿泌尿外科患儿家长对黄澄如的称呼。91岁的黄澄如长得特别慈祥,见到患儿家长总是笑眯眯的。不过,她的诊室外面经常能听到哭声,每次里面哭声大作的时候,就是黄奶奶在治疗:小男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段生理性包茎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需处理;但孩子一天天长大,排尿后包皮腔内往往有少许遗留尿液,加上积存的类脂质及上皮脱屑,就会逐渐形成块状包皮垢。这种学名叫做包皮粘连的疾病是小儿泌尿外科最常见的小病,但也是家长的心病。有些家长带着孩子到别的医院检查后,往往被告知要做手术才能治好。但黄奶奶有一招最原始、最安全有效的“徒手翻小鸡儿”方法,治疗中免不了疼痛。黄澄如经常说自己“下手狠”,但黄奶奶也会告诉家长,“会肿,会疼,两三天之后就好了。”给孩子“翻小鸡”时,黄澄如从来不戴手套,清理包皮垢时也都是徒手清洗。等到治疗结束后,黄澄如再去洗手。黄奶奶这种原始的治疗方法在男孩家长中流传甚广。上周五黄澄如出门诊时,一上午12个患儿,有9个是来找黄奶奶“翻小鸡儿”的。

  

  李凯菲摄

  5年前,黄澄如还经常上手术。90岁之后,她逐渐减少了手术量。“你要不做手术,查房时就没有发言权。”曾经跟随黄老手术的年轻同事们都夸“黄老的手特别稳。”今年91岁的黄澄如,一把手术刀握了半个多世纪:1944年,黄澄如考入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其他医院工作。1956年,黄澄如来到北京儿童医院工作;1972年,黄澄如创建了北京儿童医院小儿泌尿外科专业,这也是国内最早的小儿泌尿外科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儿童医院小儿泌尿外科水平现在处于全国前列,常年“一床难求”“一号难求”。

  现在,北京儿童医院小儿泌尿外科已经成长起来一批中青年医生,黄老也减少了手术量,但依然坚持每周三次门诊,一次查病房。每次出门诊时,她都会亲自为每个孩子查体,亲手书写病历。病历上的字写得非常端正,写完之后,有时黄老还会问问家长,“能看清吗?”黄老有一个习惯:每天记录门诊情况,那些有特点的门诊患儿情况会被一一记录下来。最近这段时间,黄老使用的是一个微微泛黄的本子。记者注意到,这个本子上最早的一次记录是1964年的门诊情况。对于年轻医生来说,这个小本就是一部小儿泌尿外科的发展史。

  

  黄奶奶正在用的记事本

  现在,91岁的黄澄如坚持自己买菜、自己做饭,她经常开玩笑说,“做一顿、吃一天。”有时候,黄澄如也会骑上自行车去买菜,科里的年轻同事们都劝她不要骑车了,黄澄如特别认真地说,“要是不骑车,买的菜拎起来太重了。”别看黄老年纪大,但思想很年轻。年轻的同事们都知道黄老电脑使用得非常溜,但黄老自己还觉得有点遗憾:“到现在我还没学会使用微信。”

  裴学义 91周岁

  耳朵背?分什么事!

  裴学义是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的教授。今年91岁裴学义,每周依然坚持出门诊,每天都要看书学习。这几年,裴老听力有所减退,佩戴了助听器,有时候别人说话时裴老听得不太清楚,但只要是患儿家长介绍孩子的病情时,裴老的听力奇迹般地恢复了,“听得可清楚啦。”

  

  为患儿诊病

  裴学义1944年毕业于北平国医学院医科班。毕业后正式拜当时京城的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为师,是孔伯华的关门弟子。跟随老师研习11年,裴学义深得老师真传,尤其擅长治疗温热病、疑难杂症。裴学义和北京儿童医院老院长诸福棠很早就认识,也曾经多次协助北京儿童医院治疗各种瘟疫杂病。20世纪50年代初,受诸福棠院长之邀,裴学义来到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工作。几十年来,裴老在治疗婴儿肝炎、肾病、过敏性紫癜、小儿咳喘、小儿脾胃病等方面都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在患儿家长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根据他的经验处方研制出益肝降酶冲剂、金黄利胆冲剂,临床疗效显著。

  

  那时的裴老还很年轻

  1997年,裴学义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北京儿童医院现任中医科主任柳静成为裴老的弟子。跟随老师出诊的几年间,柳静愈发敬佩老师:“他对待患儿一视同仁,从来不会因为患儿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区别对待孩子。”裴老每次出诊时,都会和家长聊聊天,拉拉家常,问问“您家住哪儿啊?”柳静说,裴老问问患儿住在哪儿,其实是为患儿的复诊做准备,“如果孩子家住外地,他就会让孩子间隔时间长一点再来复诊,让患儿和家长少一点奔波。”

  

  和学生在一起,右一为柳静

  如今,北京儿童医院还设有裴学义工作室。每隔一段时间,裴老就会来查房、会诊,和科里的医生一起讨论疑难病例。柳静说,大家都非常钦佩裴老的品格:虚怀若谷。找到裴老治疗的患儿,很多都是疑难杂症的患儿,裴老从来不说自己一定能给孩子看好,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尽力。”有一次柳静跟随裴老出诊时,来了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家长说,孩子又哭又闹,哭的时候就说自己特别害怕。裴老问孩子,“怕什么啊?”孩子说,“爸爸有两个脑袋!”裴老又是那句老话:“我尽力啊。”没想到孩子吃了裴老的一个疗程的中药后再来复诊时,不仅不再哭闹,而且吃得香了,睡得踏实了。有些患儿是在其他医疗机构治疗很久不见效,辗转来到北京儿童医院来看病的。对于之前医生的治疗方案,裴老从来不批评、不诋毁,他总是说,之前给孩子治疗的医生都有功劳,“如果他们的方案错了,正是因为他们错了,才给咱们指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本期编辑: 神医六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