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糖的宝宝一定长蛀牙?

  

  在超市里玲琅满目的各色糖果中,毫无疑问,棒棒糖是孩子们的最爱。可是当你面对孩子们对于棒棒糖的热情,你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对于一个三岁前的孩子可能带来的影响或许会有您想象不到的深度。

  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目前许多家长的共识之一:“吃糖会导致龋齿,不吃糖就不会导致龋齿,为了避免牙齿疼,所以不能吃糖”。

真相是这样的吗?

  分析一下:龋病是含糖食物(特别是蔗糖)进入口腔后,在牙菌斑内经致龋菌的作用,发酵产酸,这些酸(主要是乳酸)从压面结构薄弱的地方侵入,溶解破坏牙的无机物而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重要条件:

  1、致龋菌;

  2、细菌进行代谢活动和形成牙菌斑的物质基础——糖类;

  3、细菌在牙面代谢和致病的生态环境——牙菌斑,牙菌斑使细菌发酵糖产生的酸能在牙面达到一定的浓度(在临界pH以下);

  4、易感的牙 。

  

  讨论一下:龋齿是多因素疾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细菌、饮食、牙和唾液,三者相互关联,缺少一个方面都不能发生龋齿。在龋齿形成过程中,饮食是细菌的重要作用物。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这些物质既供给菌斑中细菌生活和活动能量,又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釉质脱矿破坏,继之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溶解形成龋洞。致龋的糖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蔗糖。当前学者们认为唾液作为牙齿的外环境,是重要影响龋病的因素。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起着缓冲、洗涤、抗蓖或抑菌等作用。量多而稀的唾液可以洗涤牙齿表面,减少细菌和食物残屑堆积。量少而稠的唾液易于滞留,助长菌斑形成和粘附在牙齿表面上。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影响其缓冲能力,也影响细菌的生活条件。

  初步结论:吃不吃棒棒糖对于龋齿的发生并非唯一必要条件。

  我们再看一下,孩子们吃棒棒糖的想法属于一种本我的欲望,而人们对于本我欲望的看法,或许从我们对待一个棒棒糖的态度就能窥豹一斑。

  孩子们最初对待自己欲望的态度来自于家长或者环境中其他人的观念意识的影响,当一个孩子审视自己内心选择压抑欲望或者给欲望一种释放都是可能的行为。

  我们对比一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且不说家长们所依据的原理是否科学,但是在每一个孩子的那个当下,那就是唯一的处理自己欲望的方法。

  一种家长要求宝宝不能吃棒棒糖,因为会长龋齿。孩子的欲望不被接受和理解,他会认为自己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从而学会了压抑自己或者否定自己。家长不小心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纠结的种子,一个声音来自于本我的欲望,另一个声音来自于父母带给他的对自我欲望的否定。

  另一种家长:首先肯定孩子想吃棒棒糖很好,然后给孩子两种选择:要么吃棒棒糖,然后认真刷牙;要么放弃吃糖的想法。而选择吃糖后刷牙的孩子不只学会了如何坦然面对自己的欲望也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杨小梅

  硕士、儿科主治医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注册营养师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儿童保健专业,主攻研究方向是儿童青少年营养与身心健康评价。先后从事儿科,新生儿科(NICU),儿童保健科等相关临床工作十六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儿科,新生儿科等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0-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评估,智力测试,气质类型判断,以及常见行为问题的矫治等有独特见解。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