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 悬壶济世

他是国内呼吸病领域的权威专家,曾全力抗击“非典”,多次被派往全国各地处理应急事件,勇挑北京朝阳医院的“医改”重担

如果不是穿着医生标志性的白大褂,见到童朝晖的人都会更加认可他的第二身份—一位儒雅的高校教授。工作内外总是和颜悦色,谈吐举止温文尔雅,探讨叙事娓娓道来,北京朝阳医院的年轻医生都愿意向他请教问题,私下里也喜欢和他聊天谈心。

童朝晖周身有着处变不惊淡定的气质,同事们把这种气质叫作气场,每当面对呼吸重症患者时,他的气场总能安抚住患者家属焦急的心,让医生专注于治疗。了解童朝晖的人都知道,他的气质是历经十数次惊心动魄的“战斗”磨砺而出的。2003年在抗击“非典”(SARS)的战斗中,他是北京市SARS主检医师。他充分发挥自身呼吸感染与危重症专业的优势,辗转各大医院甄别与救治SARS患者;作为SARS病房主任,他在专门的SARS病房连续工作3个多月,所救治的近200名SARS患者无一例死亡。2008年,他发现和救治了北京首例H5N1患者。2008年至2013年,他作为国家卫生部和北京市卫生局应急救治专家在指导全国及北京市的H5N1、H1N1、H7N9的诊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童朝晖多次被派往全国各地处理应急事件,如青海鼠疫、央视火灾、兰州石化爆炸、南京塑料厂爆炸、平顶山矿难、安徽宿州光气中毒等,并圆满完成任务。童朝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五一”劳动奖章、第十届中国医师奖等荣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他还注重学术探讨与研究交流,在国内外发表文章15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50余篇,包括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CHEST等国际权威呼吸杂志。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他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

智者无前 异国求学岁月

童朝晖现任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呼吸感染与危重症、呼吸内镜及介入诊治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是国内呼吸病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的身上有几个显著的标签,若要了解他的工作与生活,可以通过标签上的关键词进入他的精彩世界。

留德医学博士是童朝晖的第一个标签。1983年至1988年,他就读于武汉大学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后到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工作;1992年至1995年就读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留学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觉得自己应该有所提高,增长一下见识。”童朝晖留学德国的目的很单纯,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习最先进的医疗技术。非常幸运,经过推荐,他和U.Costabel教授一拍即合。Costabel教授是国际呼吸病领域的权威专家,临床水平和科研水平非常高,曾担任过欧洲呼吸病学会的主席,同时还是《欧洲呼吸病杂志》的主编。

留学生活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童朝晖首先要过语言关。当时已经34岁的他,德语要从零学起。白天在医院工作、搞科研,晚上挤出时间上夜校学习德语。他坦言,在国内已经是主治医师的他,现在又成了学生,他必须适应这种身份的转变。更有挑战性的是,他必须及时调整心态,安稳下浮躁的心态,让“屁股坐得下来”。经过一年的德语学习,童朝晖能进行简单的德语日常交流,工作和生活中能交叉使用英语、德语两种语言。

他所在的埃森大学医学院肺科医院远离闹市。工作日还有医务人员和患者,到了周末几乎没什么人。童朝晖形容,山里的夜晚非常安静,“每晚能听到猫头鹰叫”。每当此时,他便思乡心切。“想家、想孩子,孤独感就这么不经意地袭来。我本人又是开朗的性格,也喜欢热闹。留学三年的时间,是对意志品质很好的磨练,经受得住孤独,才能锻炼出更好的心态。”

听得出,童朝晖的留学生涯枯燥而孤独,但在他的描述下,哪怕是猫头鹰的叫声都变得生动而有魔力。这是对生活积极的向往和心怀阳光的心态使然。虽然生活单调了些,但他的专业深造却收获颇丰。

他平日会跟随Costabel教授一起出门诊、查房,还特别注意医院开展的新技术和新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学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出国前没写过英文文章的他,博士毕业论文是全英文的,发表的文章也是英文的。Costabel教授对他的写作评价非常高。

在童朝晖看来,留学是一种难得的经历。虽然他的学费与生活费由德国方面提供,但是他的收入受到很大影响。他直言,有得就有失,三年来,他得到的更多。“因为我深知自己的所求。”

童朝晖追求的当然是更高深的医术,以及更专业的职业态度。留学期间,他常常被导师的行为所触动。当时已经50多岁的Costabel教授,每天7点多就到医院,晚上8点多才走。他回忆,医院的下班时间是下午5点,导师依然在写东西、研究课题、学习材料,他有很多事情要做。“50多岁的人,又是国际知名教授,还这样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地钻研。这无形之中是对我的促进和影响。每当我要懈怠的时候,就会想起导师办公室的灯,这就是专业的态度和对工作的追求。”

勇者无畏 经受SARS洗礼

2003年3月上旬,包括童朝晖在内的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专家突然接到北京市卫生局的一项紧急任务—作为主检医师去佑安医院会诊疑似SARS患者。童朝晖回忆,“那时早已经听说广州已有此病,没有想到,这么快就传到了北京”。当天下午,医疗专家一行人赶赴佑安医院。这是童朝晖第一次接触SARS患者,打响了他在一线抗击SARS的第一枪,而北京抗击SARS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幕也由此拉开。

童朝晖(左一)带领医生查房

当突如其来的SARS肆虐北京,首都的医护人员面对的不仅仅是呼吸机的匮乏和呼吸科专业人员的严重不足,更多的还有初期救治这种疾病经验不足所产生的本能恐惧。而刚从德国留学归来的童朝晖则信心满满,勇者无惧。他带领43名医务人员建立“中国顶级SARS病房”,收治的近200名患者无一例死亡。当时,不少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医生对此大加称赞:“北京朝阳医院的呼吸科真棒!无论是技术还是敬业精神都是第一流的。”抗击SARS的英雄成了他第二个标签。

“总是有人问我,那时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怕过没有?说心里话,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怕过,到现在仍旧不怕。我这个人一向心态平和、乐观。在呼吸ICU工作,每天见到的都是重症患者,用着呼吸机,身上连着十几条管线,如果我们医生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怎么能让患者乐观地去面对重病呢?”童朝晖表示,“确切地说,当时还特别想见见这样的患者,因为作为一个呼吸专业的医生,对于一个新出现的呼吸系统的传染病,想见识一下它和普通肺炎有什么不一样,这可能是作为医生的职业习惯吧。”

俗语说:“医者父母心”,是形容良医济人于病痛之中,用像患者父母一样的心为患者医治。在童朝晖身上,那颗父母心让患者感到温暖。抗击SARS时期,他强调最多的话是“要让患者舒适”,他想的是不仅要让患者活下来,而且要让患者舒适,仁医之心不言自明。

作为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市卫生局的SARS主检医师,童朝晖一直奋战在抗击SARS的最前沿。他完全可以“运筹帷幄之中”,但是他坚持每天走进病房看望每一位患者,甚至不止一次。他的一位同事说,童大夫曾经有一天仅在佑安医院就会诊了48名患者,回来累得在办公室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若论危险、辛苦和操劳,童朝晖超过了普通医护人员。但是,他却举重若轻地略过自己,满怀敬意地谈到他的同事们:传染病的性质要求减少医护人员在病房逗留的时间,但是为了随时掌握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医护人员都是主动地到病房里巡视,定期观察患者的情况。“SARS病房的医护人员个个都是好样的!”

钟南山院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医德的最好体现是治疗效果。”如果问童朝晖取得今天的成就有什么秘诀,他说那就是“医者父母心”的仁心和救人于生死的仁术。

是什么让童朝晖面临危险而勇者无畏?又是什么让他全身心照顾和治疗患者而废寝忘食?也许,从童朝晖的一番告白中,我们能体会到一位仁心医者所具备的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他说:“我常常在想,我已不算是热血青年,但我始终感觉我有青年的热血。我经常发出感叹:‘尽管早已不是少年,但却经常有一种情感,有一种要为国家做点事情的情感与使命。’SARS让我们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让我们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考验了我们的党和政府,考验了整个社会,考验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考验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也考验了我们医务工作者。通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重新树立了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新形象。”

很多市民通过SARS认识了童朝晖,知道了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却几乎没人知道,他在抗击SARS的四个月时间,妻子正在国外学习,10岁的女儿只能跟着姨妈生活。由于工作繁重,他只能偶尔回趟家。为防止传染,他告诉女儿要跟他保持距离。以前每次回家,他都是要亲一亲、抱一抱女儿的。在姨妈的指导下,女儿学会了做鸡蛋饼,炒西红柿,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女儿在给他的一封信中写道:“当您打完胜仗,凯旋而归时,我将用双臂迎接我那劳苦功高的爸爸!”如今,童朝晖不仅是女儿的骄傲,更是全国医疗工作者的骄傲。而迎接他的不仅是女儿的拥抱,还有全国人民的赞扬。

医者无私 仁心彰显大爱

采访过程中,每当被问及治疗过多少患者,挽救过多少人的生命时,童朝晖总是简单地回答“这都是应该的”。在面对病患和各式各样的呼吸疾病时,他不计个人得失,用医者的无私与大爱救患者于疾苦之中。

在童朝晖还未当副院长的时候,会经常到各个地方会诊,治好过很多当地医院无法医治的重病患者。童朝晖的到来,无疑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一片曙光。医术高明的医者是他第三个标签。他就像故事中云游四方、悬壶济世的医者高人,救人不求回报,走过的地方都留下关于他的传说。

有一次,童朝晖在一家医院会诊了一个60岁的患者。患者当过特种兵,年轻时身体非常棒。突然病倒后住进了ICU,并且上了呼吸机。当时,医院已经通知家属准备后事了。患者的女儿通过一个朋友找到童朝晖,请求他去医治。医院的判断是重度呼吸衰竭,童朝晖到后通过观察分析,觉得应该是心功能衰竭,而且是做血滤的时候出入量不均衡所致。他把自己的会诊意见告诉了那家医院。一段时间后,患者的女儿特意到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门诊找到童朝晖,表达了谢意,并说父亲已经康复,又能天天骑自行车到处去玩了。

童朝晖仔细观察医学影像资料,分析研判病情

童朝晖还遇到过一个患者,肝移植手术后高烧三个月,一直昏迷。为了治病,患者家属把房子卖了,在医院附近租了平房。患者的一位朋友十分仗义,负担了后期治病的几十万元费用,并请求童朝晖前去会诊。童朝晖坦言,他被感动了,决定亲自出手。患者被转到北京朝阳医院后,高烧很快退了,呼吸机也摘了,经过两个月治疗就康复回家了。

不仅是普通人,就连同行的医生都觉得童朝晖很神奇,疑难杂症经过他的治疗总能绝境逢生。童朝晖却谦虚地表示,治病最重要的是判断,通过经验和分析来判断。判断的方向对了,就能对症下药,如果不对,那治疗就是南辕北辙。

童朝晖是位医者,同时也是位师者。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强调医德,他常说,“选择这个职业,我们都宣过誓,希波克拉底誓言就是我们自律的准绳”。他认为,作为一名医生,要有奉献精神,对患者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同情心。

他坚持教书育人,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20余年,积极参与理论授课以及教学查房,善于应用PBL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以及科研思维。多年来,童朝晖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36名。他还积极参与大内科讲座、大内科查房、呼吸科查房等,曾作为大内科主任和内科教研室主任带领团队获“北京市内科学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内科学》获北京市精品课程。2007年,他被评为“首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首都医科大学优秀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教授是他第四个标签。

除此之外,他还有其他的标签:严谨治学的学者、经验丰富的医院管理者等等……

采访童朝晖之时,正值“医改”正式实施一个月之际。对于这次全面的“医改”,童朝晖表示,总体的目的,还是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并保证百姓的负担不会加大。同时,也要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

作为分管北京朝阳医院“医改”的领导,童朝晖不仅要挑起这份重担,更要具备一颗无私的心。“医药代表别进门”,这是共产党员童朝晖给自己立下的规矩。作为一位治疗呼吸危重症、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大夫,他对药品的选择只遵循一个标准—对患者的生命负责。

  文/张天宇 摄影/张鑫图片提供/北京朝阳医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