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知识传递的正确打开方式?| 麒闻医事 · 协和八

  麒闻医事

  第五季 · 第四篇

  有护理的同事发给我一篇文献,想问问我这写的是不是真的。

  

  这篇文章在背景部分写下了这么一段:

  

  我当时感觉震惊了。

  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

  但是我转念一想,作为经过 PUMC 8 年教育的,咱们不能光凭感觉,还是得看证据。于是我开始辛苦地扒参考文献。

  第一篇参考文献:

  

  这篇文献直接是研究导管相关血栓的,并未和其他并发症进行比较,所以这篇文章并没有表达「上肢静脉血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意。

  第二篇文献和第三篇文献:

  

  这两篇文献都只是对导管相关血栓发病率进行描述,均未涉及到关于肺栓塞的问题。前一篇文章估计是「肺栓塞发生率从 2% 上升到 38%」当中「2%」的来源,至于「38%」怎么来的,我只能是怀疑作者笔误把第二篇当中的「32%」写错成了「38%」。即便我们怀着最大程度的善意揣测作者是把肺栓塞和静脉血栓的概念弄混淆了,这个从 2% 上升到 32% 也毫无意义。因为 32% 是通过超声筛查得到的,包含了大量无症状的血栓。而症状性 DVT,之前引用的那篇文献中的数据(33/966,3.4%),两个研究得出结论的数量级是一致的。

  好了,关于 PICC 导致肺栓塞的死亡率的那篇文献。

  原文里竟然确实是有的,但是这是在 Introduction 部分的一句话,引用的是一篇 1990 年的文献。而且原文讲的是肺栓塞的病死率,而不是 PICC 导致的血栓继发肺栓塞之后的病死率。

  1990 年文献太老了,于是我选择更新的文献来看看关于肺栓塞的死亡率。

  我选择的是一个 2015 版的中国专家共识,和 2014 版 ESC 指南。

  

  我同样扒了这两篇文献。因为这两篇都是非常高质量的研究,分别发表在 Circulation 和 Lancet 上。

  较高那个数据均出自于 Lancet 的研究,而较低的数字均来自于 Circulation。较低的数据个人认为更加贴近真实,倒不是因为后者更新(2008 V.S. 1999),而是前者研究对象是肺栓塞患者,后者是所有 VTE 患者。由于相当比例的肺栓塞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导致单纯从肺栓塞患者进行的研究中可能会漏掉相当比例的非重症患者,使得死亡率出现假性的升高。

  而非常有趣的是,Circulation 的研究不但给出了 3 个月时全因死亡率,而且直接还给出了这组研究的肺栓塞死亡率(1.68%),并且这两个数据是在同一句里同时呈现的——「At 3 months, the cumulative rates of overall mortality and fatal PE were 8.65% and 1.68%, respectively」。但是这个数据在中国版专家指南中选择性地省略了。数年之后,这篇文章的 RIETE Registry 公布了当病例累计到 35539 例(Circulation 发表时是 15520 例患者入组)时的统计结果,三个月时的全因死亡率和直接肺栓塞相关死亡率分别下降到了 7.9% 和 1.4%。

  为什么会被选择性地省略?

  其实不只中国版专家共识,ESC 同样引用了相同的数据,并且同样选择性地省略了研究中关于肺栓塞的死亡率数字。

  当年学统计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数据不会说谎,但人会。」

  你可以通过选择性表达,误导性偷换概念,来达到某些目的:比如营造出重要性。

  但对于「肺栓塞发生率从 2% 上升到 38%」,对不起,这一句表述,我感受到的是赤裸裸的恶意。

  

  我一直在想,我们该用怎样的态度来传递医学知识?

  事实上,目前大多数朋友圈里传播的医学知识,是靠耸人听闻。

  我明白很多的苦衷,很多的理由。

  但我觉得如果每一次我们都试图把错误的做法洗白,我们将一次次失去了重新去构筑一个正确打开方式的机会。

  就像我不想让这一篇文章出来之后,大家觉得院内 VTE 防控是被利益集团别有用心操纵的行为。

  事实上肺栓塞仍旧是院内可预防死因第一位。

  作为医生我知道很多死亡无法预防,很难避免。

  但作为一种有一套成熟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的致死性疾病,我觉得我们没有理由选择不去做。

  题目来源: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往届真题

  本期主播:白肉血肠

  *文中图片均自正版图库或网页/文献截屏

  作者自得麒乐

  编辑闲闲闲兔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