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春】五年营养科,三项措施

五年营养科,三项措施

  文:陈永春(河南省人民医院营养科 架构师

  编者按: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写在营养科成立五周年之际。

  我院营养科的前身是隶属于后勤伙食科的营养室;2012年7月31日成立了营养科,隶属于医技医学部(总支),归医技副院长直管。

  5年过去了,在各位医院领导和同志的支持下,得益于程巧玲副主任和各位营养师的无私奉献,取得了一点成绩,期间采取了3项主要措施:

  1. 营养师绩效考核,奖金二次分配

  2. 营养师专科化,派驻相应专业病区。

  3. 与护理部联合,集中性营养宣教。

  下面作以详细解释:

  1

【营养师绩效考核,奖金二次分配】

  营养科成立之初就在想,营养科最重要、最迫切、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思来想去,认为是绩效考核。

  5年之前成立营养科的时候,我已走访了全国一百多家医院了,这些国家、省、市、县四级医院营养科,有一个突出的共性,就是“吃大锅饭”习气很重。

  营养科就没有几个人,业务收入又少,涉及面又广,所以医院很难对科室考核,科室也很难对个人考核。

  人与人本质上差别并不大,极端勤快和极端懒的人是少数,大部分是普通人,因此,环境、秩序和制度很重要。制度好了,大部分人都有很好的表现,反之亦然。

  既然一时营养科很难有足够收入,不得不拿医院平均奖,只能寄希望于科室内部制度的调整,就采取赛跑的形式。具体做法前几年具体专门写过。

  这5年来,通常奖金最高为最低的2.2-2.5倍,就在这个区间震荡运行,太低失去了奖惩激励力度,太高激化了矛盾(毕竟是国立单位)。

  奖金的高低与职称、学历、年龄、性别、人际关系、条件、理由、对错不直接相关,只与单位时间内每个人的工作结果直接相关。这样坚持了5年下来,营养师同事们就明白了,说那么多没有用,和谁关系好都没有用,干好自己的工作、少管别人的闲事、多挣点奖金回家更实际。久而久之,大家就养成了不讲道理和理由、不论是非和对错,只对自己工作结局和效率负责的个人习惯和科室风气。

  除了能够调动大家积极性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科室“安静”了很多,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大家从实践工作中发现,关注别人的事情只会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减少自己的工作成果,进而影响自己的收入;说闲话、论是非,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于是大家就不管闲事了,只在意自己的工作,不给别人找麻烦了。

  另一个收获是,职业精神强了。资源永远少于挑战和障碍,每个人工作都很困难,条件都不完全具备,大家都硬着头皮、捏着鼻子、咬着牙硬干的。因此向领导、上级说你工作有多困难是没有用的,我是不听的,谁对我说都反感,想办法逃之夭夭,同样我也不会去向医院领导反应工作有多困难,说了也白说( 领导手里虽然有些资源,但他面前的挑战和障碍更多,他的头更晕;因此,领导是可以尊重和信任的,但不可依赖。)

  2

【营养师专科化,派驻相应专业病区】

  五年前营养科成立时,营养师平均年龄30.00岁;五年后的今天,人员变更,平均年龄为32.78岁;这种平均年龄要应对全院的需求和挑战,着实为难,我自己是有切身体会和深刻教训的。

  1994年分配到省医做营养师。上学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老师是认真教的,师资力量比较强,但《临床营养学》课程是没有的,虽然也去了白医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实习,但那时的营养科都是很简陋的。

  进入本院后,无人带教,全凭自己在后勤系统摸索。因此,23-40岁这非常宝贵的黄金职业年华的十几年,我就错过了,尽管也挣扎过,也努力过,但几乎永久失去了成为一流的临床营养医师的可能性。

  对此,不开心许久,后来慢慢明白,这就是命运的力量,对于命运要十分尊重。

  当营养科成立、走入正轨的时候,我面临两个选择:是要努力成为一个合格接近良好的营养医师?还是要成为优秀的营养科主任呢?两者不可兼得的话,我选择了后者。

  因为前17年只有我一名营养医师,对我来说最痛苦的不是无人带教,而是要面对全院患者;不愿意应付工作,想认真处理好手头的每一名患者,但不知道下一名患者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他是哪个科室的,因此就被迫成为了“万金油”,哪个地方需要,我就涂哪个地方。

  在本地的白医校友里,我有几个很好的同学都是放射医学专业的,他们就守着机器和相对固定的患者群,二十多年来绝大多数成长为省级专家。相对于他们来说,我这里既无病床,也无大型设备,服务对象是全院患者,甚至是社会各个人群,如何应对呢?

  那就要选择共性之处发力:人性、心理、管理等。

  当逐渐明白这一点后,我就把绝大多数精力投入到研究人性、把握人的心理、管理的原理和技巧等方面,掌握这三者之后,无论是个体、人群或企事业单位,能勉强应对,绝大多数患者、家属和社会个体坐在我面前,三五分钟之内基本可以判断是什么人、价值观是什么、逻辑是什么、心里想什么、关键点和主要矛盾在哪里;如果时间再长些,通过问答测试和进一步观察,可大致猜测出潜意识。

  饮食干预、营养咨询、个别劝导都是管理的过程,也是对人性的把握。即便如此,似乎我能够应付绝大多数人了,但是距离良好和优秀的营养医师之路却越来越远了。

  不希望我这种悲痛的职业悲剧,重复出现在年轻营养师同事身上,于是就要想办法让她们避免当年我的困惑。

  营养科成立之初,就将营养师分散到与营养关联比较密切、需求比较旺盛的科室去,让她们只需面对1-3个病区的患者,通常每一个病区前三类的患者能占到80%,这样,一名营养师只需要能够掌握约10种患者的营养诊疗原理、流程、技巧和应变,就能够在临床科室勉强站稳脚跟了。

  事实上这五年下来,我的这一设想也得到了时间的验证,这些平均30岁的责任营养师基本得到了所在病区的初步认可,她们多多少少也有自己的“临床自留田”、“病区根据地”了。

  当然也有些人(特别是同行)问我:将有限的营养师放到有限的科室去,是否意味着放弃了其他的科室?我说是的,没有舍哪有得。何况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做事做人都要实事求是。许多同志说,我们面对全院服务,可这是真的吗?每天住院患者有多少,营养会诊、营养处置有多大的比例?有没有超过10%?有没有超过5%?有没有超过3%?有没有超过1%?

  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工作,“求真务实”都是第一要务。

  当资源极其有限,而挑战和障碍相对无比沉重时,就承认自己的弱小,打游击战即可,宁可真实的服务好3个病区,也不要像万金油一样去糊弄30个科室。前者至少说明自己是有技术水平的,为什么不能覆盖全院呢,是因为资源太缺乏;而后者会被认为是“无能”(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性)。

  将责任营养师派驻到各自对应的专业病区,无须每个人都面对全院;采取种方法之后,大幅降低了各营养师的工作难度,进而提高其工作效率,让青年营养师成长快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

【与护理部联合,集中性营养宣教】

  在护理部同仁的热诚无私帮助下,我们逐步开展了面对全院的“集中性营养宣教”,每周12场,每场平均35人,分布在约30个病区(全院约百个病区,也就是覆盖全院约1/3病区)。

  营养师到了一个新病区,如何快速顺利融入进去是个难题。医生护士这两个群体相对而言,护理团队更好相处一些,临床护理同志都很忙,脚不沾地、手不停闲是常态,营养师能为她们做点什么,得到她们的真心“拥护”呢?

  回想一下自己的工作经历,就发现一个问题: 患者和家属在饮食营养上有许多问题,医生查完房开完医嘱后,就不大容易找到,而护士始终在岗,她们要无数遍的重复回答,非常耗费她们的精力,护士同志很无奈。营养师设置一些营养展板、发放一些营养单页,再定期将患者和家属集中在一起,系统讲解手术前后、慢性病等情况下饮食营养的注意事项,住院和出院营养照护的要点等,这些看似技术含量并不高,却能实实在在减轻护士的工作负荷。(人都是很现实的,与己无关高高挂起;对自己有一些好处,这个人就很重要,这就是人性,千万年亘古不变。)

  营养师真的做到这样,就可以得到护理人员的尊重。五年来我们用这种方法就降低了营养师快速融入临床科室的难度,而这种融入是深入开展后续扎实有效的临床营养服务实践的工作起点和信任基础。

陈永春口述/许桢速记

2017.7.30于郑州

  截止到 2017 年 7 月 31 号上午 8:00 时,本平台关注人数为:128202名。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