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酷暑难耐,高温、闷热、潮湿的天气容易对人体体温调节功能产生影响,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等各种不适症状,“夏季病”中最为常见的莫过于“中暑”。
中暑是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影响下,出现体温调节障碍,身体里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症状轻微者尚可自行调理,严重者须及时就医。
生活中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最为常见,其主要表现为: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心慌、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
在传统医学中,“中暑”属于“暑热内郁”范畴。主要病因病机有暑热炽盛,耗气伤阴;暑热夹湿,郁遏气机;暑热伤营,蒙心动风等。治则以清热祛暑,解表化湿,生津益气,开窍熄风为主。
养生调护
1.高温防护:选择阴凉通风处休息,避免高温时段出门,出门注意遮阳防晒。
2.补充水分:多饮水,凉白开或茶水均可,适当补充一些盐分和含钾饮品。
3.充足睡眠: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大,容易疲劳,尤其是甲状腺机能异常的人群,充足的睡眠十分重要,防止疾病复发或加重。
4.果蔬及饮食:适合夏季食用的果蔬和食粮,多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电解质或水分,性味甘平或凉,不易助火,同时容易消化的食物。推荐如下:
水果类——西瓜、梨子、桃子、苹果、荸荠、香蕉、猕猴桃等,补充丰富的维生素、电解质和水分;
蔬菜类——冬瓜、黄瓜、苦瓜、生菜、西红柿、芹菜、木耳、豆腐等,营养丰富,易消化。
食粮类——绿豆、白扁豆、红小豆、小米、薏苡仁、芡实、百合、莲子等益气养阴,健脾化湿,祛暑清热。
5. 日常备用药物:藿香正气水或清凉油等。
穴位调理
取穴:内关、膻中、合谷、人中、太阳穴。
位置:如图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内关: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弯屈肌腱之间。
膻中: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中点。
人中: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合谷:在手背,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拇、食指并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太阳:在颞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穴位手法
内关:用拇指指腹按揉或指尖掐按,力度稍大,以局部明显酸、麻、胀、痛感为宜,坚持2分钟。
膻中:拇指按揉或穴位自上而下推揉,力度稍大,以局部明显酸胀感为宜,坚持2分钟。
合谷:用拇指指腹按揉双侧穴位,坚持2-3分钟,力度稍大,以穴位酸胀为度。
人中:用拇指指腹或指尖掐按,需有一定力度,以局部明显酸、麻、胀、痛感为宜,坚持1-3分钟。
太阳:中指按揉,力度适中,以舒适为度,按揉3分钟。
注意
当出现头晕、口渴、恶心、心悸等中暑症状时,由患者自己或家人进行手指或指尖按压,要有一定力度,以穴位出现明显酸、麻、胀、痛感为宜,亦可用清凉油为介质,涂于上述穴位,行穴位按揉手法。
除膻中穴和人中穴为单穴外,其它穴位均为双侧。
穴位注解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行于腹里,分布胃、心、胸之间,具有疏利三焦、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宁心安神之效。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有通经活络、行气开窍、镇静安神、清泻阳明经热的功效。
膻中:任脉腧穴,八会穴之气会,善调胸中大气,宽胸利膈,理气散瘀。
人中:位置居于任督二脉交接之处,有接续阴阳经气、开窍醒神救急之功效。
太阳穴:经外奇穴,是头部重要穴位,主治头痛和目疾。
消暑茶
本茶选用中药典籍中清暑利湿、芳香化浊之品,口感清香,适合代茶饮用。
基础茶组:淡竹叶,白茅根,菊花,荷叶。
如伴有头痛、恶心,身体困重或伴有胃肠不适者,基础茶组加藿香,紫苏;
如食欲不振者,基础茶组加乌梅,山楂,陈皮;
如口渴、疲乏、虚弱者,基础茶组加石斛,麦冬。
上述中药饮品适量选用,置入杯中,沸水冲泡,以茶饮之。以奏开胃祛暑,和中化湿,清热利尿之功效。
文/针灸科 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