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疫苗到底打不打?

  

  打不打?看完一目了然!

  来源丨医学界儿科频道

  作者徐李燕

  发病多、重症险——许多父母提到手足口,就肝儿颤。

  “现在不是有手足口疫苗吗?该不该给孩子打?几岁能打?打了就安全了?没副作用吧?”自从2016年手足口疫苗上市后,很多父母——包括儿保医生们,都在问这事。

  燕小六就此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感染专科主任张庆立主任医师

  太长不看版:

  1.这两年,手足口“收敛了脾气”,轻症、危重症和死亡数都在减少(因为发病数少了,危重症和死亡数比例有轻度升高);

  2.手足口病可以“一患再患三患……N患”;

  3.接种疫苗≠一劳永逸,但可能防住最凶残的重症;

  4. 6个月—3岁者,考虑接种;>5岁以上不推荐接种;

  5.手足口病潜伏期2-10天(多为3-5天),有手足口病接触史的孩子若发烧,至少隔离+观察48小时;

  6.室外游玩、房间通风,饭前便后要洗手,一起防控手足口;

  今年的手足口“温柔了”

  1981 年,手足口病首次在中国被发现。随后,它逐渐成为一种较常见的儿童传染病。

  从今年4月—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数据看,手足口牢牢占据我国丙类传染病“杀手榜”头牌。全国共计发病66万余例,死亡66例。

  但对比过往数据,今年的手足口“温柔”许多。

  将2017年1—5月的全国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与2016年同期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2017年1—5月,全国手足口病病例数、重症数和死亡数,较2016年同期,分别下降40.7%、39.7%和30.9%。轻症和重症病例在12-23个月龄的孩子中,发病率最高;在6-11个月龄的孩子中,死亡率最高。

  由于发病数下降,重症比例、病死率及重症死亡比例,略高于2016年同期。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括

  “临床也有这样的感觉。去年七八月份,每周能接到100例左右的患儿。现在大概就三四十例。而且,重症患儿不多。往年三四月份,就要开辟手足口病病房。今年是7月10日才开。至今,病人不多。”张庆立主任医师指出。

  原因可能有3方面

  首先,人群自然免疫率在提升。

  2008年开始,手足口病的发生数、死亡数逐年上升。在此后近10年的广泛传播中,人群间相互交叉感染。这是人们逐渐提升免疫力,并“战胜”手足口的过程。

  其次,疫苗问世。

  过往监测表明,每年4月—8月的手足口,多是EV71病毒感染“唱主角”。这一类病毒是导致手足口病的“江湖第二大门派”,可引起44%的病例;导致脑炎、肺水肿、偶发性心肌炎等,几率更高。数据显示,61.9%的重症病例、92.9%的死亡病例,是EV71病毒造的孽。

  2016年,两个手足口病疫苗上市。TA们防控的都是EV71病毒感染。或许,今年还算消停的手足口疫情,就是民众接种疫苗、免疫力提升的结果。

  再次,流行菌株在变。

  “每年,导致手足口流行的病毒株略有差异。2016—2017年,主要流行株都是较‘温顺’的CoA6系病毒及其亚型。”张庆立介绍,CoA6感染后的皮疹多、重,但脏器损伤较小。

  接种疫苗≠一劳永逸

  疫苗为啥只能“管”1个坏蛋?不能一网打尽?

  这里涉及复杂的研发成本和药品经济学计算。举个荔枝。对面来了4个坏蛋。1个拿棍子,1个拿叉子,1个拿蒲扇,还有1个拿枪:都是来打劫你的。可你不能一次解决4个。先做了谁?

  当然是先解决拿枪的!因为TA最危险,一旦开枪,不死也得受重伤。EV71病毒就是拿枪的坏蛋。灭了TA,性价比最高!

  “这么看来,疫苗不错呀!”燕小六喜滋滋地掏出手机,组团ing。

  然而,张庆立投来一瓶冷却剂:接种≠一劳永逸!即使接种,孩子也可能一患再患三患……N患……

  因为,能引起手足口病的“坏家伙”们,太多了!

  引起手足口的坏家伙,主要属于三大门派:Cox病毒(主要逞凶者是A组的16、6、4、5、9、10型,B组的2、5型),EV71病毒(下有20多个亚型),以及其他肠道病毒(多达71种血清型)。几厢一加,门徒数以百计。

  这些坏家伙们各自为政,彼此之间互不免疫。也就是说,我感染过CoA16,以后再碰到这一类型的病毒,就不怕了。可如果遇到CoA4,还可能中招。

  张庆立医生分享了一些“极端”的案例:

  我见过1个孩子,1年得了3次;还有个患儿,连着3年,发病3次。有些孩子收进病房,治好了,回家去又开始发烧出疹子。这就是不同菌株感染造成的结果。

  什么样的孩子要接种?

  虽然疫苗只能预防一类病毒感染,但TA能大大降低患儿出现重症、死亡的风险。

  张庆立认为,接种疫苗是给免疫力“加持”。打不打,主要看以下方面:

  1.年龄:6个月—3岁。

  手足口病的好发人群,集中在5岁以内的孩子。而重症在﹤3岁娃中,多见。3—5岁的孩子,抵抗力强、卫生习惯好,可以飘过。

  至于6个月内“不接种”,一是如今主张6个月内母乳喂养。母乳含有活性抗体,是婴儿健康的“金钟罩”,能抵御多种疾病,或中招时症状轻些。二是婴儿活动范围小,接触传染源的主要渠道是其监护人捎带回家的。监护人做好卫生防护,孩子甚少感染。三,上市疫苗的说明书这么写的。谨遵。

  “我接诊过一个病例。老大从幼儿园感染了手足口,传给妈妈。妈妈再传给老二。目前国内多数家庭很难做到一娃生病,绝对隔离。那么,打疫苗,就是比较经济、有效的避免家庭内传染的方法。”张庆立说。

  2.季节:不限。

  手足口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上海、江浙、广东等地,从4月进入高峰,要到10、11月,才消停。所以,打这款疫苗,随便挑一天都是黄道吉日。

  3.如果无法确认是否感染过EV71病毒,能打尽量打。

  4.接种数量:要打两针(间隔1个月,为了安全,要使用同一企业生产的疫苗)。接种后2年内,保护效力都很强(因为疫苗上市时间很短,其最长有效时间未知)。

  不会打出事吧?

  EV71疫苗是“灭活疫苗”。其特点是用极小的代价(破坏致病菌或病毒,令其失去致病能力),换得强而持久的防护(加工成抗原,注入体内),副作用较化学治疗更小。

  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

  1.局部反应:接种部位轻度红、硬结、疼痛、肿胀、瘙痒等,持续时间不会超过3天,可自行缓解。

  2.全身反应:主要有发热、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持续时间较短后,会自行消失。注射后,爸妈要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有无发烧。如果持续萎靡不振,得到医院复查。

  如有下列情况,应在决定是否接种时慎重考虑:

  1.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或出血性疾病者,肌肉注射本疫苗可能会引起注射部位出血。

  2.对慢性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而言,即使基础疾病可能使其免疫应答受限,也推荐接种。只不过,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免疫功能缺陷者,接种本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可能会减弱。接种应推迟到治疗结束后,或确保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3.未控制的癫痫患儿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患儿,应慎重考虑是否接种该疫苗。

  4.郑重提醒:已知对EV71疫苗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发热、急性疾病期患者及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者不得接种。

  此外,接种EV71疫苗后,若要接种其他疫苗,最好间隔2—4周。若要接种人免疫球蛋白,要间隔>1个月。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防手足口,这些更重要!

  燕小六在上海、北京、江浙了解到,不少地区已经能接种到手足口疫苗。费用在200—400元/针不等。保险起见,父母带娃去之前,可以提前电话相关机构,问清细节。

  “疫苗不是万灵药。对父母来说,预防孩子患手足口,更重要是提高孩子的卫生习惯。”张庆立提醒。

  1.全家人都要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必须洗。打喷嚏或咳嗽,要用纸巾捂住口鼻,并及时洗手。手足口病不是婴幼儿“专属”传染病,大孩子、父母也可能感染,然后自己不发病,却传染给孩子。再说,大人以身作则,孩子才会有样学样。

  2.保持家庭环境整洁。每天至少开窗通风1小时,勤晒衣被。经常清洗、消毒宝宝的餐具、玩具。

  3.带娃放风,少去室内游乐场、商场等室内密闭空间,以及公共游泳池。要玩,就去空气流通的户外!

  4.对于二胎(或以上)家庭,有一个孩子发烧了,需要“绝对隔离”+观察,至少72小时。“比如,父母一方陪着发烧的孩子,到外公外婆家暂居。剩下的住在自己家或爷爷奶奶家。”

  5.若宝宝确诊为手足口病,且在上学,要及时告知所在幼儿园或学校,以便学校消毒、处理。无论孩子恢复快慢,都要隔离2周,才能返校。

  此外,张庆立提醒,熏醋防手足口,一点证据都没有。“也没听说熏醋能防感冒。学校、幼儿园可以放一些紫外线灯,定期消毒。”

  简单后记:

  据说,EV71+CoxA16双价手足口疫苗也在研发中。有望将保护率提高到70%以上。

  让我们一起期待!

  专家简介

  张庆立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加拿大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全科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儿科感染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普内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儿科学组委员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内科副主任,主管科研及医疗工作。2007年经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拔赴加拿大Pediatric Infectious Department of Dalhousie University, IWK Health Center 做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感染及危重症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9篇在SCI收录杂志发表(影响因子近20分)。主编《儿科急救》,主持和参与省厅级科研五项,主持的婴儿重症肺炎凝血状态的研究获省医学科技三等奖。多次参加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国际儿科感染学术会议,并做大会发言;参加全国儿科学术年会,多次主持专科分会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