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小编带您走进——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成立于1998年,是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重要业务科所, 截至2017年6月底,慢性病防治所有正式职工13人,其中博士2名、硕士10名、本科1名。慢性病防治所是一支年轻而充满斗志的队伍,是北京市慢性病防控的业务技术指导中心。年轻的同志们将慢性病防控工作者的责任和意识固化在日常行为和工作中,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作为。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耕耘,以展示新时期首都慢性病防控工作者的风采与担当。始终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是我所工作人员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本着维护首都居民健康的宗旨,以全面提升居民生命质量为目标,近年来,慢性病防治所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真抓实干、不断在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主要工作任务包括:

  1.建立综合监测体系,针对影响北京市居民健康的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开展综合监测,动态掌握我市居民慢性病患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现状和趋势。

  

  • 大量研究表明,慢性病是可防可控的,而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与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了解北京市成人慢性病及其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及动态变化,发现慢性病防控的重点人群、主要问题和重要环节,并采取有效的防控策略,已成为我市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原卫生部发布的《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试行)》等文件要求和北京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部署,北京市逐步建立了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自1999年起,慢性病防治所每三年开展一次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截至目前已连续开展6次。监测内容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及超重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情况。监测的主要结果受到市政府关注,被收录到2009-2016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中,为政府制定卫生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2.研究和发展以控制人群及个体行为危险因素为主的慢性病干预措施和适宜技术,组织推广成熟技术并进行效果评估。

  •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于20079月由原卫生部发起,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积极倡导“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健康一二一理念,深入开展“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三减三健”专项行动。行动以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切入点,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推广技术措施和支持工具,开展各种市民参与的健康宣传活动。2012年,北京市全部区县均启动了行动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宣传现场活动与讲座累计达到10983场次;建成各类健康示范机构1111家,其中示范餐厅183家、示范食堂282家、示范社区378家、示范单位238家、示范超市17家、口腔示范社区13家;建成各类健康支持性环境585处,其中健康步道165条、健康小屋322处、健康一条街56条、健康主题公园42家。历经多年,全市培训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近17000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播和普及健康生活知识、引导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 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身体活动的减少和城市化的加剧,使得在过去二十年以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生率呈快速增长趋势,而居民对其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然很低。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慢性病是终身疾病,患者自身的参与和自我管理尤为重要。通过建立患者的自我管理小组,普及慢性病防控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实现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2011年,慢性病防治所在全市各区正式启动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工作。截止2016年底,全市已组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小组3933个,自我管理小组的村/居委会覆盖率已经达到61.7%,共培训小组长5398名,受益患者48450人。他们不但从中学习了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更增强了对抗疾病的信心。2013年,我所在三个区开展糖尿病患者同伴支持小组试点工作,并取得一定效果,次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截至目前,糖尿病患者同伴支持小组1170个,小组的村/居委会覆盖率已达到18.8%,共培训组长2363人,受益患者15970人。为了加强职业人群的健康管理,我所于2014年开始在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正式启动在职人群自我管理工作。2016年,全市共在70个单位开展自我管理小组,并培训小组长139名,带领1413名组员开展活动。目前,自我管理已经纳入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我们也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将工作向纵深推进。

  

  • 伤害监测与干预工作

  慢性病防治所以国家伤害监测医院为基础逐步推广伤害监测工作,通过哨点医院收集门急诊病人的伤害发生原因和受伤程度,了解伤害发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变化形式。截至2016年底,共有29家哨点医院,其中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4家,年伤害报告量8万余例。

  跌倒是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也是门急诊伤害就医的首位原因,慢性病防治所从2013年起在全市部分社区开展了以老年跌倒干预及预防为主题的伤害干预预防工作,对于筛查出的近2000名的跌倒高危老年人,采用入户的方式对其家居环境共43处风险点进行评估,收到社区居民的好评。针对缺乏跌倒相关知识的现状,制作动画短片六集,从体育锻炼、合理膳食、规范用药、评估环境危险因素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并提供科学的建议。同时针对不同的高危跌倒人群,特别是年龄比较大不方便外出步行的高龄老人设计了一套在家就可以方便锻炼的防跌倒操,发放至社区居民和全市19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此同时,社会媒体一直在关注着我们的工作,《京华时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健康播报》等栏目多次报道。2014年我所工作还荣获“全国伤害监测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控

  北京市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综合管理项目以发现脑卒中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提高脑卒中防控知识知晓率为目的,是北京重大医改项目之一,是政府推出的一项惠民工程。2010-2012年,适宜年龄的102418名常住居民进行了脑卒中高危因素的筛查,后续对筛查出的76585名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随访干预。随访干预工作从未间断,至2017年第一季度对高危人群共随访干预21轮次。通过每年对随访数据的分析显示:至2016年末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血压、体质指数(BMI)、腰围平均水平均明显下降,高血压控制率明显升高,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比例明显降低,众多结果表明多年的随访干预工作对于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效果明显。

  全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项目是医改重大专项工作,于2011年在北京市正式启动。此项工作旨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并完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网络体系,实现脑卒中筛查和干预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面向广大城镇社区和乡村,开展六年来,惠及东城、西城、丰台、海淀、昌平、怀柔、顺义等多个辖区内的数十个社区,在社区内开展筛查和随访北京市民累计302932人次。2014年,慢性病防治所获得国家脑防委表彰,对多年来在项目管理方面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绩予以鼓励。

  

  • 中国环境流行病学特殊人群队列研究

  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在2010年卫生行业专项的支持下,已收集36563对双生子,成为中国最大的双生子登记系统。为进一步扩充样本量,建立人群队列和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为慢性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2016~2018年,北京市组织全市16个区对已进入登记系统的4109对双生子开展随访工作,并新招募登记1500对双生子进入队列。截至2017年,共完成已登记双生子随访3010对,招募并登记双生子1511对。

  

  •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

  为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负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全国开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北京市作为2016年新纳入的项目城市,承担该项目三部分工作内容:即初筛调查、高危对象调查和高危对象短期随访管理。我市确定西城区、顺义区、怀柔区为项目点,项目开始至今,三个项目点初筛调查共完成28224人。此项工作从百姓健康出发,得到了参与居民的普遍认可。

  

  • 《慢病工作通讯》

  为了解国内外慢性病防控的最新动态、交流工作经验、分享工作心得,全面提升首都慢性病防控队伍的业务能力,慢性病防治所于2010年创刊《慢病工作通讯》。《通讯》主要涵盖全球最新慢性病防治重要新闻及最新动态;北京市慢性病防控工作业务进展;基层工作纪实等内容。截至目前共计出刊30期。为增加受众,适应新媒体传播模式的需要,自2017年始,《通讯》以PDF形式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推广。

  3.制定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

  4.为各区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提供技术支撑。

  5.承担对全市疾控系统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业务指导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6.开展慢性病预防控制领域的国际国内合作与技术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

  7.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以上只是慢性病防治所众多工作中的几项重点内容,我们深知,慢性病防控的道路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还将迎接更多的困难与挑战。然而,作为首都慢性病防控队伍的一员,我们有的是骄傲与自豪,首都居民的健康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慢性病防控永远在路上!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