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是谁?

知道王茂荫的人并不多,但他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资本论》于1867年问世,在这本举世闻名的著作中,全世界有680多人榜上有名,王茂荫是其中之一。

  出现在《资本论》注脚

王茂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一位中国人。此人系徽州府歙县人,1853年出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他上疏反对铸造大钱,认为低值铜币必然会导致物价上涨,但此一建议未被皇帝采纳。翌年4月,王茂荫再度上疏议论钞法,请求将已发行的不兑换钞币改为可兑换的钞币,并规定最高的发行额,以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经济之运行,结果却被咸丰皇帝斥责为受商人指使,不关心国事。

稍后,马克思从驻北京俄国使馆的调查报告中获知王茂荫的主张,遂将之视作货币理论和历史的“新材料”,在《资本论》卷1注脚中论及:

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

因《资本论》的提及,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80多年来,王茂荫的货币思想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郭沫若、吴晗等著名学者都对此发表过见解。不过,以往人们据以立论的文献,最成系统的资料是《王侍郎奏议》之类的官样文章,极少私密性的资料,以至于我们对于庙堂之外王茂荫的生活世界所知甚少。

  王茂荫与徽州茶商

近十数年来,随着民间文献的大批发掘,有关王茂荫的新史料亦层出迭现。在这方面,《霁月轩往来信件》应是最成系统的一种新文献。由此,我们可以更为细致地了解王茂荫的生存环境及其日常生活实态,从而更好地认识其货币主张之时代及地域背景。

1798年,王茂荫出生于安徽歙县杞梓里村,其祖父王槐康、父亲王应矩都是徽州茶商。从现有的文献追溯,至迟自19世纪晚期的乾隆时代,王槐康就与族人一起在北京一带经商,并在通州创设了森盛茶庄。

王茂荫虽然髫龄就学,但他在科场上并非一帆风顺。直到1830年,王茂荫北上潞河,准备弃儒经商。适逢翌年北闱恩科取士,他以监生的资格应京兆试,不意中举。次年会试,又高中进士,并备官户部。由此经历可见,王茂荫之步入官场,实际上颇为偶然。在此之前,他已做好了从商的准备,因此,其人应掌握了基本的经商知识。在北通州,他曾参与森盛茶庄的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茂荫就是一位徽商出身的中央级官僚。此后,为官仕宦期间,其家族在华北的茶叶贸易仍未停歇,他与活跃在北京的徽商仍然有着频繁的互动,这促使他对于19世纪的商业运作以及商人之疾苦,有着深刻的认识。

  王茂荫的货币主张

咸丰年间,中国的铸钱铜材严重匮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银荒”和“铜荒”。概括说来,王茂荫货币思想的要点在于:一是保障纸币的流通和发行,“以实运虚”,也就是用有价值的金属货币来保障纸币的流通,通过纸币与金属货币之间的相互兑换,来增强纸币的信誉。二是对纸币的流通和发行,需要有宏观上的控制,以免引起货币贬值。三是主张在推行这一改革的过程中,应以商人(特别是从事钱庄、票号经营的金融商人)作为纸币发行的中介,给商人以一定的报酬,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中,尤其是“以实运虚”,是王茂荫货币思想的核心。针对当时发行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的贬值现象,他反复强调——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兑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纸币的信用程度,制止通货膨胀的继续恶化。这一主张,实际上与同时代徽商西贾常见的汇兑并无二致。

也正因为如此,咸丰皇帝认定王茂荫“为商人指使,不关心于国事”。为此,他被“严旨切责,寻调兵部”。

(来源:北京文摘)

往期精彩:

1976年江青为什么不赞成建毛主席纪念堂?

建国前的反腐秘闻:军区副司令竟为名妓叛变投敌

哪位开国将军兵败后,千里迢迢行乞找党?

周总理经典照片秘辛 粉碎四人帮之后才敢发表

揭秘西安事变时的蒋介石:痛哭绝食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