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没有采纳大臣卓敬的稳健削藩之策终铸成大错

  建文帝削藩,采纳了以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为首的武力削藩之策,过于刚猛激越,致使诸藩王被流放的,被迫自杀的,比比皆是,一时众多藩王人人自畏。这也给早就图谋大位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口实,最终导致满盘皆输,城破隐遁的可悲结局。

  回过头来看建文帝该不该削藩呢?其实早在朱允炆当皇太孙的时候,就对虎视眈眈的藩王叔叔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担忧,他也曾经请教过老皇帝朱元璋,可没想到朱元璋却被这个难题彻底给难住了。祖孙俩尽管谈了一阵子,说什么“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但最后还是说到了要害——削地削藩,以兵讨之。朱元璋最终也肯定了皇太孙的主张,可以说,削藩是朱元璋的遗策,是被“祖上”所认可的,但前提是不能过于刚猛。

  为了皇权的巩固,削藩是大势所趋,是建文帝一定要做的头等大事。问题是,到底该如何做,才是最稳健的办法。其实建文朝当时有不少大臣提出很多削藩之策,其中也不乏比较稳健的策略。

  如在吏部任职的高巍认为,当前不能再用西汉晁错所用的武力削藩的方法,应该仿效西汉主父偃的“推恩”策略。他建议将北方诸藩王的子弟分封到南方,将南方诸藩王的子弟分封到北方去。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藩王的权势不用你去削,他就自己减弱了。

  然而在建文帝看来,高巍的建议虽然可行,但不适合当时大明帝国严峻的局势,高巍的方案真正实施起来要有较长一段时间,一旦“推恩令”下达,藩王们完全可以以儿子年龄小作为借口进行拖延。病急要用猛药,高巍开的方子太舒缓,不合口味,所以建文帝对此束之高阁,没有采纳。

  而在这时,户部侍郎卓敬的削藩建议引起了建文帝的重视。因为他开出了一味不温不火且能解除急病的猛药方子。

  卓敬(?-1402年),浙江瑞安人。明朝著名的才子,少时聪颖绝伦,博学多才,诗词宏丽,文章奇拔磊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廷对第二,被授户科给事中,品级与县令相当,但他的监察权力相当之广。卓敬秉性耿直,凡事他认为要讲的,从不考虑有没有什么忌讳或回避的,经常向皇帝直言进谏。洪武晚年,卓敬已经被提升为户部侍郎。朱元璋严禁江浙人出任户部官,这个卓敬能当上户部侍郎,大概是算皇帝老爷格外的开恩吧,可见卓敬这个人的才识非同一般,深得老皇帝朱元璋的喜爱。

  到了建文朝,眼光敏锐、天性耿介的卓敬并没有因为自己官职没有提升而坐视不管国家大事。建文帝登基后就开始找他的几个心腹智囊密议削藩之事,但即使再保密也会流露风声,同在朝中上班的卓敬出于为国分忧的高度责任感,他给建文帝上疏,提出了将“群龙之首”藩王中实力最强的燕王迁徙到南昌去的稳健削藩之策。

  卓敬说:“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似高皇帝朱元璋。现在他盘踞于藩地北平,北平地势险要,兵马强壮,燕王府原本又是辽金元的皇宫,墙高院深,这种局势已经相当危险啊。当今皇上您就应该将他迁徙到南昌去,燕王一迁徙,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万一他要是作乱,朝廷也就容易控制住他了。世上有这样的事情,将要萌发而没有显现动静的,这叫征兆;等到适当的时间可以做而做了,叫时机。时机没到很成熟的时候,往往一般人没法判断,征兆没到了明显的时候,是不被人们所觉察到的。”

  建文帝读到卓敬的奏疏以后,吓得一身的冷汗,他知道诸王当中最难对付的就是老四朱棣,说起他就要头大,卓敬现在直接提到要修理他,可把生性文弱的建文帝难坏了,他连忙将卓敬的奏疏装入袖中,呆坐了好一会儿,然后才回到后宫里去。

  第二天,建文帝急忙召见卓敬,君臣之间就削藩问题交换了意见,卓敬叩首说:“臣所说的是天下的至计良策,恳请陛下明察!”但最终建文帝也没有采纳卓敬的建议。

  从卓敬所提的削藩主张来看,确实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既然当时人们都意识到了藩王之中危险与祸害最大的是燕王朱棣,从他身上下手是最为恰当的,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而且手段也很巧妙,将燕王从北方迁徙到南方,既维护了“亲亲”之义,不伤“情面”,又把朱棣挪了个窝,让他到新地方,一下子造不起反来,这不失为当时的一种最佳的选择。

  当时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卓敬之策的威力,就连一直自许类于皇父朱元璋、具有雄才大略的朱棣也一直被这样的方案蒙在了鼓里。“靖难之役”后,朱棣大杀建文朝臣,唯独他想对卓敬网开一面。朱棣曾跟他的军师姚广孝说:“建文朝的奸臣都想害我,唯独卓敬还算不错,他奏请将我徙封到南昌去,我觉得他尚可宽恕。”

  但姚广孝因为过去跟卓敬有过节,就点出了卓敬之策的厉害之处:“陛下您看走眼了,南昌地处下游,一旦南京发兵往南昌,其势就如囊中取物,要是当年建文帝采纳了卓敬的方案,陛下哪有今天之天下啊!”最后卓敬被斩杀,夷灭三族。

  那么既然卓敬的方案这么好,为什么建文帝没有采纳?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政治家的胆识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建文帝个性文弱,甚至可以说是懦弱、怕事,绝对不是阴险而又有军事才能和威望的四皇叔朱棣的对手。他对燕王朱棣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也许心里嘀咕,万一迁徙燕王他不走,就地造反,那可怎么办?

  做大事就怕这样前怕狼后怕虎。建文帝自己心里没谱,削藩的事宜就全交给了他眼中的两个红人——齐泰、黄子澄了,所以卓敬的方案也只能弃之不用了。

  所以说,有没有好的建议是一回事,采纳不采纳则是另外一回事,往往更为重要。对于建文帝削藩之失策,人们议论很多,颇感遗憾。其实当初建文帝更信任齐泰、黄子澄,他惑于齐、黄等人之策也是必然,后世再多遗憾也只是事后诸葛而已。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