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残忍的“子贵母死”制度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是由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其皇位承袭制中,最为独特残忍的,便是“子贵母死”制度。

  这一制度是从道武皇帝拓跋珪开始的。当时,鲜卑族还受母系社会影响,重母轻父。拓跋珪之所以能建国北魏,也多靠母系贺兰部族、妻系独孤部族、舅系慕容部族等各方势力相助。

  可是,成为开国皇帝后的拓跋珪,干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削弱外戚部族势力。

(拓跋珪)

  其实,拓跋珪的心理不难揣测。他虽靠母系家族登基,却也苦于常年受制于母系家族。为了后续子孙不再忍受相同之苦,也为了拓跋氏一族稳坐王位而不致权力旁落到外戚势力手里,他认为,“子贵母死”,必须实行。

  毕竟,受母系社会影响,北魏一直未确立一套父子传承的嫡庶长幼之序。这就使得储君的策立和登基,往往会被母族力量所左右,而由于北族妇女没有礼教束缚和对其用权的制约,她们甚至还会直接把持朝政。

  可是,后续的历史却跟拓跋珪开了个大玩笑。北魏实行残忍的“子贵母死”制度,本是为了防止太后干政、母系部族势力过大,结果却因此又衍生出了“保太后干政”,即乳母或褓姆干政。

  还拿北魏王朝来说,短短149年间,先后出现过的保太后干政,就有窦太后、常太后、冯太后、高太后和灵太后等等。

  不过,这项制度在推行之初,是异常艰难的。

  为免外戚干政,推行残忍血制

  据说,到拓跋珪要选继承人时,他本想让长子拓跋嗣继位。但按照他自己制定的要求,就必须先杀死拓跋嗣的生母,即来自独孤部族的刘贵人。

  可太子拓跋嗣一向孝顺母亲,拓跋珪对他讲“子贵母死”的道理,他根本听不进去,还总是日夜痛哭不止。

  到最后,拓跋珪怒了,要把拓跋嗣叫进宫中训斥。偏偏这时,有人劝拓跋嗣说,此时进宫怕是凶多吉少,不如先躲起来再说。

  结果,孝子拓跋嗣这一躲,就丢掉了太子身份——拓跋珪见拓跋嗣失踪,只好改立次子拓跋绍。

(以北魏历史为原型的电视剧《锦绣未央》剧照)

  不过,这又给拓跋珪带来新的难题——按照制度,他这次要杀死的,是自己的爱妃。

  拓跋绍的生母贺夫人,本是拓跋珪的姨母。早年间,因被她的美丽打动,拓跋珪便杀死其丈夫,娶了她。乱伦娶姨母,这在鲜卑族算是寻常事,并不忌讳。只不过,如今为了让儿子继位,却要杀死自己心爱的女人,拓跋珪实在下不去手。于是,他只好先将贺夫人关起来再说。

  可怜拓跋珪,为了实现“父死子继”的制度,此前已经逼的母亲忧愤而死,又杀死两个弟弟,现在还要杀死心爱的女人。眼看着亲人们一个个死去,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压力,让拓跋珪精神错乱。他时常喃喃自语,觉得亲人们的冤魂仿佛总离不开他左右。

  但被囚禁的贺夫人,没有因此认命。她托人带信给儿子拓跋绍,让他想办法赶快来解救自己。于是,铤而走险的拓跋绍,带人深夜闯进宫去救母。住在天安殿的拓跋珪被惊动,他起身时一时找不到刀和弓箭抵挡,混乱中竟被杀死了。

  拓跋珪死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骚动,先前“跑单”的拓跋嗣,此时趁机回朝,并在堂伯父拓跋烈的扶助下登上帝位。拓跋嗣即位后,立即将拓跋绍及其生母贺夫人一起赐死,待铲除完后患,才尊奉拓跋珪为太祖道武皇帝。

  就这样,“子贵母死”的制度也被延续了下来。

  取之于汉武帝,后患超出想象

  要说这拓跋珪为何想起实行“子贵母死”制度,还得从汉武帝说起。他曾举例对儿子说:

  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夫人参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将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

  是的,汉武帝有“立子杀母”的先例,但那是因为汉武帝晚年疑心很重。

  原本,他的宠妃卫子夫所生的儿子刘据,已被立为太子,但在一次被人诬陷的“巫蛊事件”中,被逼自杀身亡。戾太子死后,就得决定让谁做嗣君。汉武帝属意于当时才五、六岁的幼子刘弗陵。但他又担心,刘弗陵的母亲日后会干政专权,夺了刘氏天下。于是,汉武帝就想出了“立子杀母”的主意。

(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

  为此,汉武帝还立下遗嘱。当有人对此提出疑问时,汉武帝解释说:以往国家所以变乱,往往是由于“主少母壮”。而女主独断骄横,淫乱放肆,谁也没有办法制约。所以,必须先杜绝这个祸患。

  那时的汉武帝,也举了个例子,即前朝吕后干政弄权之事。所以说,拓跋珪实行“子贵母死”,颇有仿效汉武帝的意思。

  可是,汉武帝“立子杀母”只是一事一例,拓跋珪却将“子贵母死”立为北魏王朝的一种制度,并沿袭了七代。这就导致了这个制度发展到后来,开始出现各种弊病。

  屡屡生出事端,血制加速灭亡

  最为可悲的就是,尽管“子贵母死”制度对稳定内部、维护皇权传统秩序起到一定作用,却仍然挡不住皇太后临朝摄政的现实。

  首先,很多时候,立了太子,生母是处死了,可也常常有最后儿子没能当上皇帝、他们的生母却白死了的事情发生。

  原来,亲生母亲死了,还有保母在。这就使得杀其生母夺得抚养储君权利、代之以“保母干政”的现象,成为常态。等到太子即位,保母被尊为保太后、甚至皇太后,保太后的子侄也被封为高官,封公封王。这样,生母专权虽是避免了,保太后干预朝政却又来了。

  其次,“子贵母死”也逐渐演变成后宫争权夺利、铲除异己的借口。

  比如冯太后就是从保太后身上得到启发:要想控制日后的皇帝,就要亲自抚养皇储。也为了同样的目的,冯太后利用“子贵母死”制度,先后杀死了继位皇帝的三位母亲,好让她前后十七年长期临朝摄政。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就因为提拔重用了冯太后不喜欢的大臣、贬斥了冯太后喜爱的宠臣、特别是因为不满后宫淫乱、找了个机会杀掉了冯太后的宠男李弈,让冯太后十分恼怒。再也不能容忍了的冯太后,竟迫使献文帝交出皇权,使其不得不传位给还不到5岁的太子拓跋宏。

(电视剧《北魏冯太后》海报)

  但做了太上皇的献文帝,此时也才只有18岁。他精力旺盛,照样处理国政,还率兵打仗,得胜归来还大举阅兵,弄得声势很大。此时,冯太后感觉受到威胁,便还是设法除掉了献文帝。

  献文帝之死,有说是被迫自杀,有说是被冯太后毒死。但不论究竟何为真相,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长达14年,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纵然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子贵母死”制度却仍是在历经百余年后、直到宣武帝延昌元年,才被废止。

  可以说,“子贵母死”是北魏从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产物,对稳定皇权继承起过一定作用。但它毕竟也只是一时的权宜之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是想借此防止皇太后干政,却又没能防止住保太后干政,反而还加速了北魏政权的衰败和分裂。实在是“前门拒虎”,又引来“后门进狼”。这也足以见得,一项制度如果和现实脱节,会给国家带来何等灾难。

转载请注明来自凯风清韵(ID:kaiwind-qingyun)

投稿邮箱:kaiwind123@sina.com

一经采用支付丰厚稿酬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