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于成龙,你不知道的事

  敬告诸位朋友:老杨读史已经变更为《杨榕读史》!——欢迎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字杨榕读史可一键关注(或微信:yangrong7262)杨榕读史——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眼下央视正热播电视连续剧《于成龙》,我和家人看了几集,剧情很精彩,但或许因为是宣传一代廉吏之故,忽略了很多历史背景介绍,这样就很难免让人对于成龙和那个时代缺乏较为完整、较为正确的认识。下面我简单说说于成龙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让朋友们在观看《于成龙》时能有一个更好的角度和高度。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

  从上述于成龙的介绍中我们了解他是1617年出生的。他出生的那年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正好6岁,也就是说于成龙是明朝生人、并且是崇祯帝的同龄人。这个信息很重要。因为几乎处于同一时代的范文程已经背负汉奸的称谓。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人。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 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我们所熟知的袁崇焕被崇祯帝凌迟就是中了范文程的反间计。

  显然,于成龙与范文程是大大的不同。从两人的岁数看,于成龙比范文程要小20岁,两人的工作生涯没有任何交集,唯一相同的就是两人都在不同时期为满清王朝服务。崇祯死时于成龙刚好27岁,从年纪上说正是当年,正是可以为明王朝出力的最佳年龄段,彼时明王朝并没有在崇祯亡后而覆灭。从史料我们看出,在崇祯死后的第三年即1647年,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学习了4年,然后参加顺治八年(1651年)的乡试,但于成龙又落榜了,这年他已经35岁了。

  电视剧中有个情节是错误的,也许是导演刻意为之。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省城太原考场考官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于成龙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电视剧里把这段故事挪到清廷开科取士,显然是为了美化于成龙,但这种美化是以歪曲历史为代价的。事实上,《于成龙》也无法对眼下的贪官污吏有实质性的影响,这种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应该说作用为零,对中小学生或许会有些作用吧。

  之后到明朝灭亡,于成龙在这段时间都干了些什么呢?史料没有介绍。不过我们可以推测一二。自22岁的于成龙在考卷上针砭时弊(注意,不是大闹考场)而失意后,无论是他自己或是他的家人,主要是父亲,都会认真反思此事,他们的结论也许就是明王朝不可救药了,所以采取消极避世、明哲保身的存身之策。事实上,他们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如果于成龙成为明朝的官吏,那么他不是成为满清鞑子的刀下鬼就是会成为一个和范文程一样不折不扣的汉奸,并且成色更地道,因为范文程至少还是主动归附而不是投降。从于成龙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明哲保身”为什么如此受到推崇!

  与同时代的顾炎武(1613.7.15—1682.2.15)、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相比较,顾炎武是留恋明朝、累拒仕清;史可法是赤胆忠心、国灭身死、以死报国。从中人格、情操孰高孰下立见分晓。当下把于成龙抬出来歌颂必须回避时代背景,否则这高大上伟光正的形象无论如何也立不住!当然其现实意义是为了教育公务员们要向于成龙同志学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干部。整个电视剧中官文化思想被发扬光大,仿佛帝制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宇宙制度,这也许是一种不良说教。与上述两人比较,于成龙确实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也成就了其一生的心愿和追求,如果不放大看于成龙,他确实也是很多官吏的优秀榜样。于成龙同志能文能武,上忠于朝廷、下体恤苍生,像这样的好干部确实不多,能够在21世纪的今天在党的主流媒体上大放异彩也不算高抬。

  我们都知道满清在征服华夏时主要的手段就是屠杀和摧毁汉族民族自尊心的剃发令。在整个过程中,满清屠杀汉人在4000多万,也有史料说在6000多万,仅仅是扬州十日就被多铎屠杀80多万人,上述的史可法以身殉国!这里面还包括一些不愿留大辫子的汉人。因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而被杀掉的汉人不在少数。在此期间,我们的于成龙同志显然还是一位识时务者,因为他选择了剃发。我这样说不是揭谁的老底,因为完全没有必要,只是告诉观众一些真实的历史事实,让他们能够较为客观地去看待历史人物,不要盲目崇拜,这样就不会变成吃瓜群众或传说中的“脑残”。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另一个蛇吞象的事实是满清的王室看透了汉人的本性,因势利导完成了以极少数统治极多数的目的。多尔衮曾说汉人爱做官,只要给他们官做他们就会老老实实听话而不会造反。入木三分!这真的是看穿了汉人的本质。事实上,从春秋战国开始,失去土地、财产的士阶层就开始为做官而奔走列国,这些人有奶就是娘,谁给官做就为谁服务。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秦国,从商鞅开始到李斯,130多年可以说创造秦国历史的几乎都是外国人。秦始皇也曾一时犯糊涂,曾驱逐外国人,但最终接受李斯《谏逐客书》的主张,重新重用外国人。满清虽然把汉族精英阶层屠杀殆尽,但新的精英阶层会很快地从平民阶层冒出来。现在好了,这些冒出来的人只要给官做,他们不但不会惹是生非而且会提满清王朝“治国平天下”。唐末的黄巢、清末的洪秀全都是因为没有官做而最终选择造反的。满清最终通过科举、让汉人做官而实现真正的天下大治。因为满人确实太少,连军人加上百姓也仅仅100万人,其中还有不少满化的汉人。所以,通过让汉人做官,而实现“以夷制夷”的效果。最终,满清成为自中国历史上所有少数民族中唯一一个成功征服汉族的少数民族,并且他们改变了汉人的文化、服饰、头饰,这一点连蒙古人都不曾做到,匈奴鲜卑等就更不用提了。

  那么汉人为什么如此爱做官呢?做了官之后为什么又如此地追求升官发财呢?这都是帝制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从我们熟知的孔子开始,一生周游列国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做官,当然他的前设条件得是君主必须接受他的治国理念。后期的孟子、荀子莫不如此。儒家如此,法家更如此,做官,是所有士阶层的共同追求。秦之后, 做官是推荐制,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举孝廉制度。到了晋朝,出现政治倒退,出现世袭制度。再到隋朝,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正式出现,一直延续到清末。应该说相对于世袭制,科举制还是比较公平的选拔官员制度。这种制度是自上而下的,跟西方社会自下而上的由百姓选举来比较路径正好相反。这样一看,就会明白,哪种体制哪类官员必须为老百姓讲话。中国的官僚制度从来都是维上的,因为官员的选拔是“上面”决定的,跟老百姓无关。所有被提拔的官员不会放着提拔人不管,而去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因此,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为什么青天、仁官、贤吏那么少,少得我们只记得包拯、海瑞等几个人,而贪官污吏则不必说,遍地都是,这部《于成龙》的横空出世,也跟时下吏治有很大关系。说粗一些,做官不但可以奴役百姓、而且可以发大财、发横财。尤其到了清朝,跪礼被广泛使用,看着膝下一地跪着的百姓和下属,端坐着慢里斯条品茶的“你”能不感到惬意吗?

  在帝制社会,官员的贤与不贤也跟出道时的年纪有很大关系。于成龙出道时已经45岁了,处于超过不惑之年而未至知天命。此时的于成龙基本上已经阅尽人生,尤其在明清朝代交替之际,更是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时代,于成龙置身这个时代不会不关心这些时局剧变。所以丰富的人生经验让于成龙一出道就出手不凡,这点跟远古的姜子牙和晚晴的左宗棠都跟相似,他们都是大器晚成之人。不管怎样,于成龙也是历经国破家未亡的人,社会的沧海桑田、周边人的生生死死、或发达或消匿都会是他为官的财富。今天我们无从知晓于成龙的内心世界,是不是他想通过他的作为让黎民百姓不要在遭受明末那种苦难?或者饱读史书的他认为谁做皇帝都一样,只要真正为老百姓好就行?这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于成龙确实是一名廉吏,任上离世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这在当今社会时不可想象的。所有的人会问,如果这样,当官还有什么意思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于成龙也一样。本文通过历史史实告诉你一个比电视剧更为完整的于成龙,让大家在接受主流说教之外更能够把于成龙放入那个时代去认识、去考量。本人也绝无诋毁于成龙的意思,告诉你这些事实,你或许能够更加明辨是非功过吧。

  本文也是本人2017年第一篇文章,敬请指点。

  2017年元月11日于五立斋

  《老杨读史》已经变更为《杨榕读史》!敬请关注!

  转发是一种美德、爱心和责任!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