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十四年|1931年到1937年发生过哪些抗日斗争?

  近日,一份署名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的《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在网络流传,文件表示,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文件中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确认此事,工作人员表示,两个月前已要求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落实该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2017年春季全国中小学生地方课程教材将全面落实。

  此前习惯“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不再局限于东北。如果说是抗战8年,那前面6年抗战的历史过程就不能涵盖,比如长城抗战、绥远抗战等,这些都是抗日战争的一部分。梳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发生的重要抗日斗争,不是为了记住仇恨和煽动民族情绪,只希望战争的机器不再重启。

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残历碑广场和“九一八”历史博物前举行纪念活动。

  哈尔滨保卫战

  1932年1月,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后,迅速调兵北上,图谋占领哈尔滨。先前已轻易占领沈阳、长春、吉林等地的日军,嚣张狂妄,认为占领哈尔滨以完成对东三省的军事占领易如反掌。1931年12月15日至1932年2月6日哈尔滨保卫战发生。1932年2月3号大批日军在飞机,坦克,从西,南方向进攻哈尔滨,哈尔滨自卫军奔赴前线,但自卫军边打边退,损失掺重,哈尔滨沦陷。

  1月25日,李杜,冯占海两部连夜秘密进入哈尔滨布防。1月27日清晨,冯部首先在市郊子弹库与伪军交火。李杜也亲临前线指挥,在上号一带夹攻。在两部的猛烈攻击下,伪军不支,纷纷溃退。当天下午,伪军卷土重来,向小北屯一带反扑。李杜、冯占海两部遂将敌人包围。傍晚,敌人全线溃散,伪军团长田德胜率部反正,加入抗日队伍。28日,双方在南岗极乐寺、文庙一带对峙。冯部宫长海率骑兵绕到伪军背后,前后夹击,敌人阵脚大乱。第一次哈尔滨保卫战取得胜利。29日,逼近双城,后双城失守,哈尔滨门户洞开,形势十分危急。2月4日晨, 日军集中优势火力、兵分两路向哈尔滨市区发起总攻。经过激烈战斗,自卫军由于没有空中支援,于5日下午全线撤至哈尔滨以东地区,哈尔滨随即沦陷。

  淞沪抗战

  1932年1月28日~3月3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又称"一·二八"事变。

  田中隆吉与女间谍川岛芳子策划,于1932年1月18日,唆使日僧天崎启升等五人向马玉山路中国三友实业社总厂的工人义勇军投石挑衅,与工人发生互殴。田中操纵流氓汉奸乘机将两名日僧殴至重伤,日方传出其中一人死于医院。随即以此为借口,指使日侨青年同志会一伙暴徒于20日凌晨2点焚烧三友实业社,砍死砍伤三名中国警员。此后,日方又继续制造事端。

  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此后,日军增兵,中国政府派请缨抗日的张治中任第5军军长,率所部第87、第88师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增援上海,归第19路军统一指挥,接替从江湾北端经庙行至吴淞西端的防线,为左翼军。第19路军为右翼军,担负江湾、大场以南及上海市区的防御。国民革命军在江湾一带抵抗日军进攻至3月2日,由于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于是被迫全线撤退。3月3日,日军占领真如、南翔后宣布停战。

  淞沪抗战打了三十三天,日军增兵达五个师团,八万多人,十九路军和义勇队,加上后来加入的第五军抗敌者,最多时不过四万人,力量对比悬殊。淞沪抗战改变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不抵抗”的政策,当时国民政府实行的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虽然对西方仍存有幻想,但已经决心抵抗,南京政府派了第5军作为援军,国内也进行了部分动员,这比以前有了进步。

  长城抗战

  1933年3月至5月,中国国民政府指挥下的国民革命军,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尽管革命家浴血奋战,但长城沿线仍失守,平津危急。之后成立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被迫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划定冀东二十二县为非武装区,军队不得进入,而日军退回长城以北。中华民国与伪满洲国也因此事实上以长城为界,伪满洲国更于长城各地树立“王道乐土大满洲国”的界碑。在长城抗战中,古北口战役成为“激战中之激战”,以战况最激烈、战时最长,对战局影响最大而成为长城抗战的主战场。

古北口战役

  1933年3月5日,日军第八师团的先遣部队第16旅团和骑兵第3旅团就杀到了古北口外。中国守军107师,立刻迎击,当天击退日军200余人,击毁坦克2辆。因日军来得突然,所以各部当天连夜冒着刺骨的严寒,挖开冻土,凿开岩石,连夜赶筑工事。3月7日下午2时,古北口外围战打响。但守军各部通讯联络中断,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全线退至蓟县西北的南天门及其左右阵地守备。古北口失守后,南天门便成了国军第二道防线。再度失守,国民革命军将无险可守。此后,中日双方军队一直在南天门一线呈对峙状态。4月18日,日本侵略军调集重兵,进攻南天门八道楼子阵地。黄土梁、南天门、八道楼子三个阵地,炮火连天,日军狂轰乱炸几个昼夜未曾停息。24日后,中日双方血战8天后,国军队仅后撤数百米,直至高地全化为焦土,才放弃中央据点高地南撤。

  绥远抗战

  绥远抗战从1936年11月15日开始,到12月19日结束。整个抗战又分为红格尔图战斗、百灵庙战斗和锡拉木楞庙战斗。其中尤以百灵庙战斗影响最大,因而人们通常把绥远抗战称作“百灵庙战役”或“百灵庙大捷”。

百灵庙战役纪念碑

  1935年又对华北发动新的进攻,策动“华北五省(冀、鲁、晋、察、绥)自治运动”,并加紧实施“满蒙计划”,将魔爪伸向内蒙古,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纠合蒙奸德穆楚克栋鲁普(即德王)、李守信和汉奸王英等加速准备进犯绥远(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大肆扩充伪军。1936年5月,在侵华日军的策划下,成立以德王为首的伪“蒙古自治军政府”和德王任总司令、李守信为副总司令的伪“蒙古军司令部”,麇集在察北的伪军共4万余众。8月,李守信部2万人进犯绥东陶林(今察右中旗),日军开抵张北,伪蒙军一个骑兵师进犯绥北百灵庙一带,悍然发动侵绥战争。

  当时驻守绥远地区的傅作义部起兵抵抗。在红格尔图以少胜多之后,傅作义决定乘胜先发制人,发起百灵庙战役。以孙长胜、孙兰峰分别为前敌总指挥、副总指挥,以董其武部作总预备队。11月23日黄昏,傅部1个骑兵团、3个步兵团、1个炮兵营由归绥出发,冒严寒、踏积雪,秘密急行军,于晚9时许抵百灵庙附近。夜12时,傅部发起攻击,很快占领外围山头。日伪军拼死抗击,激战至24日晨,傅部摧毁多处日伪军阵地,攻占北山,袭毁机场,断其后路。8时许,日伪全线崩溃,败退大庙。此役,傅部毙伤日伪军近1000人,俘虏400余人,缴获大量战备物资。12月2日,日伪军4000余人对百灵庙进行反扑,被击退。傅部毙伤日伪军副司令雷中田以下500余人,俘虏200余。伪蒙军4个旅反正,收复大庙。至“七七”事变前,日伪军不敢越雷池一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