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这样占卜是要被砍头的! | 甲骨文2

  我们有时把古代的宫斗想得太复杂,有时又把古人的另一些事情想得太简单,比如占卜。

  在《芈月传》里,莒姬(莒音举)为了救芈月姐弟,用龟甲做了一次占卜:

  这乌龟壳子刚从老龟背上敲下来吧,颜色还泛着青呢!锯齿也没磨干净!这样的龟壳用来占卜会被大王砍头的!

  有人说,你跟道具师有仇吧,乌龟壳子撬下来洗一洗怎么就不能直接用呢?

  确实不能直接用。但这也不怪道具师,因为就连专业的文物贩子也会小瞧古人的本事,犯同样的错误。

  明义士

  一百年前,有个加拿大人经常到殷墟(河南安阳)收购甲骨。他叫明义士,是个传教士,因为迷上了中国文化,所以半辈子都在研究甲骨文。

  明义士跟当地人混得很熟,收了许多商代甲骨,心里美滋滋的。结果买回去没多久,居然就臭了!原来,当地人跟《芈月传》的道具师一样,把新鲜的乌龟壳子跟家畜骨头洗洗干净,刻上字,搁土里埋几天,就冒充真甲骨卖给了明义士。

  这样的甲骨是会臭的!而真正的商代甲骨,历经三千多年,绝对不臭不烂!

  这是为什么?因为制作甲骨在古代绝对属于技术活,比你以为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是选材。

  所谓的“甲骨文”自然是刻在“甲”和“骨”上的文字。“甲”是指龟甲,主要是龟腹甲

  龟腹甲,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又大又平,方便刻字。猪、羊、鹿的骨头也能用,此外还有一些你想不到的异类:

  这片兽骨厚达0.5到0.7厘米,有学者怀疑是大象的肩胛骨。国家图书馆藏

  这是罕见的人头骨残片(汗),估计是战俘的,用来祭祀祖先、彰显武功还挺合适(再汗)。国家图书馆藏

  接下来就是保证甲骨不臭不烂的关键步骤:脱脂。

  “脱脂”两个字听起来文绉绉的,其实方法很简单:把甲骨放在土碱水里煮煮,油脂就被清除掉了,这下就不用担心会发臭啦。

  然后是整形。龟甲分为腹甲和背甲两种,背甲弧度太大,用起来不方便,所以要剖成两半——哎哎,道具师,说你呢!

  牛肩胛骨则要去掉骨脊,修整骨臼:

  存世最大的带字牛肩胛骨,长度达到43厘米。国家图书馆藏

  最后打磨光滑,这样的甲骨就能用来占卜啦!

  有人说:后面的事情我知道!把甲骨放在炭火上,冲它问个问题,然后啪的一声,上面就裂出个字儿来!

  《芈月传》里的龟甲上裂出个“否”字

  你欺负我没吃过烤羊腿吧?哪家老板能把羊骨头烤出字来!

  甲骨遇热确实会爆裂,但只会产生普通的裂纹,古人就通过观察裂纹的走向来预测未来

  不过,要是把整块甲骨放在火上烤,就会产生太多裂纹,古人看了也会眼花。所以要预先做一些“手脚”,控制裂纹的走向:

  先用工具在甲骨上磨出两种凹坑,圆形的称为,长条形的称为。然后取一根树枝在火上烤热,把滚烫的树枝顶端贴在钻眼和凿眼上,一下就烫出了黑印子。这种黑色的灼烧印记称为

  这时,甲骨另一面与钻凿对应的地方就会爆出裂纹,古人就可以解读了。等占卜结束后,再把占卜的情况刻在甲骨上,就有了我们熟知的甲骨文。

  由此可见,甲骨占卜绝不是烤羊腿那么简单的事情。甲骨的用料和加工都很讲究,占卜前还要钻、要凿、要灼。最后,产生的裂纹还须交给古代的专业人士解读。

  当然,这里说的是商代甲骨,而莒姬是战国人(如果真有莒姬这个人的话),晚了一千年。但她对待占卜的态度,也绝对不会随随便便。

  【小链接】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是全世界收藏殷商甲骨最多的单位,这里的《甲骨文记忆》展应该是你了解甲骨文的最佳起点。

  最后依然是“一起学习甲骨文”时间!今天要学习的是“占卜”这个词。

  “卜”字的由来很简单,一看就是甲骨上的裂纹。只不过甲骨文的写法比较随意,正写和反写都可以:

  读懂了“卜”,“占”就很好解释了。“占”字上面是“卜”,下面是“口”,表示对着裂纹说话。说什么呢?应该是在解读征兆吧。

  甲骨文“占”

  有时,商朝人会在“占”字外面加个框:

  这两个字同样是“占”。外面的方框是啥?就是一块甲骨啦!

  文/博小拙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王牌讲解员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