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为什么拯救不了大明朝?

  大明是个很神奇的朝代,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1挑战如多米诺骨牌,接连不断

  大明的末代君主也与历朝历代不同,他励精图治,勤政为民,一生节俭,却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让后人扼腕叹息都言崇祯非亡国之君,崇祯自己也说自己非亡国之君,大臣却是亡国之臣!

  难道崇祯的手下真的没有一个忠臣能吏吗?诺大的大明皆是乱臣贼子吗?

  1627年,天启帝病逝,崇祯即位为帝。

  即位之初,这个16岁的少年做了一个饱受后人争议的决定,当时却深得民心的决定,收拾了魏忠贤。(谁让他叫九千岁,前任万岁走了,你怎么能比他活的时间长)民间欢呼不已,称颂他为“圣人出”(《五人墓碑记》)。

  他励精图治重用名将袁崇焕,任用“正直无私”的东林党人,眼看大明似有中兴之像。

  可天不遂人愿,辽东传来消息,袁崇焕擅杀大帅毛文龙,崇祯震惊了,那可是高级武将啊,袁崇焕怎么敢?

  他开始怀疑袁崇焕,最后崇祯杀了大将袁崇焕,当然并不是什么皇太极实施反间计,结果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猜忌袁崇焕,将其千刀万剐,这种恶俗的版本。

  袁崇焕是死在崇祯的自卑,猜忌之下。

  ▲袁崇焕(1584年—1630年),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崇祯又不傻,袁崇焕已经是明朝的高级武将,封疆大吏,又得皇帝信任,名利双收,位极人臣,后金能给他什么,就是给他皇帝当都不够看的,(当时那里就是穷乡僻壤的代表)要不是李自成,恐怕满清永远也没机会入关。

  杀袁崇焕是因为一件事,崇祯开始怀疑袁崇焕结党,结党的对象是内阁大学士钱龙锡。

  钱龙锡曾极力推荐袁崇焕担任辽东统帅的。后来袁崇焕(也不知道抽什么风)以“不听号令”为由斩杀皮岛主帅毛文龙,崇祯虽然很不爽但事已至此也没什么办法了。

  当时钱龙锡也是关心则乱上书为袁崇焕辩解,可这却引起了崇祯的怀疑,(袁崇焕都不急,你急什么)他怀疑袁崇焕受钱龙锡的指示杀毛文龙,(脑洞太大,青少年好幻想)钱龙锡是朝廷重臣,袁崇焕是边关统帅,这两个人结党,要干什么。

  虽然此时崇祯并没有动手,但他的心中已经埋下了怀疑的种子,后来袁崇焕又失误让皇太极入关,(说好的五年复辽呢)加之其手下将士号令不动,崇祯怀疑其拥兵自重,所以痛下杀手,处死袁崇焕。

  崇祯为人浮躁、多疑,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崇祯在位17年间竟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可见明朝朝局的动荡不安。

  财政枯竭,崇祯没办法,向朝臣问策,代表着江南手工业,商业利益的东林党人,不思报国,只顾自己利益,让崇祯不收江南工业税反而转嫁到西北劳苦大众的身上,逼的西北人民揭竿而起,明朝形势更加危急。

  崇祯大事缺乏魄力,做事又犹豫不决,他派军镇压起义军,可朝廷已经到了发不出粮饷的地步,他向朝臣借钱,(非常时期应行非常之事)那些高举着儒家大旗的东林党人,纷纷哭穷。(李自成打进京城发现他们可都是巨富)。

  崇祯做事犹疑不决,不能接受洪承畴和孙传庭的正确意见,听从东林党人建议对李闯时剿时抚。最终导致明朝陷入农民起义军降而复叛,杀之不尽的窘境。叛军的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随着官军实力的消解,起义军自身实力不断壮大。 对于这些只知道空谈,鼠目寸光的东林党人,崇祯除了抱怨怒斥,其实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好大喜功的他自然喜欢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东林党人为他歌功颂德。

  ▲爱新觉罗·皇太极,即清太宗,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2 群臣无错,其实是你错了

  当然也不能太过指责东林党人,崇祯并不是一个好领导,他急于求成,却又不敢承担责任,刻薄寡恩,自私自利,冤杀袁崇焕一部分原因也是害怕朝臣攻击他,用人不当。他希望做出成绩来获得大家认可。可出了差错,却不敢承担责任,把黑锅完全丢给部属,长此以往还有谁敢替你办事。

  崇祯不承担责任,大家都知道两线作战乃兵家大忌(你打一个人和打两个人自己想想),当时明朝一边跟后金打,一边跟起义军打,实在是吃不消了,崇祯就让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主持与后金议和,(皇太极也不想打,当时后金内部未稳,辽东又难啃,不如先消停会,解决内部,)

  可陈新甲办事不靠谱,消息泄露,朝廷舆论哗然(满口天朝上国的东林党又开始了)崇祯看那些叽叽喳喳的东林党人头都大了,为了推卸责任,说这都是陈新甲背着他干的,(你当别人傻啊)把陈新甲杀了。(最是无情帝王家)

  从此朝臣中再也没有人敢提议和之事,(想自杀就上)明朝失去了与满清停战的机会,最终在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下,国力日渐衰弱,致使李自成农民军迅速做大做强,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崇祯心胸狭窄又刻薄寡恩,自私自利,也无识人之明,多次冤杀大将,致使明朝出现空前的人才危机,使得那些良将贤相人人自危,根本不敢有所表现,这才给了小人可乘之机。

  保定之战后,崇祯求和之心大起,但卢象升不同意,杨嗣昌趁机添油加醋,为不让卢象升给议和大事捣乱,崇祯一面命卢象升进兵巨鹿,一面将卢象升本部兵马尽数拆分。十一月,卢象升进抵巨鹿抗敌,身为“总督天下兵马”的他,手里竟然只剩下1万兵马,他的精锐天雄军大部以及原本应由他指挥的关宁铁骑,皆被高起潜扣着。

  巨鹿地处要冲,是清军必争之地,见卢象升兵少,清军起初存轻视之心,多次发动进攻,都被卢象升奋力打退,整整一个月,清军竟数度攻巨鹿不克。这时杨嗣昌又添乱,(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这队友)将卢象升的士兵又调出5000归高起潜,(我都怀疑他是清朝的卧底)十二月,多尔衮集中8万主力围攻巨鹿,(这还怎么打)开战之前,卢象升抱定必死之心,召集当地乡民哭泣说:“我等死在旦夕,不愿连累百姓遭兵。”

  ▲明思宗朱由检,汉族,大明第十七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

  为免当地百姓生灵涂炭,他决定主动进攻,百姓无不感动,纷纷捐出家中仅有口粮,支援天雄军。

  十二月十五日,8万清军将卢象升部重重包围,战斗从中午打到深夜,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清军终于全歼了卢象升部5000兵马,5000多人无一人投降,卢象升本人在全军仅剩数十人的情况下,依旧向清军发起进攻,在乱箭之中壮烈殉国。

  最可恨的是,卢象升血战时,高起潜率领数万精兵,却畏敌不前见死不救(这就是崇祯信任的人)。卢象升殉国后,杨嗣昌还在拼命整他的“黑材料”,甚至逼迫巨鹿知府诬陷卢象升“畏敌怯战”,卢象升尸首被杨嗣昌扣押50天不上报。卢象升死后,崇祯竟然两年多不给抚恤,直到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才给予追谥,可谓刻薄之极。卢象升与其说是被清军杀死,不如说是被队友坑死。

  卢象升的死,对明王朝的打击是沉重的,在明末农民起义时期,卢象升是让农民军闻风丧胆的将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皆一度被他打得奄奄一息,他亲手打造的天雄军,即使在对阵满洲八旗时也毫不逊色。卢象升为官清廉,作战身先士卒,公平处事,凡事以身作则。

  左宗棠西征时,读到卢象升传,不禁感叹道:“如此际遇,诚为天下志士恨。”

  坑死一个还不够,杨嗣昌同志继续发挥劳模本事,再接再厉,又坑一人。

  孙传庭是明末名将屡挫李自成,擒拿闯王高迎祥,但与杨嗣昌不睦,被打小报告。崇祯将孙传庭贬为平民后,又将其禁囚,以待判决。

  在孙传庭下狱的三年期间,熊文灿、杨嗣昌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屡战屡败,闯王李自成百战百胜,拥兵数十万,第二次包围了开封。在这种形势下,明廷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再度起用孙传庭为兵部右侍郎,命孙传庭率禁卫军驰援开封。

  孙传庭到任后手里只有几千老弱病残,又缺少后勤训练,为对付日益壮大的起义军,孙传庭日夜加紧整肃军务。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第三次包围了开封,崇祯帝连催孙传庭火速出关入豫。孙传庭则上疏回复:“兵新募,不堪用”。但心急如焚的崇祯只是逼迫孙传庭尽快救援开封。孙传庭只得起兵驰援,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但是因为孙传庭的尸体一直未找到,崇祯怀疑他逃跑,始终未追封加谥于他。(何其悲哀)传庭死而明亡矣,明廷再也没有可以同李自成相抗衡的悍将劲旅了。

  洪承畴负责辽东时曾经坚持与清军进行持久战,可是崇祯胡乱指挥,下达死命迫使洪承畴主动出击,导致洪承畴在松锦大战中兵败被俘,崇祯皇帝把能征善战的陕兵调去辽东平叛了,又在松山之战中全军覆没。至此,明廷北方已无能战之兵。

  他任性妄为,屡发罪己诏却从未认真反省自身,一味的将责任推脱在别人身上。

  经过崇祯这么多年的瞎折腾,立功不赏,犯错脑袋搬家,最后在朝堂上立足的都是一群没有行政能力,却乐于互相攻讦的人。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于明末天启和崇祯年间的一场农民战争。

  3被寄托太高的期望,以至于走的如履薄冰

  回顾崇祯一生,刚开始那个初即位的少年,他嫉恶如仇(一上台就宰了魏忠贤)心浮气躁他太想证明自己了,希望赶紧做出些成绩来让质疑者闭嘴(勤政为民,任劳任怨,勤俭节约)他几乎符合所有明君的的标准。

  可是一旦做不到又开始找原因推卸责任(陈新甲事件),他就像一个喝太多心灵鸡汤的少年,怀揣着美好的理想(自比唐太宗),听着成功人士的故事,幻想成功,也不考虑自己适不适合那条路。(胡乱指挥辽东战事,孙传庭之死)

  他要做出一番成就,来证明自己,所以当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时,虽然他也不相信,(傻子才会信)但还是选择让袁崇焕去做。

  袁崇焕会这么说也不是搞不清楚状况或者吹牛,(常年与后金血战的他不会不知道后金的实力)他面见崇祯时,一眼就看穿了这个小皇帝心中的想法,太急于求成,太想证明自己,他这么说只是为了安慰崇祯。(可单纯的崇祯信了)

  他开始治理国家,减免税负,勤政为民,然而失去了魏忠贤这把利剑,他不得不直面的明朝庞大文臣集团,那个正义的化身——东林党,这个集团一度使这个末代帝王无能为力。(谁让你杀魏忠贤的)

  平心而论,他只是一个临危受命的16岁的少年,从小长在深宫,见识还不如同龄的我们(他只是被当做一个闲散王爷培养),没有自己的班底,举目无亲,你让他去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现实吗,而且他一直接触的言论就是自己的哥哥任用奸臣,以至于民不聊生(当时的舆论控制在东林党手中,说魏忠贤已是九千岁要更进一步,造反杀皇帝。)若你是他,会不会除掉魏忠贤。

  他想要做出一番事业,不能让臣民们失望,所以他一直勤政为民,通宵达旦的批阅奏章据史书记载,他才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

  他承载了这个帝国所有的希望,拼尽全力挽救这个帝国。

  他想做出一番成就,却屡遭文官集团制肘。(杀魏忠贤打破了平衡)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领导,他勤政为民,爱民如子,却刻薄寡恩,任人唯亲,他时而果决刚毅,(平定魏忠贤),时而犹豫不决,做事无担当,怨天尤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钟嘉俊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