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刘濞:你敢杀我儿子,我就夺你江山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公开反叛汉室,这就是历史上的七国之乱。那么,同为刘姓宗族的刘濞为何要带头起兵反叛呢?

  在七国之乱中,刘濞等提出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仿佛造成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晁错。

  汉景帝即位后,晁错得到重用。晁错一向力主削藩,一朝大权在握,马上采取了一系列削藩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也得到了汉景帝的首肯。

  景帝元年(前156),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景帝三年冬,薄太后去世,楚王刘戊在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被晁错知道,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楚王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早有谋反之心,遂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晁错提出削藩,确实触及到诸侯王的利益,是诸侯王反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吴王刘濞带头反叛,其实还有一个不能说的原因——刘濞的儿子被景帝杀了,他要为儿子报仇。

  汉文帝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汉景帝)饮酒玩乐。一次,刘贤与刘启博戏,刘贤在棋桌上争胜,对刘启态度不恭,刘启激怒之下拿起棋盘当场将刘贤砸死。

  汉文帝命人将刘贤的尸体运回吴国埋葬,吴王刘濞大怒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并且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

  到此时,吴王刘濞的反迹已现,然而汉文帝自知自己的儿子有错在先,故一再忍让,不仅没有怪罪刘濞,反而赐给刘濞几案和手杖,表示体谅吴王年老,可以不再朝觐。

  汉文帝的示弱态度,让吴王刘濞愈发骄横自负,反叛之心更盛。于是他积极筹备,只等时机合适就起兵造反,为自己死去的儿子报仇。而晁错主张削藩,不过是给刘濞带头谋反提供口实罢了。

  当然,对于大多数政治人物来说,只要有足够的利益,杀子之仇也不是无法化解的。所以七国之乱的根子,主要还是在利益上。而这个根子,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已埋下了。

  汉初,刘邦在灭掉韩信等异姓诸侯国的同时,又陆续分封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刚开始时,同姓诸王与汉室血统亲近,确实能够效忠汉朝,起到拱卫汉室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诸侯王名义虽然还是姓刘,而在血缘上却已日渐疏远,这就为后世诸侯势力与汉室对抗埋下伏笔。

  吴国在汉高祖十二年受封,吴王刘濞是刘邦兄长刘仲之子,淮南王英布反叛时,刘濞年仅二十,跟随刘邦击破英布有功。当时,荆王刘贾为英布所杀,没有继承人。刘邦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猛壮藩王难以统治,而此时刘邦的儿子都还年幼,承担不起这个重任,于是就立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吴地资源丰富,不仅产盐,还产铜。刘濞利用这些资源,招揽天下亡命之徒,煮水为盐,铸铜为钱,获取丰厚利益,实力日渐强大。

  刘邦去世后,吕氏专权,刘濞采取观望态度,并未起到匡扶汉室的作用。到汉文帝时,文帝对刘姓诸侯的宽容,简直到了宠溺放任的程度,刘姓诸侯的势力因此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终于出现干弱枝强的倒悬现象。

  而随着实力的增强,各诸侯王的野心也就越来越大,特别是吴王刘濞,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点不仅晁错看得清楚,贾谊、袁盎等当时的有识之士也都清楚。

  所以,对汉王朝而言,削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头等大事,无论有没有晁错的建议,汉帝想要维护自己的皇权和统治,都会进行削藩。也就是说,晁错的削藩主张是正确的。

  晁错的问题在于急于求成,他想要一步到位,冒然进行大面积削藩,结果一下子得罪了太多的诸侯王,所以吴王刘濞能够一呼百应,终于造成七国之乱。但这也不能完全怪罪晁错,因为真正把握大局的应该是汉景帝才对。

  想当初,汉高祖刘邦以四两拨千斤,逐一除掉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手段何其高明!汉景帝在这方面,与他的爷爷相比实在差太远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