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教你春节自救指南:特定场景聊“小芳”

  曾演绎出《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哪里了?》《感觉身体被掏空》等神曲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值此新春佳节,合家团圆之际,创作新曲《春节自救指南》,直指各种春节顽疾:父母逼婚、亲戚围堵、隔壁老王等。可是,听过曲子才发现歌曲里有的只是类似“收起分歧,团圆才是目的”“春节自救不仅靠智慧,还需要爱常相随”的含糊话语,难道这是假指南?

  不要慌,我这里有一份春节自救指宝典,亲测有效。和众亲戚谈过去!这里有两个要点需记牢:首先,一定要把握好时间段。不要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更别提由猴变人,只聊你家亲戚经历的时代,也就是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其次,一定要把握好内容。不要布拉格之春、苏联解体等国际风云,也不用谈四个现代化、两个凡是,核心要谈和亲戚过去的生活:家里购买第一台电视机时的兴奋、没有高铁时路途漫长等等,如果能和爸爸、二叔、三舅、四姨夫聊出他们当年和“小芳”的故事,这是相当完美,不过切记,要在你的妈妈、二婶、三舅母、四姨,不在场的情况下开展此话题。

  为了打有准备的仗,特将60年生活变迁准备如下。

  因移动电话最初的大块头,在国内被称为“大哥大”,是当年大款们的一个标配。西装革履,手持“砖头”,袖口上还有未剪下的商标,这样的形象在今天看来有点滑稽,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可谓派头十足。

  这是1994年拍摄的被称为“传呼一条街”的成都市太升南路。当时全市数十家传呼台在此安营扎寨。90年代前后,BP机这种通过人工台彼此传送文字信息的寻呼装置风靡全国,2000年后随着移动电话的逐渐普及,寻呼市场日渐萎缩,逐渐销声匿迹。

  1980年在照相馆里拍了第一代彩色婚纱照。

  黑白电视机于70年代末进入中国家庭,90年代开始,黑白电视大规模升级换代到彩色电视。

  1985年1月,上海露美美容厅的美容化妆人员在培训班里进行美容化妆实习。露美美容厅是上海第一家专业美容厅,于1984年12月29日开始营业。

  储备冬菜,1988年北京街头准备过冬的白菜。在大棚菜没有那么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的90年代之前,北方冬季需要储备大白菜、土豆等可以长期存放的蔬菜,以供整个冬天食用。

  1980年代的大学咖啡厅,现在看非常山寨,但在当时已经是最时髦的场所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各大城市掀起一股交谊舞热潮。

  自行车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必备,也是唯一出行工具。

  军用汗衫票,那是需要依靠票证购买的不仅仅有衣服,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其后,各种票证相继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国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直到改革开放后,票证才逐步取消。

  毛主席语录必须劳记心中的讨论会。

  1958年,公社食堂开始了,时间不长就停止了。

  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新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和“大饥荒”时期。伴随“绿军装”的盛行,“刘胡兰头”也成为当时女性选择的主要发式之一,尤其是在结婚的时候特别普遍。

  1950年代的江上小学。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1993年,李春波的一曲《小芳》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城市民谣”热浪。歌曲描述的知青生活记忆中的村姑小芳的“麻花辫”形象也深入人心。上世纪80年代的“村姑”发型——双“麻花辫”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50年代却是中国女性未婚女性的主流发型。

  看过了这些照片,是不是有很多要点都没记住?没关系,不需要记忆那么准确,反正你说个开头,亲戚们总会接下去,当他们的注意力已从逼婚、问工资上转移,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实在不行,你可以用一下句式造句:

  爸爸,以前过年的时候奶奶都要做什么好吃的?

  妈妈,这身衣服好漂亮,年轻时候你喜欢穿裙子吗?

  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也算是一个不坏的选择。亲戚们的成长和革命年代紧紧挂钩,这段时期的文化和语言环境相对封闭,获取信息的渠道和种类都十分单一,看的是色彩鲜艳“红光亮”的宣传画,听的是奋勇向上的广播新闻,物质生活也多与短缺二字挂钩。就算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父母长辈的心态已经告别匆匆那年,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我们可以用局座张绍忠或者国民公公王庆祥期待亲戚和父母,但毕竟老年人中的清流太少,也许了解他们和他们背后的那个年代,才能收起分歧,达到团圆。还是那句歌词“春节自救不仅靠智慧,还需要爱常相随”。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