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如此贤德但也有私心,禅让制是如何终结于他的

  上古五帝中的大禹是最后一位被禅让帝位的人,大禹以治水流传后世。原因很简单,在尧帝的时候,天下洪水就泛滥成灾,山川田野都被水淹了,人们智能住在高高的山上。而且时常有洪水来袭,导致人们不能正常生活,也不能正常劳作。

  尧帝在位时期,就开始治水了。询问了天下诸侯,大家都推荐鲧(gun),说他能够治水。尧帝本来也没看上鲧,觉得他不听话,喜欢私自用刑,没有什么品德。但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勉强让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洪水并没有减退,还越来越严重。

  之后尧帝没有把自己的帝位传给儿子丹朱,因为他觉得丹朱桀骜骄横,放荡不羁,没什么德行,就把帝位禅让给了有才德的舜帝。这是历史上禅位制的开始,也是尧帝被人敬仰的原因,天下应该让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治理,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可以世袭制的。

  舜帝继承帝位,在巡查天下的时候,发现鲧治水无功,就把鲧贬到了羽山。开始寻找能治水的人才,大家纷纷给他推荐鲧的儿子大禹。舜帝就让大禹去治水,大禹为人谦和,做事情很勤奋,同伯夷一起,命令百官,征集民夫,开始治水。

  大禹做事亲力亲为,标注山川河流,吃穿简朴,走遍了九州的山川,修筑河堤,道路。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知道治水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自己不能懈怠。在汇成了天下九州地形图后,大禹总结出来,治水要顺势而为,不能像以前一样以堵为主了。

  他命人开通河道,把黄河上游的水都汇集到黄河,黄河下游开通九条河道分流,并且在低洼的地方形成湖泊,甚至将水直接引流到东海。人们再也不用居住在高高的山上了,大家开始搬到低洼平整的地方居住,这对农业的发展相当重要。

  大禹在治水这项功绩上确实值得人称赞,这点可能现在很多人都难做到。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能够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工程。还要统一管理,亲自考察,绘制地形图,再想办法统一调度人力物力,非常难得。

  大禹还有一个政令是值得一提的,就是规定了天子居住的城市,以外五百里是天子的田赋,这个地区要缴纳一定谷物粮食,从一百里、两百里、三百里等有不同规定。五百里之外的地方如何缴纳等等,也是纳税的雏形。

  后来舜帝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服丧三年后,大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帝的儿子商均,就躲避到了隔壁的一个城市,结果天下的诸侯都不去拜见商均,跑来拜见大禹,因为大禹治水对人民有很大贡献,诸侯都很敬佩他,大禹这才继承了帝位。

  这种做法其实和当年舜帝是一样的,尧帝把帝位传给大舜的时候,大舜也是在服丧三年后,躲避到隔壁的城市,把帝位让给尧帝的儿子丹朱,但是天下的诸侯和人民都不去拜见丹朱,而是跑来拜见大舜,大舜这才继承了帝位,成了舜帝。

  但在大禹之后,帝位就变成了世袭制,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帝位,也就是夏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这其中有很多缘故,并不是大禹把帝位直接传给他的儿子的。他的本意可能也是禅让,但其中出了差错。

  大禹、伯夷、皋陶三人同时为舜帝手下三位干将,皋陶主持司法,大禹和伯夷一起治水。皋陶是个很有谋略的人,大禹本来想把帝位禅让给他的,把国政都授权给他管理了,开始培养继承人。结果没有几年,皋陶就去世了。

  又过了十年,大禹到东方视察的时候,在会稽逝世,就把天下传给了益。服丧三年之后,益还是用同样的办法,把帝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启,自己也躲到隔壁的城市去了。结果大禹的儿子启很贤德,天下诸侯和人民都很敬仰,于是都去朝拜启。

  从此禅让制就终止了,世袭制开启。其实我们应该看到,这里有几个疑惑。大禹在培养继承人的时候,并没有尧帝和舜帝那么用心,尧帝培养舜帝的时候,任用观察了十几年,主政几十年,最后才禅让的帝位,又监督了十几年,舜帝在培养大禹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而大禹却不同,他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比他的年龄都大,以至于皋陶还在主政,没有来得及继承帝位,就去世了。而在之后十年里,他把国政传给益,益开始主政。直到自己去世的时候,才把帝位传给益,没有一个后盾在支撑,益是很难坐稳。

  其次益主政时间太短,根本没有什么功绩,就主政,诸侯也不愿意来臣服他。尧帝和舜帝都是选了有贡献的人继承帝位,在继承帝位后,还继续考察,这里大禹显然做的没有前面两位帝王做的好,也不得不怀疑他是否存在私心。

  这也是大部分史书里,在评定三皇五帝的时候,大禹没有位列五帝之列的一个原因所在。

  本文为看点昨日学堂原创内容,特此声明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