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谁更厉害,毛主席一语高低立分

  众所周知,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捉放刘”成为千古恨,其实,整个过程并不是项羽“太大意”这么简单,而是项羽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做局、设局,以致于自己虽然是东道东,但仍失去了“主宰权”的地位。

  与之相反的是,在鸿门宴的饭局之前,作为“特邀嘉宾”的刘邦显然是有备而来,在张良的指导下做了精心准备。

  一方面,他利用“糖衣炮弹”,通过金钱、哄骗(结为儿女亲家)把项伯搞定了,这样等于拉了个“内应”在项羽设下的饭局之中,这无疑为他的力挽狂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他在带赴宴人选上也费了不少神,死了不少脑细胞,因为是去别人的地盘赴宴,安全是第一要素,如果能顺利到“虎穴”潇洒游一回显然是一项技术活,因此,除了在敌人阵营中以“无间道”的方式设下内应外,自己所带的随从人员也相当重要,一句话就是少而精。首先,随从人员不疑过多,人多虽然安全系数加大,但带来的后果是,目标增大,危险系数增大。试想想,呼拉拉的一大帮人去别人阵营赴宴,且不说别人招待费神,而且也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和怀疑,加强防备和警戒。刘邦显然深谛此道,因此,在选择陪同人员时只用一百骑这样少的可怜的护卫队。人虽然少,但素质要求却高,这其中包含了刘邦颇为器重的“三剑客”:张良、樊哙、夏侯婴。刘邦这样选择是有讲究的,张良善于谋略,足智多谋,是自己的“智囊”,樊哙勇猛刚强,勇冠三军,是自己的“保镖”,而夏侯婴虽然智不及张良,勇不及樊哙,但手上却有绝活,“开马车”的技术首屈一指,是自己的“专业司机”。

  总之,张良可以为自己出谋划策、随机应便之用,樊哙可以为自己保驾护航、力挽狂澜之用,夏侯婴可以为自己危急之时不羞遁走、狼狈而逃之用。事实证明,刘邦的“少而精”战术是成功的,正是他在赴项羽的大局之前精心布置和打造了“小局”,最终让化危为安。

  而项羽却是有恃无恐,做为东道主,他根本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安排,一派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气势,仿佛刘邦在他的眼里就是一只蚂蚁,随手一捏就粉身碎骨了,根本不用费劲费力费思量。非但如此,就连手下的大谋士范增精心打造的“小局”他也不屑一顾,他认为杀鸡焉用宰牛刀,仿佛觉得范增这样小心紧谨是吃咸鱼蘸酱油——多此一举。因此,尽管范增为了做万无一失,一直在努力设局,又是安排刀斧手,又是准备玉佩,总之,可谓做到了面面俱到,然而,他的努力因为没有得到了主人的“认可”,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徒劳。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刘邦做到了“知己知彼”(自己的弱小和项羽的强大),从而选择了扬长避短、另辟蹊径、曲径通幽的低调的不能再低调的战略,最终达到了“柳暗花明”的目的。而项羽呢?他“知己”(自己有几斤几两是清楚的)但却不“知彼”(只看到了刘邦表面上的脆弱,却没有看到他骨子里的坚强),从而选择了放任自由、随波逐流、漠然置之的高调的不能再高调的战略,最终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打无准备之仗。只有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够取得胜利。对于“局中人”来说,更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方能左右逢源、屹立不倒。这或许就是项羽在鸿门宴上捉放刘的原因。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