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豪门显贵郡望颍川——姓与氏区别血统与贵贱

  做书刊编辑虽然辛苦并甘为他人做嫁衣,但在书稿编辑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无止境。笔者在编辑《禹州姓氏》一书的过程中,就是边做边学,实在想不到姓氏竟是如此一门大学问,以下是相关资料以及个人心得与读者分享。

颍水岸边枣祇屯田遗址

  在古代有声势的世家豪族称望族。郡中显贵的世族称郡望。郡望是显姓氏族的标志,它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在姓氏中,姓是区别血统的,氏是区别贵贱的。同一姓就是同一血统,没有等级之分。而氏则不然,贵则有氏,贱则无氏。在秦朝之前的分封制度下,被封的为贵族,有田产,有奴隶,有权势,成豪门;没被封的就没有一切,即使同一姓也是寒门。在被封的后代中,符合继承条件的嫡亲称世族,不符合继承条件的庶亲称庶族。世族可以称郡望,庶族不能称郡望。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朝沿袭秦制,似乎打破了传统的分封制,人们应该不再讲究贵族不贵族的等级制度了。其实不然,旧的世袭等级制度摧毁了,新的等级制度又诞生了。其中“郡望”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别社会地位高低即贵贱的新标志。

大禹濯龙宫(钧阳宫)遗存

  郡望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世袭贵族长期住在某地,凭借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位、良好教育条件,可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或荫袭、或举荐、或战功而被封官晋爵,荫及后世,从而积累越来越多的经济财富和文化威望,遂成当地的豪门大族,被人仰望,即郡望。这些郡望,自然而然的也成了国家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依据。他们的社会地位更高了,连婚姻选择也要视郡望而定。从东汉末年,三国魏黄初元年(220)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到隋唐实行科举制,郡望的理念越来越重。北魏又将汉族姓氏定谱籍,列四个一等,唐朝重新制订《大唐氏族志》,列出新的等级,以便选拔人才任用官吏。

  禹州上古时属黄帝故墟,尧舜时为大禹国称夏,夏朝为国之都,春秋称栎(亦称厉)为郑国别都,战国时称阳翟为韩国之都,秦汉为最强盛的八郡之一颍川郡郡治,被称为“福冠海内”的“天下明都”。而且黄帝重臣风后、力牧、大鸿等和名士巢父、许由,夏之钧台、韩之故宫等遗迹至今犹存。战国思想家韩非子、五世相韩的张开地、张平、秦相吕不韦、汉留候张良、御史大夫褚少孙、画圣吴道子、行书鼻祖刘德升等皆生于此。颍水穿境而过,岗栾秀丽,堪称“人杰地灵,风水宝地”。

颍川太守黄霸像

  秦灭韩之后,禹州为颍川郡郡治所在地,当时称阳翟。所以,"郡望颍川"即是一些姓氏在颍川郡繁衍成了豪门大族。这些姓氏,有的就发源于颍川郡,成为望族之后再向其它地方播衍;有些是源于外地,来颍川郡后成为望族。还有一部分姓氏虽然蕃盛于阳翟,应该是"郡望颍川",但却注为"郡望河南"或"望出河南"。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三国魏黄初元年(220)把颍川郡治移到许昌,将阳翟划归河南郡管辖。一些姓氏书籍便将郡望的姓氏记作河南郡(郡治洛阳)。如方氏、褚氏等等。

  现已知郡望颍川的世族有:陈氏、赵氏、于氏、汝氏、俱氏、晁氏、冯、乌氏、聊氏、处氏、逢侯氏、寒氏、庾氏、枣氏、象氏、铫氏、横氏、赖氏、应氏、繁氏、钟氏、韩氏、姺氏等23个姓氏。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