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康熙评为今时清官第一的于成龙

  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于成龙出生在山西,这时候万历皇帝已经不上朝理政二十余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刚刚降服其他女真部落,缓上一口气,第二年就会大打出手,取得萨尔浒大捷。不过于成龙才出生,这种国家大事还影响不到他。崇祯十二年(1639),于成龙成为了副榜贡生,这时他二十二岁。由此可以推断,于成龙并不是神童,比如杨廷和混到他这年纪,已经成了进士,于成龙二十二岁才混个贡生。贡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由各地官员推举学习成绩好的,品行好的举人进入国子监学习。进了国子监也不一定能中进士,在明清时期,进士是稀缺资源,每年全国平均才录百十来个。于成龙没日没夜地在国子监读书,读了几年,国子监都毕业了,他还是没有考取进士,只能卷铺盖回家复习,等他复习完,准备再来一搏的时候,朝廷已经不考了。这时候朝廷已经发生重大变故,崇祯皇帝朱由检爬到景山上吊死了,李自成在北京享受了一个月就被多尔衮赶了出来,后来是顺治入关,清朝建立,清朝是野蛮人,向来不爱读书考试,自然也不开办科举考试,后经范文程提醒,在顺治二年(1645)才重开科举考试。

  顺治年间的科举考试录取是相当容易的,大部分读书人都不去考,有的是不愿去考,有的是不敢去考,谁要参加这种考试,回来一定被读书人骂为汉奸,于成龙自然是不敢去的。然而清朝入关,轻徭薄赋,惩治贪官,汉族读书人渐渐感到,管他姓朱还是姓爱新觉罗,只要为人民办事,为天下苍生,我们就能帮他,在清朝廷的官员中,汉族读书人多了起来。

  

  顺治十八年(1661),于成龙光荣地成为了国家公务员。四十四岁了,人生已经过了一多半,终于可以施展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了。于成龙是相当高兴的,他的妻子,他的母亲,他周围的邻里都为他感到高兴。于成龙在家等待着上任文书,收拾着行李,准备任命书一到,就光荣赴任,为人民谋福利,光宗耀祖。

  等了很久,任命文书下来了,于成龙被任命为广西罗城县令。四十五岁,被任命为七品知县,应该不算窝囊,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都没有熬到知县。然而,任命的地点,让于成龙感到了为难,广西罗城啊,离山西有千里之遥,要去上任吗?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于成龙想着高堂老母,想着结发妻子,想着广西的兵荒马乱,带着妻儿老母去必会让他们吃苦,自己孤零零地上路倒没有什么,但不能奉养母亲,不能守护妻儿,这岂不是不孝?在于成龙犹豫的时候,他的母亲给了他信心,儿啊,你去吧,天下父母都是你的父母!于成龙听了母亲的话,眼角流出了晶莹的泪水,带着梦想,带着期望,带着报国的热忱,带着对百姓的哀悯,于成龙辞别了母亲妻儿,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奔向了那个属于他的地方。在于成龙离开母亲的时候,他说出了当官的愿望:此行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抛却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奇谈怪论,仅仅带着一份纯粹,于成龙上路了。

  对于罗城条件的艰苦,于成龙是有准备的。到了罗城于成龙才发觉,他准备得还远远不够。整个罗城县战火才刚刚平息,全县城只有六户人家,来过两任知县,一任知县被杀,另一任只看了一眼,剥下官服便逃跑了。千里当官只为财,这里当官只丢命。面对罗城的艰苦环境,跟着于成龙来到罗城的五位仆人拉着于成龙的衣角就说:“老爷!我们是来当官的,不是来玩命的,咱走吧。”于成龙怒目而视:“要走你们走,我要留下。”听了于成龙的话,五个仆人走了一半。罗城总共只有六户人家,县衙自然是没有了,于成龙搬进了关帝庙,说是关帝庙,实质上就是一片荒地,于成龙插上两根木棍子就当是衙门大门,用土垒起一个台,就当是案台了。他把县内的六户居民组织起来,形成民兵预备役组织,谁要来捣乱,就揍人,在于成龙的安排下,罗城县的黑道人物不敢露面,纷纷改行。罗城县的黑道不敢闹腾,柳城西乡的黑道流窜作案,跑到罗城干上了一票,带着抢来的金银财宝,妇女儿童,回到了柳城西乡,于成龙听说后,当即作出判断,组织民兵去抓人。柳城西乡不是于成龙的管辖范围,于大人不管这么多,他一心只有他的百姓,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带着民兵,只往柳城西乡赶。在巨大压力下,柳城西乡的黑道头头登门叩首谢罪,然后把抢去的金银财宝、妇女儿童原样归还。于成龙的严打行动让罗城周围的黑道人物相当恼火,他们一心只想灭了这个人。于成龙睡在破旧的关帝庙中,枕头下放着刀剑,床头插着长枪,谁要是敢靠近,他就要跟谁玩命,黑社会也是人,也怕死,这使得灭他的行动一直无法施行,故而只能灭他的手下。于成龙来的时候带来的五个人,走了一半,另一半就被灭了。于成龙非常伤心,孤苦伶仃,每到夜晚就感到寂寞,他买来烧刀子,菜是没钱买的,读着唐诗,一杯一杯复一杯饮下。就着唐诗饮酒,读到深情处,泪水与酒水一起咽下。罗城百姓看到于成龙这样的好人,居然这样的悲苦,都来陪他。百姓们带来了菜肴与好酒,于成龙没有收下,他让百姓拿回去孝敬自己的父母;那一次,于成龙的家人从山西来看望他,百姓们让家人捎点东西回去,于成龙差点没有给扔出来。

  于成龙当官不为钱,也不为名声,更不为升官,他为的是什么呢?于成龙为着一个信念,一个很纯粹的信念。在他的心目中,金钱、名声、官位,都远远没有他的那个信念重要,活在现实中的人,时常迷路,活在信念中的人,一辈子都会选择清醒,于成龙就是一辈子清醒一辈子纯粹的人。于成龙的行为不仅感动了当地百姓,也深深打动了广西布政使金光祖。圣人说:德不孤,必有邻!金光祖看到了于成龙的功绩,深深叹了一口气,不因关系,不因金钱,把于成龙评定为了广西官员的楷模,这就是纯粹的力量,这就是正义的力量,这足以驱散人性的灰暗与阴霾。金光祖在把于成龙评定为广西官员的楷模之后,又把于成龙评定成了“卓异”。清朝康熙年间,给官员评等级,基本是“四格”。四格就是评定的标准,为操守、为政、才能、廉洁,最高等级就是“卓异”,显然,于成龙是完全有资格评上“卓异”的。评上“卓异”者就犹如考试优秀,一般都是会给点奖励的,而被评为“卓异”的奖励,就是升官,于成龙在罗城这个艰苦的地方干了七年后,被任命为四川合州知州。

  于成龙来的时候,带了五个仆人,些许盘缠银子。于成龙走的时候,带了一个仆人,牵了匹骡子,带上了些许工资。在清朝,七品知县的年工资是四十五两银子,清康熙年间每石粮食一百二十斤,值银子差不多一两,知县一年的工资,差不多可以买六千斤粮食。加上油盐酱醋,还有于成龙比较喜欢喝酒,清朝的酒是每斤一百文左右,再加上他还接济百姓,剩不下几个钱。由于行李比较少,基本上不用收拾,在任命下达后,于成龙就准备上路了。当他走出家门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带走的很多很多,他带走了罗城所有老百姓的赤子之心,带走了他来的时候说的天理良心的誓言,他也带走了公平与正义,人生的纯粹。匍匐在于成龙县衙外的百姓,含着泪高喊道:您走了,我们都没了天啊(我侪无天矣)!于成龙,只有于成龙,成为了百姓心目中永远的苍天。终究是要走的,于成龙一路走,罗城的百姓就一路送,送了几十里,在于成龙的劝解下,罗城的百姓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他们在回行的路上,走得很慢,泪流满面(哭而还)。千里送君,终有一别。于成龙的路永远在脚下,他的心目中只有百姓,不仅有罗城的百姓,还有合州的百姓,他相信,合州的百姓照样需要自己,他狠心地扭过头,咽下泪,骑在骡子上,加快了脚步。当他走了百里的时候,他发现后面还有一个人跟着,而且还是一个盲人。他好心劝解那个盲人回去,盲人无论如何也不愿离开,含着泪说:我若回去了,您怎么可能到合州呢?这个盲人说出了缘由,您带的那点盘缠,能走出广西就不错了,让我跟着您吧,我会打卦算命,赚点零花钱,供我们一路的衣食,于成龙噙着泪点点头,好吧,我们一起上路吧。

  他们走了几个月到达了四川合州府。合州府名义上相当于现在地级市,合州知州相当于合州市的一把手,好歹也相当于厅级干部,但他来的时候没有人迎接,也没有公款路费,他用了一个骡子,基本上是讨饭而来。合州府比起罗城来条件有所改善,但也相差无几,全州人口只有百来户,赋税银子加起来只有十五两,也就是说,连他这个知州的工资,也得靠财政补助,换了于成龙还真没人来。于成龙没有抱怨,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抱怨,罗城那样的艰苦环境他都挺过来了,现在合州的条件已经好多了。于成龙在走访调查四川合州的情况之后,做出了他治理合州府的方案。简单说来,就是三个字--私有化!明末清初,兵荒马乱,众多的地主藩王,要么被清朝杀了,要么被土匪黑掉,反正他的土地,都没了主,基本上就成了国有土地,国家又不能垦荒,基本上就是闲置抛荒,废了。当然,你私人要种国家的地也可以,先交银子买地,买地之后要交税。不过当时的百姓都是很贫穷的,买不起地,即便买了地,也交不起税,这些地都是荒田,几年后才有收成。所以,一边是很多人没有地种,一边是地没有人种。于成龙到任之后的第一项措施,是采用先占原则,哪位农民兄弟只要在地上刨了土,这地就世世代代归他,不仅地归他,而且于大人还凭人格保证,三年之内,绝对不收取赋税。于大人的这招迅速引起了连锁反应,周围县府州道流浪的百姓都收拾家当,带着妻儿老小,争前恐后地赶到合州府,只为占上一块地,种上自己的庄稼,能够混饱肚子,不再流浪。只用了一个月,合州的常驻人口数,由一百户增长到了一千户(期月户增至千)。于成龙在合州待了两年,后来接到朝廷奏报,让于成龙到湖北任黄冈同知。

  其实,于大人运气是很不好的,罗城算是边远山村,合州算是贫困州,而湖北黄冈市也属于山区市,每回都升迁,每回都碰到这样的地方,于大人是命不好还是没送钱,搞不清楚。由于黄冈市也是山区市,加上是康熙初年,黄冈的黑道势力很强大,大白天杀人抢人见怪不怪,至于说丢个鸡少个鸭的更是不值一提,然而于成龙到任后,立志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于大人脱掉官服,穿上了丐帮工作服,在黄冈各州县之间来回晃悠。对于丐帮成员一般人是不会理会的,不能公开说的话,在他面前说说也无妨,欣喜还能吹个牛,显摆威风一把。于是,众多的黑道组织的内部消息,没有通过卧底,直接进了于大人的耳朵。于大人的破衣烂衫里面有个口袋,里面放的都是于大人收集到的黑道人物的犯罪证据,等他把黑道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摸底清楚之后,回到县衙,让衙役去把证据单上的人抓来。被抓来的人起初还大喊冤枉,等他们抬头看看堂上那个似曾相识的人之后,只得低下气势汹汹的头,认罪伏法,您于大人实在是太狠了,都放下面子装丐帮成员了,我自认倒霉。

  于成龙的事迹,引起了湖广巡抚张朝珍的注意,他再次向康熙上书,于成龙同志操守、为政、才能、清廉程度都无可挑剔,应该评为“卓异”,于成龙再次升官,但他没有骄傲。当于成龙赶到武昌任知府的时候,吴三桂叛乱爆发,到处派出特务搞策反运动。湖北黄冈这样的穷地方,吴三桂也是相当重视的,他秉着不可轻视任何一处的原则,向黄冈地区派出了反动特务,而且还印发了反动传单,在黄冈地区四处分发,鼓动人们造反。大家已经知道,吴三桂造反是以打倒满清政府,恢复明朝统治为旗号的。基于大家都是汉人的这个不可改易的事实,吴三桂的反动传单具有很强的宣传作用,黄冈出现了反动分子。

  由于黄冈属于山区市,民风彪悍,没有官员愿意去平叛,在危机时刻,于成龙上场了。湖广巡抚张朝珍派出于成龙到黄冈平叛。于成龙大人骑着骡子,带着两个随从,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了黄冈。在经过调查取证之后,于成龙立即发现了问题的要害,在于当地官员以收缴吴三桂反动传单为由,大肆欺压百姓,老百姓也不傻,你既然诬陷我,我就干脆上山,反他娘地。造反其实是一件风险很大,从而期望收益很少的买卖,如果不被逼上绝路,没人愿意上梁山的,于成龙知道,每一个造反的百姓,都只需要一个机会,放下刀枪、既往不咎的机会。于大人还调查清楚,在东山上的带头大哥,是他以前的手下刘君孚。于成龙当黄冈知州的时候,刘君孚做他的捕快,于成龙替百姓声张正义的时候,刘君孚鞍前马后,事事效劳。世界上没有邪恶的百姓,只有猪狗不如的官僚。在黄冈官僚的逼迫下,刘君孚放弃了心中的理想,放弃了对皇帝的忠诚,拉起了反旗,带领着弟兄,跑到了山上,做起了山大王。很多人对于成龙说,招集军队,咱们打。于成龙笑笑,你们给我准备两个人,把我的骡子喂饱,明天我就能搞定山大王。第二天,于成龙骑着骡子,带着两个仆人,向东山方向前行,在离东山不远的地方,于成龙停下来,拉起了旗子,凡山上的百姓,当了土匪的,主动下来投降的,一概既往不咎。百姓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官府设下通吃的诡计,后来听说是于大人发的告示,纷纷下山投降,一日之间,投降的有千人,但是,于成龙望眼欲穿,始终没有看到刘君孚的身影。刘君孚有他的难处,他是首犯,虽然于大人说既往不咎,朝廷也一定会秋后算账。所以,刘君孚看着大批的百姓下山,他也想迈动脚步下山投降,但是,他迈了很多次,始终不能说服自己的这双腿。刘君孚想起了于大人的音容笑貌,但他更关心自己的命运前程。既然刘君孚不来我这里,那我就去他那里吧。于成龙依旧是骑着骡子,带着两个仆人,大摇大摆地向东山走去。在山寨中犹豫不决的刘君孚收到报告,于成龙来了,他正准备抄家伙拼命,而报告的人却说不用慌,只来了三个。要是于大人真的带人来攻,刘君孚兴许还不怕,怕就怕在于大人只身前来,你要是黑了他,就是不仗义,在黑白界都是混不成的,你要是不黑他,就是走狗,其他山头不会答应。于成龙大摇大摆地走进料刘君孚的山寨,等了很久,刘君孚也没出来。于成龙大喊一声:“我们那个刘老仆呢?怎么还不出来见我!”自己已经造反了,成了朝廷的罪人,于大人依然记得过去,不害怕牵连,真诚地叫自己一声老仆,刘君孚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急匆匆地走了出来,扑倒在地上,我刘君孚对不住您。叛乱平定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成龙用他的人格,平定了一场叛乱。

  于成龙已经成了一名中级官僚,已经有了很大的名声,但他依然是于成龙。湖广的生活条件谈不上是天堂,好歹已经超过了广西与四川,但是,于成龙依旧是吃着青菜,嚼着粗糠,甚至连仅有的一头骡子,也在饥荒年份,被他让人拉去卖掉,赈济灾民了。于成龙每回都是两袖清风地来,两袖清风地走,他带来的是对百姓的恩惠与好处,他带走的是百姓的心。贪官也许会赚得很多,吃得很好;但是清官总是会更加快乐,睡得更香。在那一天,于成龙想想十多年前离开家乡的誓言,今日,他可以摸着自己的良心说一句,我做到了。在这个夜晚,他磨下了墨,展开了宣纸,工整而又隽永地写下:不事苞苴梦亦清!这就是于成龙为官的目的,不为万贯家财,只为做个好梦。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但是一辈子做好事就很不容易;同样的,一个官员一时清廉很容易,但一辈子都清廉很不容易,但是于成龙就是一辈子清廉的人。

  八年后,于成龙离开了湖广,来到了福建做按察使,在福建按察使任上,他的政绩才能再次被评定为“卓异”,康熙皇帝再次给他升官,任直隶总督,这时的于成龙可谓如日中天。于成龙依旧是带着两个仆人,没有走官道,也没有住驿站,带着特殊干粮和几个萝卜,晚上就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凑合着过上一夜,一步一步地迈着坚定脚步,见到了康熙皇帝。应该来说,玄烨是于成龙的铁杆粉丝与坚决拥护者,他虽然没有见过这个老头,但是他在奏折中经常看到他的名字,算是混了个名熟,这是君臣之间的第一次见面,双方都很激动。清朝官员见皇帝,前几天都有太监来通知,某年某月某日,您可以入宫见皇上。正门是不能走的,走着侧门进去,皇帝一般在养心殿接见你,见皇帝一般堪比见对象,洗个澡,更个衣,然后在家里焚香熏一晚上,头天夜里你一定睡不着,挨到天明就进宫。这就是规矩,也是体统。于成龙家里再穷,也得按照规矩办事,在等了几天,激动不已的时候,终于熬到了皇帝召见那天,于成龙大清早起床,然后进入紫禁城,等待皇帝召见。听着太监的传唤,于成龙见到了皇上。注意,尽管于成龙很激动,一睹圣颜的愿望也很热烈,但是按照清朝规矩,您于成龙还是老老实实跪下,然后皇帝说句平身,再老老实实把头低下,不能盯着皇帝死劲儿看。康熙问:“听说你在黄冈平乱做得不错?”于成龙答:“我只是宣扬了皇上的仁德。”就是这样不痛不痒的问答,然后玄烨又问于成龙你看哪位朝臣能力不错,你再看哪位朝臣能力不行。被召见官员一般在遇到这种问题后,要么打哈哈,要么推荐亲信,打击敌人。于成龙却不这样,他也推荐了人,但是他推荐的人与他没有关系;他也批评了人,但是他批评的那个人不是他的仇人。他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人,在他心目中,只有事情没有人。在听了于成龙的回答后,玄烨又说:“你要坚持一辈子的操守,不要骄傲懈怠啊!”这是一句客套话,今天的领导也经常讲,一般在谈话的最后关头,就甩出这样一句话,权当是总结。于成龙答应之后,退了出来,他不知道,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皇上。当于成龙的脚步迈出紫禁城的时候,他感受到了无上的荣耀,也感受到了很重的担子。

  康熙二十年(1689),于成龙继续任直隶总督,他依然是骑着骡子去上任。他到了直隶,雷厉风行,不准官员再收礼,不准官员再加派,有人给于大人送礼,差点没被于大人打出来。这年冬天,于成龙的老母亲仙逝,于成龙回家守孝。于成龙离开了老百姓,但是老百姓始终离不开他,在他回家后不久,他继续接到康熙皇帝的任命文书,于成龙再次风尘仆仆地上路,依旧是一匹骡子,带着小儿子,目的地是江南。这个年过六十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被任命为了两江总督。按照当时官场规矩,一把手到任的时候,就任地官员都会组织起来到城门外迎接,一则是规矩,二则也能趁机显好拜码头,当南京的官员在城外等到日头都落山的时候,于成龙依旧不见踪影,原来,于成龙已经骑着骡子,跟着儿子早就进了府衙,已经在大堂上坐着了。诸位大人只能往回赶。第二天,大家都穿着粗布的衣服来见于大人,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位大人是一根筋,不好惹,一时间,南京的粗布商人大赚了一把,粗布市场上是供不应求。还有人更绝,干脆闭门不出(至有惊恐喘卧不能出户者),惹不起我躲还不行吗?于成龙即便任了封疆大吏,他仍然不改艰苦奋斗的作风,天天吃青菜,青黄不接时还咽糠,要是到于成龙家谈事,喝茶得注意,他家没买茶,用槐树叶,门口槐树都被搞秃了。就是这样一个人,你威胁他,他不怕你;要告他,你没理由。你要是说他没能力,那纯属是胡扯;江南的地主官僚,除了畏惧,只有深深地厌恶。

  所有的人都说你好,你一定是个坏人;所有的人都说你坏,你也一定是个坏人;如果好的人说你好,坏的人说你坏,你才是一个好人。于成龙在任两江总督期间,老百姓都说他是一个好官,贪官污吏都说他是一个坏官,而且上奏折弹劾他,庆幸的是康熙是个圣明的君王,明白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对骂于成龙的人,他没有搭理。于成龙依旧是兢兢业业,辛勤地办公,认真地办事,他的心目中,没有自己,没有家人,所有的百姓就是他的家人,整个大清国就是他自己,他不属于他,他属于大清国的天下苍生。终于那一夜,他睡熟了,再也没有起来。于成龙的离去,使得整个南京城万人空巷,大家都举着香,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这就是正义与纯粹的力量,人性的光芒,永远不被遮拦,善良的意义,永远会被人民所诠释。在于成龙死后,于成龙的属官奔进了他的卧室,没有金银财宝,没有娇妻美眷,只有破衣服几件,还有些陈米而已,所有在场者都为之感动,这才是清官,他的身影立于天地之间。事实都在,于成龙是个好官,是个清官。所有人都被感动,包括康熙皇帝,深情地写下六个字:今时清官第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于成龙为官半生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对得起天地,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如同一股清流在古代肮脏的官场中显得卓而不同,于成龙走了,但是他的人格,他的精神,将在人们心中永驻,永垂不朽!

作者:耿事琨;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