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酷评】历史曾经抹黑或捧红了谁?

  历史有个规律:争议最大的,往往就是背黑锅的不二人选。有正面的英雄人物,背后一定有背黑锅的人选。

  各种红颜祸水:妹喜,妲己,褒姒……

  各种能人:王莽,曹操,秦桧,严嵩,李鸿章,袁世凯……

  各种小说演义的负面人物:张士贵,潘仁美,陈世美,武大郎……

  各种亡国之君(有能力):纣王,阿斗,杨广,崇祯……

  以下不分排名先后:

  1、太子-李建成

  这位历史上有名的皇太子被黑的跟炭一样,可以说体无完肤,而且他的成名恰恰是因为黑他的人——他的亲弟弟,有着千古第一贤君之称的唐太宗李世民。

  真实的李建成为人直率、宽简、仁厚,很有才能,并非昏庸无能。首先是起兵反隋上,小说以及某些正史中,都认为是李世民一手策划,李渊毫不知情甚至是被胁迫,而李建成更是毫无存在感。实际上,史学家通过文献考证,反隋主谋为李渊,而李建成同李世民一样都是重要参与者。

  李渊密谋反隋,在太原起兵前有两个基地:一个是太原,由他和李世民共同组织;一个是河东,由李建成独立进行活动。从大业九年李渊密谋反隋到大业十三年太原起兵,李建成一直是协谋者和组织者之一,是李渊的得力助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王夫之的评论有一定的客观性:“太原之起,虽由秦王,而建成分将以响长安,功虽不逮,固协谋而戮力与偕矣。”

  李建成有着很强的军事才能,与李世民不相上下。具体体现有,作为军事统帅,直接参与了夺取西河之战、智取霍邑之战、潼关防御战、智破刘黑闼。可以说从起兵到最后统一各军阀,李建成可谓战功赫赫。

  然后是治国才能。李建成是建唐战略方针的制订者之一,提出了“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的战略方针。李渊按这一方针,称唐立国,夺取全国政权。

  李建成还是唐统一战略方针的制订者之一。李渊攻取长安建立唐之后,根据“立嫡以长”的原则,加之巨大功绩,立李建成为太子。协助李渊处理军国政务。史称“帝欲其习事,乃敕非军国大务听裁决之。”

  此外,虽然唐统一战争多数是李世民在外指挥,与李建成稳定后方有很大关系,突厥作为唐的心腹大患,虽然在起兵之初被拉拢,但却时刻威胁唐后方,防备突厥,是李建成最大的功绩之一。

  还要看到,李建成同样礼贤下士,任用人才,并非刚愎自用。著名的魏征就是其谋臣,史载“甚礼之”。我们有理由相信:若无横生的宫门之变,他必会继承李渊开创的基业,将唐朝创建成一个全新的太平盛世。

  2、丞相潘仁美

  正史中潘仁美是北宋开国名将,杨业兵败被杀与其军事失误有关,但并非其恶意为之。

  野史小说中,被认为是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迫害杨家将的幕后黑手。

  评书中人物塑造是塑造人物的忠奸善恶,无关正反,杨家作为书胆方,潘家虽然是对立关系,但不代表潘家就是反面人物。潘仁美在全书的所做所为,说书人是要对其进行合理化的!而这种合理化是对人物塑造的必要性,而不是为了人物比较性塑造,因为在同一事件上,同样是书胆方的杨家,也有把事儿办的很王八蛋的,书要说明白书,不是你是书胆你办的事儿就对的。

  潘仁美的人物塑造,一般来说作为前套书的主要核心对立人物,一般来说是塑造他的见风使舵、睚眦必报的性格,而奸,谈不上,这套书的奸角儿得留给王太尉。从赵匡胤起兵,潘仁美投靠,就紧贴着赵二,黄袍加身,扫南唐,都有潘仁美的重要戏份,尤其是扫南唐收义女,送与赵匡义,做了赵二的老丈人,更是一门心思的给赵二做政治投机,烛影摇红更有他的功劳。你说潘仁美坏不坏,就事儿来说,坏!但是说书的要把事儿拉回到五代十国那个年代,有兵有将赶称王,没准有朝一日他就是一朝人王地主,驾坐九五。潘仁美的动机没错,保赵匡胤,让他当皇上,看赵匡胤跟呼曹郑三家贴,他就去扇赵二的灶,死死的把赵二抓在手里,给他谋划了烛影摇红事件。此时此刻的潘仁美,你说这是个奸臣,那是用上帝视角,最起码此时对赵二来说,他是忠臣一个,更是自己的“亲”老丈人。到后来杨家归宋,八王受封,赵二自己被武四家限制的死死的,更是需要他这位老丈人在台前跳。

  这里说书人必须说清楚,从天齐庙立擂,一直到七郎八虎闯幽州,潘仁美做坏事,是赵二在后头给把着的,潘仁美收十三太保,培养小儿子潘豹,这都是给赵二准备着的,武四家一旦撩挑儿,他就得给姑爷站台。但可惜,给自己姑爷站台,把自己儿子给搭进去不算,姑爷还不向着自己,放谁都得懂点儿心眼了。潘仁美从要保着赵二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自己领头单干是有心路历程的。这里头不是说潘仁美人性多次,性格多奸诈,赵匡义自己办的就不叫人事儿。书内两大矛盾不是杨潘矛盾,是赵大旧部,武四家和赵老二的矛盾,到最后文四家出头,更是名正言顺的跟着八王跟赵老二的儿子对着干。根儿不是潘仁美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是书内一直要贯彻一个观点,赵老二得位不正,而且跟武四家素有芥蒂,总有瓜葛,而文四家秉直刚正,根本不吃皇权那一套,只看对错,所以赵二拿潘仁美当枪,到儿子拿王太尉当枪,这都是有根儿有源儿的。

  再提个思路,确实每个正面角色都要有个宿敌,但是这个宿敌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一种思想,比如萧峰的宿敌是人种问题(辽人还是宋人),他一生的悲剧就是由这个问题引出来的。

  杨家的宿敌根本就不是潘仁美,或者不是这个人,而是一种“争权思想”,潘杨两家的矛盾由争权而起,以权定而终,之后就是一段儿新的矛盾了。

  3、李鸿章:黑锅背到底

  什么叫爱国呢?就是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妈一样。有人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怀,你说伟大就伟大喽,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基本情怀。只有人格极不完善的人,才可能不爱国,所以爱国是一种正常情绪,伟大是一种过奖之词。

  西方列强找清朝政府签不平等条约,都让李鸿章来。最典型的就是《马关条约》了,日本人点名让李鸿章到马关来签,这把李鸿章气死了。李鸿章也是爱国的,一个七十多岁的人,真的愿意去签那个不平等条约吗?只是因为打不过,没办法。李鸿章在签完《马关条约》之后的1896年,进行了一次环球航行。后来的历史书很少提及这次航行。实际上他从中国到了俄国,然后又到了英国、普鲁士(现在德国),接着又去了美国,然后从美国到日本最后回到中国。他见到了俾斯麦、俄国的皇太子、美国的格兰特总统等等。老人家坐着美国轮船到横滨,准备换招商局的船回国内。老头倔得不得了,说:"我就不上日本土地,我终生不踏日本土地!" 这就给很多船员提了一个难题。最后把美国船和招商局的船拼在一起弄了个跳板,老头冒着生命危险,颤颤巍巍走跳板过去的,没有踏日本土地。

  4、商纣王:第一暴君

  提到纣王,国人第一反应就是虎背熊腰,荒淫无度,酒池肉林,造鹿台,设炮烙的暴君形象。且不说小说中达到人神共愤的程度,在历朝正史中,纣王残暴的记载也是屡见不鲜。而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源于周武王代商的合法性诉求以及后世寻找改朝换代典例的需要。

  《尚书》记载的纣王罪状分别是:第一酗酒;第二不任用贵戚旧臣;第三登用小人;第四听信妇言;第五信有命在天;第六不留心祭祀。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这些与暴君联系在一起。酗酒一说,商代后期饮酒成风,作为大王跟上潮流甚至多享受一些无可厚非。至于第二三条,小人指的是出身卑微的人而不是君子小人中的小人,这样一来完全是因为触动了旧贵族势力的利益,第五条听信妇言,商代女性在政坛上颇有作为,武丁时期的妇好就是一位巾帼杰出人物,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尊重女性的客观状况。纣王听信妲己,即便确凿,也是常情。至于最后两条,事实上跟老百姓关系不大,并且也不属实,从出土的甲骨卜辞上看,到了纣王的父亲(帝乙)和纣王(帝辛)时期,祭祀祖先的典礼系统比起前代商王,显得更加成熟完备。

  至于其余罪状,实为后世杜撰,春秋时期还只是“比干谏而死”,而到战国便成了“剖心以观其窍”。至于酒池肉林、设炮烙,在西周以及春秋、战国前期并未在任何文献中出现,第一次是韩非子提出,以来论证"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的观点。再到后来两汉魏晋,某些史官以及本来跟史书没关系却总想写点什么给后人的人不断添油加醋,才造就了纣王这么一个史上第一大暴君的形象,堪称三千年国史第一冤大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