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民百姓到开国帝王,他们都具备这一特质

  明朝建文帝朱允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据说,朱元璋晚年时,知道年轻稚嫩、没有什么政治斗争经验的朱允文斗不过强势而老辣的燕王朱棣,提早给他安排了退路。

  朱允文即位后,听从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人的建议,急不可耐地想要削藩以加强集权。削藩涉及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是历朝历代王朝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无论是汉朝、晋朝还是后来的清朝,都在削藩问题上伤筋动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些人在当时虽然很有名望,但对问题的分析流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冒然建议朱允文削藩,无异于让根基未稳的朱允文自己往火坑里跳。

  公元1398年,即位才几个月的朱允文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接连对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下手,废掉他们的藩封,接着把目标转向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是建文帝朱允文的叔叔,也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藩王。朱允文削藩,在朱棣那里终于踢到了钢板。

  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朱允文见大势已去,命令焚烧皇宫,准备以身殉难。太监王钺急忙说:“过去太祖皇帝临死前,曾留下一个小匣子,并说:‘大难时,就把它拿出来!’”说罢,赶紧把小匣子递给朱允文。

  朱允文立即让人大开小匣子,发现里面有一行以朱砂写就的字“允文从鬼门出”,另外还有三张度牒,一名应文,一名应贤,一名应能,以及袈裟、帽子、剃刀、白金十锭,准备得很是齐全。

  朱允文见到小匣子里的物件,痛哭不已——原来爷爷早就预料会有这一天——于是当场与杨应能、杨希贤一同剃发,悄悄从鬼门潜出皇宫。

  更令人叹服的是,朱元璋甚至连接应的人都早已帮朱允文安排好了。朱允文等三个假和尚刚刚从鬼门出来,等候多时的道士王升马上把他们接走,从此销声匿迹。

  朱元璋能够早早替朱允文安排退路,说明他的确具备过人的政治远见。不过,朱元璋的政治远见,与汉高祖刘邦比起来,恐怕就略有逊色了。

  汉高祖刘邦临死前,吕雉就大汉王朝的丞相人选问题询问刘邦。

  吕雉问刘邦,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刘邦祖说,曹参可以。

  吕雉又问曹参呢?刘邦说,王陵可以。不过王陵略显迂愚刚直,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慧有余,然而难以独自担当重任。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

  吕后再问以后的事,刘邦说,再以后的事,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大汉朝局后来的发展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正如刘邦所预料,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成就了一段“萧规曹随”的历史美谈;曹参之后,王陵、陈平分任大汉左右丞相。王陵也确实因为过于刚直,得罪了吕雉,被罢免丞相之职。而在诸吕之乱时,也如刘邦所料,安定刘氏天下的果然是周勃。

  汉高祖刘邦的识人用人与政治远见,实在令人叹服!

  刘邦和朱元璋都以平民之身而成为开国帝王,超乎常人的政治远见是他们所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比较他们的临终安排,刘邦着重的是任用人才以匡扶汉室江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而朱元璋则是未虑胜先虑败,未雨绸缪,替朱允文安排退路,在态度上显得稍微消极了一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