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最忌惮晁错,但却遭景帝腰斩处刑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

  关于景帝削藩战略其实是其父汉文帝内定的战略。文帝时期,匈奴为患,朝廷必须将主力军队北调,可是诸侯国却多次勾连匈奴,欲图借汉军北调的时候袭击汉庭,致使汉庭于北境与腹地来回奔波,空费国力,削弱军力。晁错是追随文帝平定匈奴的主要臣属,深知文帝心腹之患乃是匈奴,一生最大的心愿也是平定匈奴,所以,晁错上奏朝廷请求削藩其实便是想要去除汉庭的心腹之患。

  景帝三年(前154年)冬,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自出使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不久,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这时候我们不能不说的一个人便是窦太后,此时的窦太后做了一件相对来说比较不英明的事,那便是逼景帝杀晁错。

  为何窦太后想杀晁错呢?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晁错主张主动出击匈奴。应该说窦后作为文帝的红颜知己,知道文帝一生最大的心愿便是平匈奴,收河套,以解决汉庭的心腹之患。但是,文帝与匈奴交战多次,每次都是耗费国力巨大,收效甚微。因此,窦太后并不主张让自己的儿子,景帝去与匈奴为敌,倾国而战。说到底,这是一个时机的问题,假如晁错提出削藩的时机是武帝刘彻三十岁时期,窦太后可能会给予支持,但是,景帝却不行,作为辅政文帝二十三年的窦太后,对汉庭的实力其实是相当了解的。这是一个执政理念的问题,晁错的反击匈奴战略与窦太后的黄老无为有冲突。于是,在窦太后的压力之下,景帝不得不杀晁错。

  优己/著 收录 《优己通古》

  本文系 社科哲学家、童话作家优己 原创发表

  学汉语读历史,交流儿童教学与教育请找 优己导师

  微信搜索公众号:优己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