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崇祯皇帝实录》部分原件曾流落仙居民间

道光末,仙居杨氏藏明思宗实录七十六轴,修录者为倪鸿宝元璐,皆以青布写之,坚厚光洁,炫耀人目,轴长二丈五尺,写三千字,字大径寸,两端锦裱,似古人卷子,闻于壬子、癸丑间(1852——1853)陆续卖诸碧眼胡矣。

——民国柴小梵《梵天庐丛录·青布实录》

文/落日楼主 来源/《仙居掌故》未刊稿

  

民国柴小梵《梵天庐丛录》卷十八“青布实录”条云:“道光末,仙居杨氏藏明思宗实录七十六轴,修录者为倪鸿宝元璐,皆以青布写之,坚厚光洁,炫耀人目,轴长二丈五尺,写三千字,字大径寸,两端锦裱,似古人卷子,闻于壬子、癸丑间(1852——1853)陆续卖诸碧眼胡矣。识者谓明思宗之密诏密件,皆以青布书之,上盖朱玺,命近侍持录稿亦以青布一轴誊出,藏诸谨身店。凡实此系鸿宝创议,帝乐从之。自鸿宝殉国时,谨身殿中青布稿已数千轴,李自成尽取以出,付坊复染,以作军士衣裤。”是书所载的“青布实录”即有关明代历史的史书“实录”。

  

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史书,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的,如朝鲜的《李朝实录》(朝鲜名《皇朝实录》)。在东亚古代史中,实录体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如《隋书·经籍志》中载有南朝梁周兴嗣撰《梁皇帝实录》和谢昊(吴)撰《梁皇帝实录》,前者记梁武帝事,后者记梁元帝事。在此后的近一千五百余年里,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有修撰实录的传统。迨至满清帝制完结,除却朝代更替中毁于战火的之外,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是《明实录》和《清实录》。不过,《明实录》从实际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多有不足的实录。概括来说,其之所以多有不足,盖因实录多有篡改和佚失。如“靖难之变”后明成祖便对《洪武实录》进行了修改,其后《崇祯实录》又未成编且多毁于李自成的战火。而清代仙居民间所藏的“青布实录”即《崇祯实录》在明末战火中的孑遗。

  

明代的《崇祯实录》是研究晚明历史最为详当的资料之一。民国谢国桢在《增订晚明史籍考》曾记录说:“思宗,名由检,光宗第五子,熹宗弟也,始封信王,熹宗无子,由检嗣位。即位之初,改元崇祯。清顺治元年五月谥怀宗端皇帝,又称庄烈帝。明弘光时谥思宗烈皇帝,后以思非美名,改谥毅宗烈皇帝。崇祯帝死于仓促(史载李闯入京,崇祯皇帝自缢于梅山),故实录未成。清四明万言着有崇祯长编,著录于鄞县志,未见传本。南浔嘉业堂藏旧钞本,首尾完善,足补崇祯朝之缺,然记载不甚完备。现仅存者为海盐朱氏藏钞本崇祯实录二卷,起崇祯十六年癸未十月至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止,皆未为完备,着实可惜。”为此,现存的《崇祯实录》多为后人增补,仙居杨氏所藏“青布实录”则为其故本。

  

“青布实录”流落仙居民间可能与清初仙居的抗清活动有关。明清易代之际,仙居境内的抗清斗争自顺治五年至顺治十四年,曾历时九年而结束。期间,先是顺治五年(1648年)五月初,徐守平等率众进入仙居西乡,用白布裹头,号“白头军”,对抗清军;其后顺治九年(1652年),有周钦贵等人拒守罗城岩抗击清兵;最后是顺治十三年(1656年),又有临海人王廷栋从黄岩宁溪登陆,后在景星岩结寨据守,至顺治十四年(1657年)随郑成功入海。在此战乱频乃之秋,有抗清志士将前明故物托付于仙居乡民,也纯属情理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

  知识拓展

明实录

明代共16个皇帝,有13部实录存留,共2909卷,约1600余万字。第二个皇帝建文帝的实录附于《太祖实录》内;第七个皇帝代宗的实录附于《英宗实录》内;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的实录只存后人辑补的17卷。明代实录有多种抄本流传。1941年梁鸿志据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所藏明代实录传抄本影印,书名为《明实录》,通行全国该影印本将《建文帝实录》附于《成祖实录》,并附印《崇祯实录》17卷,共2928卷,线装,分装500册1961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北京图书馆所藏红格本晒蓝之明代实录为底本,经校勘影印也称《明实录》,精装,共100册。此影印本附有校勘记及不著撰人《崇祯实录》17卷、清代明史馆编《崇祯长编》、《皇明宝训》40卷等,共3183卷,为当今最全之影印本。

仙居,白雲雞犬之境,流水桃花之鄉。

  仙居物語,一個關於仙居歷史、民俗、故事、歌謠、諺語等等的個人訂閱號。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無興趣的大可一咲而過。若需要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