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讲记82: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我们看下面的内容:“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僨事,一人定国。”

这一段可以说是传诵千古的警句。我们看历史书和很多学问大家的文章,经常会引用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这样的警句。在古代社会里,很多的大臣给皇帝上谏议书时,也经常要用到《大学》里的这个句子。可以说这个名言警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说得非常透彻,非常中肯。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在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是周朝的兴起。孔夫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代的文化是郁郁葱葱,博大精深,非常了不起,所以孔夫子就愿意以周文化的传人自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周朝的兴起,就是从仁义、从礼让的推行开始的。在周朝取代商朝之前,周文王作为分封的诸侯,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人口和土地都已经为周所拥有,大家都服他的气。

周文王广修仁德,广行仁义,广兴善举。史书上记载“文王善养老”,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搞慈善事业的君王,在三千年以前就搞起了养老院。当时有伯夷、叔齐两个人,是商末的大隐士,隐居于山林几十年,老了以后,听说周文王“善养老”,就一起到了周文王的地界。同时,周文王非常尊重人才,当时天下的贤才都“弃商而归周”,像姜子牙这样隐居在山野小溪里钓鱼的老头子,周文王都亲自去拜访,请回来委以重任。所以,周文王是以仁德而顺承天命,天下诸侯心向往之,主动归附于周。所以,周的兴起和强大,不是靠武力征伐,而是靠仁德吸引。

在史书里面有一个记载,说当时有两个小国家,一个叫虞,一个叫芮,两国在领土上有了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只好找周文王评理。这两个诸侯带着大臣走了很远的路,到了周文王的国界。但他们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头,为什么呢?他们看到在周文王地界里生活的人,大家都非常谦让也非常仁义。周人耕田的互相让地边,走路的互相让道;进入周都邑,又看到周人男女不同路,斑白不提携;到了周朝庭,更发现周人士让大夫大夫让卿,有礼有节。两国国君非常惭愧,说:“我们真是小人,不要再踏进君子的朝廷里啦。”于是两国国君让出所争之地作为闲田。我们看周文王的道德感召力有多强!面都没有见到,国土纷争这样重大问题就轻松解决了。

为什么寸土必争的大事,能这么轻而易举地解决?就是因为周文王行仁义,整个周国的臣民就都行仁义,所以“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要知道,周文王这样做也不是偶然的。周文王姓“姬”,整个姬姓家族都有仁慈之心、让国之风。他们家族在周太王的时候,周文王的父亲王季,季在古代排行第三,老大是泰伯,老二是虞仲。这三个王子的德行都非常好,也很有本事。其中老三王季的本事最大、智慧高出两个哥哥一筹。父亲周太王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一直不传位,为什么呢?因为很为难,这三兄弟都非常优秀啊!到底选谁继承王位更合适呢?泰伯和虞仲看见弟弟王季确实比自己强,这哥俩就商量,我们确实不如弟弟,怎么办?商量半天,决定悄悄地离开,隐姓埋名从周地逃到荆楚一带,把国王的位子留给了老三。正因为如此,周国到了王季的时代,把周的仁义之道迅速发展起来,到了周文王时,已经是“周道大兴”,到了周武王的时候,可以说是顺天承运,轻而易举地取代了商纣王,得了天下。

所以,周代兴起的历史,就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典型例子。周朝能坐拥天下八百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在世界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为周文王、周武王还有他们的前辈广修仁德,使天下人心都依附于周,才使周朝的福泽延绵于后世。如果不广修仁义,而是像秦始皇那样,以暴力治理天下,就只会成为短命的朝代。后来的蒙古人也是如此,靠武力建立了大元帝国,虽然刚开始威风盖世,横扫天下,但也是短短几十年就灭亡了。

知行合一 从容中道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