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式史话|姜太公:牧野之战创中国谋略之先河

  牧野一战,姜太公居功至伟,这成为他一生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世界经典战例。一般认为,姜子牙是中国古代谋略家的鼻祖,有周一代与商纣的决战,既是两个朝代的决战,其实更多的是个人智慧的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有着巨大作用的,就是姜尚姜太公。而姜太公有这样的成就,是与他个人的经历分不开的。

  生逢乱世,遭遇曲折,按传说由祖先的贵族,到后来家道中落,及至姜子牙时沦为贫民。特殊的家庭背景,让姜太公对上下尊卑有着更多的了解,也有着更多的物事体悟,这是他成就自己的根本。所以他可以一根直竿钓鱼,可以耐得住性子,可以等机会来临,甚至等到地老天荒。所以姜太公为了维持生计,可以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卖酒。饱尝民间疾苦的结果,终于使他锤炼成满腹经纶的一代奇才。

  但这样的等待太久太久了,在接近80岁的时候,他才被周文王发现。

  在辅佐周文王期间,姜太公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内外政策:对内促进生产发展,为灭商打下了很好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在他的谋划之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周逐步占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创造了条件。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子牙继续辅佐周国朝政。

  周武王九年(前1038年),为了探查诸侯是否会一起东讨殷商,在姜子牙的统率下,周军浩浩荡荡开到孟津,在这里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周武王发表了声讨商纣王的檄文,当时有八百诸侯会之于此,显示了武王的声威。虽然当时许多诸侯都说“商纣可伐”,但武王和姜子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如果兴师讨伐,一定会遭到顽强抵抗。这次行动,实际是灭商前的一次预演,也是姜太公小试牛刀,但在诸侯国间产生了很大影响,至少说明,当时已有相当多的诸侯听命于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前1036年),殷商统治核心发生内讧,大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为奴,微子启惧祸出逃,太师、少师投降周武王。这时,姜子牙果断建言周武王,讨伐殷商。其时,以姜子牙为主帅,统领兵车三百乘,虎贲(猛士)三千名,甲士四万五千人,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进攻朝歌。二月甲子(二月初五),周武王率领大军陈师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与纣王的17万大军展开决战,结果,殷商大军当天就土崩瓦解,纣王看到大势已去,连夜仓皇逃走,随后于鹿台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宣告灭亡。

  儿童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以传统文化经典讲授、知识鉴赏、吟诵学习等为主要内容,林信洁老师将以周礼所书之教育方式,给予孩子经典鉴赏、知识引申讲学、经典吟诵学习等,微课与地面课程相辅相成。优秀的教育是家长送给孩子一份最好的礼物!林信洁老师儿童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微课堂,将是您最佳的选择!(长期招生哦)

  牧野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智慧与谋略的决战,无论从战略高度或是战术的运用,无论是宏观形势的把握或是战争局部的组织,都显示出姜尚英明超凡的组织指挥能力。

  首先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他选择在纣王麻痹松懈、众叛亲离、极度虚弱之时,增大了胜算的把握;在力量的组织上,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共同伐商,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在作战指挥上,他利用“致师”(大战前的一种特殊战争方式,就是在战前由进攻一方集中精锐之力量冲入敌方,冲乱对方阵地,显示自己的力量,也是小试对方虚实)的机会,以兵车、猛士从正面突击,而后以甲士猛烈冲杀,结果只此一试,商军阵势大乱,有周大胜。

  因为战争谋略乃至治国方略的杰出成就,人们称姜子牙为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他被尊为“百家宗师”,被世人尊崇为“谋圣”、“武圣”、“中华第一智囊”及兵家鼻祖。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曾对姜子牙的谋略及其历史地位有一段概括性的评价:“……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涉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姜太公被世人尊崇为“谋圣”,他的谋略不仅表现在牧野一战和对齐地的治理上,他早年直钩垂钓等待文王,也是其智慧、谋略的真实体现。

  汉式文化以柔软的力量,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遇见传统文化中身心养护的智慧······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旨在分享

      作品版权及观点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

      如涉版权问题,请通知我们以便及时修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