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大都尚有正史,上都遗产丰厚,中都落魄无名

文/李冠男

(忽必烈)

【作者简介】李冠男,男,汉族,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作家协会会员,《乌兰察布日报》特约记者。学生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不惑时期投身于专业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纪实文集《脉动长河》,文学剧本《烽火重生》,报告文学《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短篇小说《宴殇》等等。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北京朝阳区北土城元大都遗址)

我们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所记叙的中国的封建王朝中,蒙元帝国是中国实现四次大统的封建王朝之一,其疆域之辽阔、政权之复杂、生命之顽强,任何朝代都无法启及。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后,蒙元帝国形成。接着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以催枯拉朽之势疯狂对外扩张。1279年,蒙元大军在崖山海战彻底消灭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

首都是一个政权的核心中枢,核心中枢的兴亡,从某种程度来说决定着政治体制的走向。

蒙元帝国在漠南有三座都城,“元大都”正史有记,其主要原因就是元帝国皇帝妥欢帖睦尔被朱元璋赶出北京,明王朝立国,元朝就等于灭亡了。剩下的遗老遗少只能偶安一隅,政权虽然存在,但正史却无从追记。蒙元帝国在漠南剩下的两都,都毁于战火。“元上都”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而“元中都”早就烟云荡尽,落魄无名了。

(金莲川草原)

1251年,36岁的忽必烈主管漠南汉地,驻守于“爪忽都之地”, 这个地方就在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境内。

还没登上汗位的忽必烈,就和其它大汗有一样的想法,认为蒙古要想一统天下,必须建都中原。

正蓝旗闪电河(滦河上游)沿岸,原名为曷里浒东川。史料记载说,“龙冈蟠其阴,滦江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都东北不十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曰察必鹘者,盖产于此山。有木,水有鱼,盐货狼籍,畜牧蕃息,大供居民食用。然水泉浅,大冰负土,夏冷而冬冽,东北方极高寒处也。”可见,曷里浒东川是绝佳的避暑胜地,辽代时就受到了皇帝和达官贵族们的青睐。到金代,金世宗完颜雍选择夏宫时,看到此地金莲花竞相开放,也迷上这个地方。史料写道,“花色金黄,七瓣环绕其中,一茎数朵,若莲而小,六月盛开,一望遍地,金色灿然。”于是,金莲川代替了曷里浒东川,一个忘我、动情又很接地气的名子就诞生了。

(金莲川草原上盛开的金莲花)

受母亲嗦鲁和帖尼的影响,倾心汉学和汉法的忽必烈,决定在金莲川广纳天下贤才,为自己所用。一时间汉族的文人雅士、贤达名流齐聚金莲川草原,组成了忽必烈的幕府。

1256 年,忽必烈命汉人刘秉忠在金莲川察看地形,意图营造自己的固定大本营。刘秉忠选址于滦水之阳、龙岗之阳,认为两者合为重阳,是为最吉祥之地。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金莲川北接草原大漠,南连中原关隘,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1256年,金莲川开始筑城,初名开平府;忽必烈即位后,称开平府为上都,又名上京或滦京,但是当时“元上都”仅仅作蒙元的夏都,与“正都”无缘。

(金莲川草原上盛开的金莲花)

元上都全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组成。周长约9公里,东西2050米,南北2115米,宫城墙用砖包砌,四角有楼,内有水晶殿、鸿禧殿、穆清阁、大安阁等殿阁亭榭,将河水引入城内建有池沼。皇城环卫宫城四周,城墙用石块包镶,道路整齐,井然有序,南半部为官署,府邸所在区域,东北和西北隅建有乾元寺和龙光华严寺。外城全用土筑,在皇城西北面,北部为皇帝观赏的御苑,南部为官署、寺观和作坊所在地区。城外东、南、西三处关厢地带,为市肆、民居、仓廪所在。

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在元上都受到忽必烈高规格接待,同时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和器重。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详细记述了元上都不可比拟的草原风光,也侧重描绘了元上都高大上的宫廷生活,由此,元上都渐渐被全世界所熟知,完全超过了现在的广告效应。

(元中都遗址)

元上都的建造,率开元代科技之先河。1298年,郭守敬在上都亲自勘查、测量、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铁幡竿渠,将山洪导入滦河。在上都城西北3公里处,有一个宽约1公里的山口,两山之间有一个古拦洪坝遗址;坝身是用褐色粘土夯筑的,外用石块砌成;坝北迎水,南侧则又附土堤用以加固;坝西头留有溢洪口,下接溢洪渠,向南流入闪电河。这一工程是中国北方塞外草原较为成功的大型泄洪水利工程,至今保存完整。同时也为新中国解放后实施的“引滦入津”工程,提供了参考性样板。

元上都佛寺到处都有,道观也颇为多多。1260年,忽必烈就封八思巴为帝师,立主在上都城宣扬道教,伊斯兰教和景教也有所获。作为夏都,上都以天然的操守赢得北方宗教中心和多元文化交流中心的美誉。

忽必烈的政治远见并非一般蒙元大汗能与其比肩。极远极高的政治思维使忽必烈有志于成就更大的伟业,所以他任性而为,决定在漠南中原,再找一处丰盈之地,作为栖息和创业的场所。

(元中都遗址)

1260年,刚刚被拥立为大汗的忽必烈来到燕京。燕京这个地方叫过金中都,蒙古军队灭金后纵火焚城,把这个都城烧得七零八落,燕京终于得以复名。

从星相学上讲,燕京与上都同边一线,相遥相控,无疑是建都的理想之地。1264年,蒙古帝国本土暂时平定,忽必烈遂下诏在燕京再建都城,这就是正史有名的“元大都”。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元朝的历史真正开始之际,元大都也初步建成。

在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中,有如梦幻的元大都让他激动不已。他把地处华北平原北端、燕山山脉以南的元大都称为“汗八里”,波斯语的意思是“大汗之城”。

这是一座极其广袤的城,周围有二十四英里,呈正方形。高大的土墙将整座城环绕一周,墙根处厚达五十尺,愈上愈窄,到得顶上也有十五尺。十二个城门均匀分布于四面城墙,每个门上都建有一座壮丽的“宫殿”,城墙四角亦各有一宫,同样壮丽非常。城中街道,笔直如线,从这一头可以望见另一头。城的中央,有一座极大的宫殿,里面悬挂大钟一口,夜间若鸣钟三下,则禁止人行。

(元中都遗址)

城里宫殿和房舍数不胜数。一个宽广的大殿里,足可容纳六千人聚食。殿顶上那些红黄绿蓝诸色之瓦,因为涂着釉层的缘故,在太阳照射下光泽灿烂,犹如水晶,即便从很远的地方观望,都会被皇宫所散发出的光辉所震撼。

大汗所坐的大殿里,有一个精美的大瓮,里面可以装下一桶酒。大瓮的四角,各有一个小瓮,其中装满各种名贵香料。大汗饮酒时,令人将大瓮里的酒注入小瓮之中,然后再用精金大勺把酒从小瓮里舀出。这种勺子很大,所盛之酒,可供十人饮用,人们用金盏从大勺中取酒。

大殿之外,宫墙之内,有一座人力堆筑的小山,高约百步,周围约一英里。平坦的山顶上,各种名贵树木四季常青。忽必烈喜爱这座小山,命人用碧绿的琉璃矿石满盖此山,还在山顶上建造了一座内外皆绿的宫。这座小山因此得名“绿山”,实际上名为琼华岛(后称为万岁山)。

大都的一切设计、规划,都围绕琼华岛展开,这一点是设计大师刘秉忠为了迎合忽必烈的个人喜好,别具匠心地将内宫建在湖泊(太液池)的东岸,同时在西岸另建隆福宫(靠南)、兴圣宫(靠北)两处宫殿。三宫鼎立,又建桥梁互通,完全构成一个布局稳定的皇城,皇城的外围再建外郭城墙,完整的元大都此时别具姿容。

(坝上草原)

马可·波罗认为元大都是一座拥戴理想主义的帝王之城。整个大都的风水,践行了儒家思想、兼容了道家理念、含纳了佛教经典,在蒙元历史上绝无先例。元大都的成名,完全和刘秉忠学识有关,同时也验证了一个问题,忽必烈当吋的汉化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除了元大都和元上都,大元还有一个都城,在张北坝上草原。沿上都河(闪电河)顺流而下,就会走到的元中都遗址。

坝上草原的元中都,它的奠基者是武宗海山。十七岁就去了漠北的武宗海山,对大都的感情很一般,在夺取汗位的第十天,就宣布在张北坝上修建旺兀察都,即元中都。

元中都的从建设速度上看,破当时之最。史学界无法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参与了中都城的修建,从史料上来说,就知道修建中都时耗用的人力、物力非常具大,完全有如战争一样地付出。

但元中都生不逢时,好景不长。武宗海山病重而亡后,其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新当政的皇帝对建设中都不予配合,甚至彻底否定元中都。自此,金色的旺兀察都有如昙花一现就立刻沉寂下来,继而降格成了皇家的“行宫”。

元中都南离大都245公里,北距上都195公里,上文提到的闪电河将大都、上都、中都紧紧连在一起。随着封建王朝的解体和中华民国的退幕,昔日的元大都、元上都、元中都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底色。

先说元大都。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市政府推行市容改造,元大都被政府开辟成纪念性公园。

(坝上草原)

再说元上都。终于作了一回北元“正都”的元上都被明朝大将常遇春烧毁,但遗址尚在。1964年,元上都遗址被确定为内蒙古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排位序列2006年列为第五位。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最后说元中都。1358年,元中都遭遇了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首领刘福通一把火把元中都化成了灰烬。前往张北,站在中元都遗址的废墟上,往外看,大门是敞开的;往里看,残垣围绕,杂草丛生;往上看,高天鸣雁,余音不绝……

(蒙古族姑娘)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