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王朝最后的名将!

  1

  章 邯

  章邯(?-前205),秦末名将。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因胡亥大量征召民夫并加重税赋,用以重修阿房宫及骊山墓地,致使天下民不聊生。各地百姓苦于秦朝暴政纷纷揭竿而起,以伐秦为名,相互联合。同年七月,陈胜遣麾下大将周章领十万兵马西向伐秦,途中不断征兵,待行至戏亭时,以有兵马数十万。胡亥得知后大为震恐,周边郡县,短时间又难以聚集兵马相救。临危之际,章邯上表请赦骊山刑徒用以阻击周章大军。于是章邯受命率骊山刑徒七十万,迎击楚军。三战皆胜,周章兵败自杀。

  

  章邯继续东进荥阳城,败吴广,杀田臧、李归,解荥阳之围。接着章邯全力进攻陈县,陈胜亲率大军迎战,不敌,败走至下城父,闭关死守。同年十二月,章邯诱使陈胜亲信庄贾叛变杀死陈胜,自此陈胜大军瓦解。陈胜败亡后,章邯继续率兵攻打魏国。并击破齐、楚联军,杀齐王田儋,灭魏咎于临济,而后于定陶大破楚军,项梁兵败被杀。章邯出战,屡战屡胜,重创魏齐楚赵四国,使原本摇摇欲坠的秦廷得以苟延残喘。

  2

  皇 甫 嵩

  皇甫嵩(?—195年),东汉末年名将,武庙七十二名将之一。

  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响应,一时间全国七州二十八郡尽皆发生战事,三辅震动。汉灵帝惊恐不安,急招诸臣商议,皇甫嵩上疏奏请解除党禁,并出皇宫钱财作为讨伐黄巾军费,于是汉灵帝采纳其建议,并任命皇甫嵩为左中郎将,令其调集全国兵马前往镇压黄巾军。

  

  同年五月,皇甫嵩于颍川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颍川平定,皇甫嵩因功封都乡侯。随即进兵汝南、陈国,大破两地黄巾军,三郡平定。灵帝又命皇甫嵩等人继续进剿东郡、南阳等地的黄巾军。八月,皇甫嵩在苍亭大破东郡黄巾军,擒获黄巾将领卜巳,斩敌首七千余级。十月,张梁于广宗进行反击,皇甫嵩带兵夜袭,张梁兵败身亡,战首三万级。

  十一月,皇甫嵩乘胜进击,于下曲阳大破张宝军,张宝战死,斩首十余万级,至此,皇甫嵩彻底平定冀州,并上疏奏请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来赡养饥民,他也因功领冀州牧,封槐里侯。皇甫嵩在天下倒悬之时,能安危定倾,又能温恤士卒,体察民意,确实称的上是东汉末年的忠臣良将。

  3

  姜 维

  姜维(202年-264年),三国时期蜀汉后期名将。

  自费祎被刺身亡后,姜维便开始独掌军权,率军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郭淮、邓艾、陈泰等多次交手,纵观姜维历次北伐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来说依然是胜多败少,且蜀国后期并无可用之人,国之所赖,唯姜维一人而已。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续坚持主动防御的策略,以攻代守,才使本就弱小的蜀国得以延续多年。然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亲小人,远贤臣,使姜维屯兵沓中不能伐魏,终使蜀国灭亡,姜维以死谢国,以报主恩,真乃大丈夫,亦是真将才!

  4

  邓 艾

  邓艾(约197年-264年),三国时期魏国后期名将,武庙七十二名将之一。

  邓艾出身贫寒,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因受司马懿赏识,逐渐开始崭露头角。后期参与魏蜀战争多年,屡战姜维,且未尝败绩。其偷渡阴平一役,虽年近七十,却裹毡履险,建立奇功,独立平蜀,堪称中国战争史上的杰出战例。他也凭此功绩,位列古代七十二名将中三国诸将之前。邓艾不光是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政治家,他对曹魏内政也颇有建树,可以说,曹魏政权能在三国后期始终保持最强,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都起了极大的作用。

  5

  陆 抗

  陆抗(226年-274年),三国时期吴国后期名将,武庙七十二名将之一。

  陆逊次子,孙策外孙。二十岁时,袭父爵为江陵侯,孙皓登基后,迁任镇军将军。公元272年九月,西陵守将步阐举城降晋,陆抗闻讯后率军进围西陵,晋武帝急命羊祜率五万步骑接应步阐。同年十二月,陆抗大破晋军,击杀西陵叛将步阐,斩首万余人。此战,陆抗指挥若定,先打破晋军分进合击之势,用次要兵力牵制晋军主力,用主力围城打援,终于击败晋军,攻克西陵。因功加拜大司马。后尽忠职守,堪称吴国最后的中流砥柱。陆抗死后,吴国再无良将。

  6

  谢 玄

  谢玄(343年—388年),东晋时期名将,武庙七十二名将之一。

  太元二年(公元377年)为抵御前秦侵扰,谢玄以建武将军的身份招募兵勇,并训练组建了一支精锐部队,号曰“北府兵”。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出兵八十万伐晋,东晋形势危如累卵,晋孝武帝急命谢玄为先锋,率八万北府兵沿淮河西上,迎击前秦主力,两军于淝水交战。首战,谢玄令部下骁将刘牢之率五千人奔袭洛涧,首战告捷,继而抓住战机,计使秦军后撤致乱,乘势猛攻,最终东晋以八万兵力大胜前秦八十余万大军。此战的胜利不仅保全了东晋王朝,更使之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扰,谢玄功不可没。此后谢玄趁胜北伐,收复失地,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但此后朝廷以征战已久,应当休养生息为由,招谢玄回淮阴镇守。谢玄壮志难伸,遂逐渐隐退。东晋朝也随谢玄的隐退逐渐转为守势。

  7

  张 须 陀

  张须陀(565年—616年)隋末名将。

  早年曾先后跟随史万岁、杨素平定叛乱,屡立战功。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三月,王薄高举反隋叛旗,并煽动百姓反隋,短时间内竟聚集数万叛军。官军多次围剿不利,于是张须陀奉命带兵征讨,两次大败王薄军斩首万余级。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王薄联合四方叛军十余万人攻打章邱。张须陀亲率步骑两万击讨叛军,叛军大败,斩首万余级,并缴获粮草辎重不可胜数。隋炀帝闻讯后大悦,令画师画其相貌而奏之,以示嘉奖。

  

  此后张须陀多次率兵平定各地的叛乱,威振东夏,尤其是率兵对阵翟让的瓦岗军时,更是每战皆胜,被认为是隋朝最后的柱石。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命张须陀率精锐万余前往讨伐瓦岗军,不幸中计遭叛军埋伏合围。张须陀力战得脱,但眼见部下仍然被围,遂再冲进包围圈营救,如此四次,其部下尽皆败散。张须陀仰天长叹,遂下马步战而死,时年五十二岁。所部兵马闻讯,尽夜号哭,数日不止。张须陀死后,隋朝已无良将可用,不久便随之崩塌。

  8

  高 骈

  高骈(821年—887年),晚唐名将。

  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虽身为武人,却好文善论。历任秦州刺史、安南都护等职。咸通元年(公元860年),高骈率禁兵万人戍长武城,屡破党项部落,功冠诸军,并率军防御吐蕃 。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南诏攻破交趾城,唐军退守岭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高骈奉命为安南都护,并于次年进兵收复交趾,于是近十年的安南之患始平。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南诏军屡犯西川,进逼成都,高骈奉命前往西川讨贼。南诏军慑其声威,请和退兵,蜀地得保数年太平。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高骈任镇海节度使,奉命镇压黄巢起义军,并屡次将其击败,唐廷对其深为倚重。但高骈为了保存实力,养寇自重,致使黄巢顺利渡江,兵进长安。唐僖宗急调高骈勤王,但高骈不服朝廷节制,割据一方。致使唐朝灭亡。

  9

  孟 珙

  孟珙(1195年—1246年),南宋末年名将。

  出身将门世家,曾祖孟安和祖父孟林都曾是岳飞部属。金国灭亡后,蒙古大举南侵,妄图消灭宋朝。孟珙再次担起重任,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全力抵抗蒙古大军,其杰出表现被后世称为,十三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机动防御大师”。不光如此,他所建立的一体化的防御体系,及兵马倥偬之时,所创设书院,还有他的慧眼识英以及他处世的超然,都使他无论战功还是品德,都堪称一代名将。

  19

  孙 传 庭

  孙传庭(1593年—1643年),明末名将。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崇祯九年(1636年)春,孙传庭出任陕西巡抚,奉命围剿闯王高迎祥,并于子午谷的黑水峪击败高迎祥,并将其俘杀。接着又率部消灭了各部起义军,并于潼关大败李自成,李自成几乎全军覆灭,仅以十八骑突围而走。至此,关中地区趋于平定。孙传庭也因此,声名鹊起,深得明廷赏识。但因清军攻入长城,崇祯皇帝急调孙传庭回京防御,后因杨嗣昌攻讦,孙传庭遂被崇祯帝贬为庶民,并将其囚禁,以待判决。

  

  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自兵败休养后,遂移军河南,短短三年间便拥兵数十万,并屡次击破杨嗣昌所统领的明军,逐渐在河南打开了局面。于是崇祯皇帝再度启用孙传庭,命他赴陕西镇守。孙传庭赴陕西数月后,崇祯皇帝不断催战,但此时军队的粮草、弹药、兵员仍然匮缺,无奈迫于皇命,孙传庭只得草率进兵。后兵败,于潼关战死。自此“传庭死,而明亡矣”。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