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人把吃晚饭叫喝汤都是忽必烈逼的

  作者/吴若愚

  曾经去过山东济宁和江苏徐州农村,那里的人一日三餐都吃馒头喝面汤。当地话叫做“吃馍喝汤”。不过,在一日三餐中,虽然都吃馒头河面汤,在称呼上却各有不同,早饭和午饭都说吃饭,晚饭却称为“喝汤”。

  喝汤之说,不是因为晚饭就只有面汤可喝,即使鸡鸭鱼肉一应俱全,并破天荒的做一顿大米饭,也不会说吃饭。有意思的是,其他地方的人在旁晚相遇时,问候语都是“吃了没?”,那里的人却会问,“喝汤了没”或“喝了吗?”。如果你不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你还以为他们问你是不是喝酒了。如果你回答说,没喝,可能有人就会说,没喝就去我家喝,要是你说你不会喝,他大概会很纳闷,咱都是同类,怎么连喝汤都不会。其实,你说的和他问的纯粹是两回事。

  其实,这一地区并不缺少大米,苏鲁交界处的微山湖沿岸就是大片稻田,但那里的人吃大米,也就是在大半锅水中放上少量的米,煮成米汤,以在吃馒头时喝。我曾问过当地人,他们为什么不吃大米饭,他们的回答是,面粉热性养胃,大米凉性伤胃。有人还感叹地说,我真佩服南方人,大米那么难吃,还能顿顿吃大米。有人附和着说,你看俺山东人吃面都长成山东大汉,南方人吃米又瘦又小。后来,笔者还了解到,在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和陕西关中地区,也都把吃晚饭说成喝汤。从喝汤一词流行的区域性看,凡把晚饭说成喝汤的地区,都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说明这一区域有着相同的地域文化和饮食习惯。

  关于把吃晚饭称为喝汤,关中地区有这样的传说。说的是,600年前,蒙古人入侵中原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为了蒙元统治集团和军队吃得更好,下令中原地区老百姓从原来的一日三餐改为两餐,以省下粮食供养蒙元统治者和蒙元军队。忽必烈为防止百姓对改餐不满而造反,便规定每15户由一个元兵看守,每十五户共用一把菜刀。菜刀由管理的元兵挂在腰间。

  老百姓过去一直都是吃的三餐,突然改为两餐,在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累了一天,到晚上不吃饭饿得直发慌。当时,有个叫王二的青年,给地主家干了一天的累活,天黑回到家里,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就想升上炉子烧水,偷偷做一点稀饭充饥。不曾想,水刚烧开,米还没下锅,就被监管的元兵发现烟囱冒烟,元兵进屋,不由分说,就把王二抓走了。

  第二天,王二被元兵押解到忽必烈帐中,忽必烈听说王二胆敢违抗王命,图谋造反,偷吃夜饭,便喝令士兵将其推出斩首。王二一听要被杀头,便大喊“冤枉”,忽必烈听王二连连喊冤,便问王二,“偷吃夜饭,实为造反,何来冤枉?”

  王二回道:“大汗有所不知,自大汗下令改餐以来,小民一直恪守法度,从不违抗。昨日生火,并非要做晚饭,只想烧些开水,以解口渴,并未往锅里放入一粒米,一匙面,岂不冤枉?”忽必烈听后心想,王二烧水解渴,既省粮食又解饥渴,水非粮食,处处皆是,若是杀之,确实冤枉。于是便命士兵放了王二。

  放了王二后,忽必烈再次颁布法令,只要不做饭,百姓可在晚上烧水喝汤。老百姓也借烧汤之机,往锅里下一些米面,做得稍微粘稠一些,以便解决饥饿。从那以后,人们为避免说话时招致麻烦,在旁晚互相打招呼问候时,一改明朝时的“吃了没?”为“喝汤没?”或“喝了没?”就这样,时间一长,喝汤就成了中原地区吃晚饭的代称。

  吴若愚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欢迎添加作者微信公众号:落笔成剑(luobichj)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