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心法 中道而行》79: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夫子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在孔夫子看来,以前的历代帝王里面,唯有周文王是最没有忧患的。这一点和《易经》中的文句似乎有点矛盾,《系辞》里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文王演《周易》,当然是《易经》的作者之一,这里明明说他很忧患啊!《易经》里还说:“其出入以度,外内使之惧,又明于忧患与故。”这是说一个人出入要有分寸,从外到内都要小心谨慎,做事的时候更要有《诗经》中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之所以要这么小心,就是因为明白了《易经》,知道了人生忧患的来源。所以,作《易》之人,一定对人生忧患有入心入骨的体会。

那么,为什么这里又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其实,这个一点都不矛盾。作为君子,有其忧,也有其不忧,《易经》里说的是他忧的一面,这里说的是他不忧的一面。周文王忧的是天下,但不忧自己的家族血脉和精神传承。这也是我们这一章的主题。

“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周文王的父亲王季,儿子周武王、周公旦,有这样优秀的家族血统,有这样优秀的儿子,谁遇到都会笑得合不了口。周族的兴起,从周文王的祖先到周文王的儿孙辈,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个个都能够做到承前启后,个个都能够在富国安民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周族世代的基本国策没有变过,都是以广修仁德、拯济苍生为己任,其一代代君王在仁德上的积累非常深厚,所以《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周朝自建立以后,能够拥有八百年的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那是极其不可思议的事情。国外人做梦都想象不到,一家一姓能够坐拥天下八百年。美国从建国到现在也才两百来年的历史,别看它现在很强大,但与周朝相比,只经历了四分之一的时间,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患难。如果美国的这一套文化制度在经历了患难以后,还能够再一次强大,那就是经过了时间和历史的验证,它这一套文化制度才算是成熟的。当然,现在经过了金融危机的震荡,也算经历了一点点挫折,它能够恢复起来,看来这一套文化制度还是不错的。

大家要知道,周文王绝对是千古第一的易学大师,他对以后的事情预测得很清楚,他对历史的兴衰也看得很清楚,他对周代文化能够给以后的中华文明带来的奠基性作用,也认识得很清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确实是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应该说在历代帝王当中,他老人家是最能够心平气和、最能够心安理得的一位。那么,《易经》中那么多的忧患之辞,又是为何而发呢?那是针对天下的黎民百姓而言的。《易经》兴起的时代正好是商朝末年、周朝初年,那时候天下大乱,像文王这样的大人君子,是忧患世间众生疾苦的。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自己的生活怎么样、自己的家族会怎么样、以后又是哪家哪姓来当庄家,这些都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千古兴衰就那么回事儿。真正的君子,他是心忧天下之道,面对道之不行,面对苍生之不幸,始终都处于忧患之中。

孔子在鲁国时,有那么多学生供养,日子也过得不错。每一个学生来拜门,如果只拎两条腊肉的话,一年四季也都有吃不完的肉,日子肯定会过得很了然。但是,为什么他要周游列国呢?一度还落到如丧家之犬、如漏网之鱼这么狼狈的境地,难道真的是自讨苦吃吗?其实,孔夫子是看到道之不行,他要到天下去传道,这才会吃那么多的苦、受那么多的累。

远的且不说,就说我们书院的创始人冯学成先生,他老人家只要在成都呆着,家在成都,妻儿老小都在成都,自己年纪也大了,完全可以在天府之国安享晚年啊!可他为什么要去广州办南华书院呢?虽然现在交通很方便,但说起来,也算是背井离乡,常年不在家啊!他这么辛苦为什么?也是忧道啊!现在别看到处有人在搞国学,很热闹,但是有几个人真的把中国文化的精义吃透了?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传承中国文化的道统和法统?告诉大家,没有几个人!大多数都是趁着“国学热”想发点国学财!

现在,正是因为道之不行,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滑落到了极其危险的边缘,真正的大人君子才会满心忧患,才会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一门心思要把从前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圣贤之道传下去。

说句老实话,我主持书院这几年,在书院状况不怎么好的时候,大家学习没了劲头的时候,心里就有点急,有时候也有点灰心。但是一想到冯老师,一想到老一辈的精神,他们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够坚持过来,自己这点情绪又算什么?只要我们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我想再多的困难也能够克服。

孔夫子在这里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说周文王没有忧患,那是从家族、宗族命运的角度来说的;而《易经》中说文王的忧患,是从忧道的角度来说的,我们要看清楚这一点。

知行合一 从容中道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