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为中国人翻译了整个世界!

  

  

  闲暇时去逛书店,发现如今翻译外文书,速度真快,数量真多,品种真全啊!

  可翻一翻,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也着实令人尴尬,每念及此,倒是越来越怀念翻译前辈以及他们的译书。

  真正的翻译家往往学贯中西、才气纵横,以一种魔术般的“通感”,完成文学翻译这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他们整日与文字为伍却以此为乐,可见翻译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

  

罗念生(1904-1990)

  他搬来了一座奥林匹斯山

  1933年,29岁的罗念生登船横渡大西洋,来到希腊,进入雅典美国古典学院,成了第一位到希腊留学的中国人。

  因为一堂欧洲文学史,罗念生对古希腊的兴趣就此点燃,他尝试翻译欧里庇得斯的古希腊原文《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他的第一部古希腊戏剧译著。

  古希腊语是世界上难度仅次于印度梵文的一种语言,只能靠死记硬背,没有语法,罗念生为此默默坚持了近六十年。

  学成归国后又逢抗战,罗念生在硝烟中翻译出大批古希腊戏剧作品《希腊漫话》、《芙蓉城》、《特洛亚妇人》等。

  

  2004年,在罗念生百年诞辰纪念之际,他生前致力编纂的《古希腊汉语词典》终于面世。

  罗念生生前希望他的遗骨一部分安放于他的祖国北京,另一部分能撒在他的第二故乡――希腊的爱琴海上。

  在欧洲文化中心的发源地,这位东方学者如愿在他热爱的土地上长眠。

  

朱生豪(1912-1944)

  没留过洋,却翻译了几乎全部的莎士比亚

  朱生豪先生的情书在刚过去不久的情人节上又火了一把,这位写出“醒来觉得甚是爱你”的性情中人,在翻译上也着实依着脾气“任性”了一生。

  当他决定翻译莎士比亚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那时,中国没有中文版的莎士比亚译作,被日本人讥笑为文化落后,朱生豪怒而把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当成了一项“民族英雄的事业”。

  “很多人不相信,这部优秀的译作是一个从来没有出国过的人翻译的。”朱生豪一生,北面没有过长江,南面没有过钱塘江,手上只有两本英文词典。

  即使在战争中,译稿两度被毁,朱生豪先生凭着不倒的毅力,重头来过。

  然而,1944年12月26日,得了结核病无钱医治的朱生豪终于被疾病击倒,剩下五个半历史剧还没有译完,就撒手人寰。

  他最大的遗憾是“早知一病不起,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但是,他用他短暂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精心翻译的180万字的莎士比亚剧本,使自己的名字与莎士比亚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杨宪益(1915-2009)

戴乃迭(Gladys B.Tayler,1919-1999)

  他们翻译了整个中国

  1934年,杨宪益进入牛津大学最古老的独立学院默顿学院(Merton College),他只用了5个月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就通过牛津入学考试。

  他在牛津的师兄钱钟书认为,杨宪益是当时在牛津为数不多的十几个中国人中,“唯一还可以谈一谈的”。

  24岁时,杨宪益一口气把《离骚》按照英国18世纪的英雄双行体的格式翻译了出来。

  也是在牛津,杨宪益邂逅了未来的妻子戴乃迭。除了清新脱俗的美貌,戴乃迭也尤为热爱翻译,志同道合的夫妻俩将一辈子的时光都倾注到翻译上。

  《史记》、《鲁迅选集》、《红楼梦》······有人说他“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

  

丰子恺(1898-1975)

  人淡如菊译如歌

  1921年初春,丰子恺于前往日本学习美术,在东京的图书馆里,他第一次读到了日本文学巨著《源氏物语》。

  在翻译这本涉及三代四朝,历经70余年,出场人物多达440个的长篇小说时,丰子恺为了准确传达日本小说中和歌的意蕴,他常用中国古代诗歌的七言两句或五言四句进行翻译,将中国古典诗意融进书里。

  丰子恺于1961年开始翻译《源氏物语》,经过四年才完成,又因文革,直到八十年代才出版,一时洛阳纸贵。

  

杨季康(1911-2016)

  融汇古今 跨越东西

  20世纪40年代末期,杨绛(她的翻译作品,大多署名杨季康)的兴趣转向了翻译。

  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杨绛翻译的《1939年以来英国的散文作品》,成为杨绛最早期的翻译作品。

  

  1957年,杨绛接到翻译《唐吉诃德》任务,被告知可用任何译本,精通英语法语的她找来五种英法译本,仔细对比后,觉得译本代替不了原著。于是,近六旬的杨绛开始学习西班牙文。

  1961年才着手翻译,这是中国直接从西班牙语翻译的第一个译本,这个译本曾被邓小平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迄今印刷近100万套。

  

傅雷(1908-1966)

  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历史上受莫名其妙的指责的人不知有多少。连伽利略、服尔德、巴尔扎克辈都不免,何况区区我辈!……老话说得好,是非自有公论,日子久了自然会黑白分明。——《傅雷家书》

  作为法文翻译的巨人,傅雷一生共翻译了33部共600万字的作品,他让中国人认识了罗曼罗兰、伏尔泰、杜哈曼、梅里美。人们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在傅雷之后中国最优秀的法语翻译家之一许钧看来,“傅雷的译文不仅译出了作品的文字,还译出了作品的生命。”

  傅雷之于中国翻译史的意义,在于他将整个法文的翻译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他的翻译质与量并重,至今无人能够代替。

选自 | 季风书园

文字编辑 | 十安

—FIN—

|文化娱乐产业全媒体矩阵|

已覆盖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简书等平台

主打新媒体第一文化访谈栏目《文化咖微课堂》

推荐阅读

线上微课|大咖访谈|影视聚焦

  合作联系:文小咖

  (微信:chensi0922 邮箱:chensi@hyreading.com )

• 原创文章(投稿)

• 嘉宾推荐(微课)

• 营销合作(约稿)

• 定制需求(影视)

文艺连萌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