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魏太极殿看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中”传承

  北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王朝,也是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都城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为后代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在古都洛阳汉魏故城遗址上,考古发掘了历史上的魏晋至北魏太极殿遗址,其严谨规整的都城中轴线布局、单一宫城和正殿居中的布置、太极殿主殿和东西堂三殿并列、殿前设置三道宫门,无不体现了“居中”的文化传统和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意识。

  

  河南洛阳太极殿遗址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大一统王朝时期。但是考古发现的秦咸阳城、西汉长安城和东汉洛阳城,都城形制和宫殿格局却都是以多宫的面貌示人,与其后一个大一统的隋唐盛世王朝规整有序的都城面貌截然不同。隋唐都城的建筑布局中轴对称、单一宫城居北居中、皇城居前宫城居后、郭城内里坊市肆有序分布,都城面貌焕然一新。但这种都城形制的模本从何而来?是如何产生的?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和考古学者们关注研究的重要问题,涉及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发展演变和制度传承。

  以往由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匮乏,学者们对于单一宫城出现的时间说法不一,有北魏洛阳城出现说,东晋南朝建康城出现说等等。而史料中,曹魏明帝青龙三年“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诸殿”,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太极殿。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曹魏西晋太极殿以后,东晋南朝建康城、北魏洛阳城、东魏北齐邺南城的正殿也都称为“太极殿”,而且这些都城宫城“居中”的面貌、重要宫殿与城门的名称和相对位置等,也都多有雷同,显示了上述都城制度和建筑格局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东汉洛阳城平面复原图

  但是,由于后世文献对曹魏始建太极殿的位置解读有误,以往多数学者认为其是在东汉南宫崇德殿旧基上重建;也有学者根据史料分析崇德殿为东汉北宫正殿,认为太极殿是在曹魏南宫汉崇德殿旧基建造。曹魏太极殿究竟是在东汉南宫还是在北宫营建,涉及曹魏洛阳都城是延续东汉的多宫制、还是已经出现了单一宫城形制,这一问题以往学界存在着分歧。今汉魏洛阳城太极殿的发掘,解决了这一历史谜团。不仅在考古材料上确认了北魏太极殿是在曹魏始建的太极殿基础及格局上的恢复重建,结合史料也印证了曹魏洛阳城已是一座“建中立极”的单一宫城,由此追溯到了“居中”宫城的源头。这些充分反映了北魏王朝在前代都城基础上,对中原正统王朝都城制度的一脉相承和文化延续,是这一时期不同民族创建的诸多割据政权争相仿制中原正统王朝都城制度的典型范例。

  这种竞相以汉地中原王朝都城为模本仿制建造都城的状况,显然是与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态势有关。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使中原地区陷入频繁的战乱之中。周边各少数民族逐渐涌入,建立的各种政权割据一方,晋王室和汉地衣冠士族被迫南迁。南迁的东晋及后续宋、齐、梁、陈诸南朝政权,虽然偏居南方,但社会相对较为安定。在与北方诸割据政权的对峙中,为了标榜其为中原正朔所在,在典章制度、都城建设和宫室形制等方面,极力承袭魏晋传统,以示正统。因此,营建的建康都城完全仿制西晋洛阳都城,但由于国力所致,仿制的都城是逐渐完成。而在北方地区,由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汉地建立的各个割据政权,为了显示自己在“中土”的正统地位,所建都城和宫殿也都极力模仿汉地正统王朝都城。特别是由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在中原汉地建立的北魏政权,其对汉化的追求是显而易见的。早在其建都平城(今大同)时,就改国号 “大代”为“大魏”,迁洛之前还将正殿改建并称为太极殿,显然寓意着其是承继“大魏”国体。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在曹魏故都基础上重建都城,在都城形制、宫城和宫殿名称以及格局等方面,更是直接模仿和承袭曹魏洛阳都城。这显然是为了和继承晋室的南朝争正统、以继承“大魏”正统王朝自居的体现。这些状况,都促使在中原地区初步形成了新的“居中”单一宫城,在经过都城南迁远播到南朝各代后,又经过北朝各代在中原地区的承袭与重新营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曹魏西晋洛阳城平面复原图

  北魏在洛阳重建的都城,除了继承前朝都城的格局和宫城制度外,在都城规模和内涵上也有新的创新与发展。主要反映在宣武帝时期在大城外围新筑外郭城,使洛阳都城达到了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空前规模。除了修建三百二十多个里坊,在西、东、南郭城还分别设置大市、小市和四通市,同时在洛水南岸四通市以南还设置了四夷里与四夷馆,以安置在洛都经商的大量异域商人。在《洛阳伽蓝记》中就记载了洛阳城佛寺林立、西域及周边胡商云集、贸易繁荣的盛况,“胡商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展示了这座具有三重城圈的新型坊市制国际性商贸大都市的恢弘面貌,体现了当时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兴盛状况。

  北魏外郭城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三重城圈,更重要的是都城内涵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秦汉时期的都城主要是为皇帝和军队服务,即“筑城以卫君”,都城内主要设置皇宫、苑囿、府库、官署、军营、贵族官邸等,一般居民极少在城内,因此呈现出多宫的面貌。魏晋时期的都城,虽然仍主要是为皇家服务,但受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影响,节俭风气和薄葬制度盛行,宫殿规模和奢侈程度均大幅减小,因此产生了实用适当的“居中”单一宫城。而北魏时期的都城,随着周边诸多民族涌入中原,民族融合和东西方文化与商贸交流呈现出开放态势,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为适应这一形势,需要在都城周边的郭区安置大量居民和从事商贸活动的外来商人,外郭城和里坊制也就应运而生了。

  

  北魏洛阳城平面复原图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分别在邺城和长安建立都城,在都城面貌或宫室制度上也都不同程度地承袭北魏洛阳城。如东魏在邺都之南也创建了一座包含外郭城、大城和宫城三重城圈的新都邺南城,完全按照北魏洛阳都城的面貌和市坊格局仿制营建;西魏建立之初,国力衰弱,都城是在汉长安旧都上改造沿用,但宫城核心区也已北移,正殿也称“太极殿”。至于取代西魏的北周灭掉取代东魏的北齐以后,周宣帝也曾下令在洛阳重建洛阳宫和太极殿,规模逾于汉魏,但未及完成,被杨坚篡位建隋。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南方东晋南朝建康城和北方北魏洛阳城为代表的都城形制,都是承袭中原前朝即曹魏西晋洛阳都城“居中”的形制面貌和宫室制度;后续的东魏北齐邺南城,则直接仿制了三重城圈的北魏洛阳城;而规模空前、皇宫城和坊市规划更为规整有序的隋大兴唐长安都城,则显然是受到上述都城不断沿承和逐渐完善的创新格局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魏太极殿的开创地位和对后世都城的深远影响。其创造的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自3世纪30年代的曹魏洛阳都城开始,之后的西晋都城洛阳城、东晋和南朝都城建康城、北魏都城洛阳城、东魏和北齐都城邺南城,以至7世纪初的唐代都城长安城和10世纪中开始的北宋西京洛阳城,正殿皆称为“太极殿”,宫城均为“建中立极”的单一宫城形制。正如《初学记》记载:“历代殿名或沿或革,惟魏之太极,自晋以降,正殿皆名之。”对这一沿承关系作了具体解读和直接诠释。再之后的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虽然主殿不再称“太极殿”,但“居中”的宫城形制却一直得到了沿用和发展。

  与此同时,虽然自宋代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的正殿不再称“太极殿”,但在东亚的日本这种制度却仍在延续,无论7世纪末的藤原宫,还是8世纪以降的平城宫、难波宫、恭仁宫、长冈宫、平安宫,“大极殿”的名称一直在延续,这显然也是受到曹魏始创的太极殿影响。从上述意义来讲,曹魏时期确立的太极殿制度和“居中”宫城形制,既是中国古代“居中”文化传统的滥觞,更影响了后世中国及东亚地区上千年的宫室制度以及建筑格局,开创了中国及东亚古代都城文化面貌的一个新时代。

  ——————————————————

  本文转自2016-12-16《文汇报》。作者钱国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