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周氏皆为周敦颐后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仅有119字的小品文《爱莲说》,是周敦颐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以托物言志的独特魅力流传千古,名扬天下,为周氏族人留下一笔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

  

  近日,在大朗石厦村委会,记者与该村的周进祥、周伦旺、周红锋、周钦泽等几位凹厦周氏族人进行访谈,他们拿出一本手抄家谱《周民卿公家谱》的复印件。谱载大朗凹厦周氏先祖乃由常平桥梓迁来,现凹厦周姓人口有1700人。而大朗尚有一支周氏血脉,乃是蔡边关岭头周氏,他们由横沥新四油榨村迁来的。大朗周氏皆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周敦颐后人,因此他们秉承先祖爱莲的品性,族人更是以莲为鉴,倡导传承先祖周敦颐的正直、高洁的遗风。

  姓氏源流

  当代周姓人口已达2400多万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于姬姓。

  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400多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2%。在全国,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

  

  周氏入莞

  周氏落根常平成为一大望族

  

常平桥梓周敦颐雕塑

  如今,路过常平桥梓都可以看到,一幅巨大的汉白玉周敦颐雕塑,伫立在桥梓村的广场上,成为周氏后人共同膜拜的对象。原来,宋明理学开山鼻祖、濂溪先生周敦颐乃是常平周氏以及大朗周氏的先人,其自身高洁磊落的胸襟,也激励着一代代的后人。

  周敦颐宋熙宁元年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二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刑狱官,此是周氏入粤为官的开始,但是并没有正式迁居。宋元佑七年(1092)五月,周敦颐儿子周焘奉旨东征,经过珠江时,看见满湖莲花盛开,风景优美,便叫长子周縯,在此买地居住。

  南宋末年,为避战乱,周敦颐曾孙周直卿(天统公)携家眷从江西越梅岭,于广东南雄珠玑巷稍作停留,继续南迁,后来去到广州居住。周直卿开枝散叶,后来被奉为周氏入粤一世祖。周直卿一共生了九个儿子。后来,周直卿第九子周宣猷(歧秀公)与当时广郡郡丞冼景芝的女儿结婚。后来,冼景芝辞官归去江西吉州,周宣猷在宋绍熙年间打算去吉州省亲,而且也一并打算携同兄长一同去湖南道县。但偏偏遇到金兵南侵,兵荒马乱,道路不通,周宣猷只好被迫寄居南雄珠玑巷,一直到庆元二年才回到广州。之后,周宣猷迁到东莞大沥荔枝园,今天这里属于常平地带,周宣猷在这里开枝散叶,后来,周宣猷也被常平周姓族人奉为一世祖(歧秀公)。

  周宣猷的其中一个儿子周宋维也跟他爷爷周直卿一样生了九个儿子。因遭贼寇,九子四处奔逃,其中第四子周演溪(库公)迁至仙溪塱(屋厦),后代分出岗梓、桥梓两大房。周演溪来到此地,就在刘屋之下搭寮居住,以养鹅、鸭为生。遂以“屋下”为村名,后来觉得“屋下”不好听,改为“屋厦”。

  现屋厦已分出岗梓、桥梓、苏坑、塘角和下墟五条村,称“五周”,人口有一万多人,因此周氏也成为常平的一大望族,人称“常平周屋厦,寮步鹧鸪坑”,意思是常平周姓与寮步尹姓皆为一大望族。

  大朗石厦周氏

  石厦、常平周氏本是同源

  

  大朗石厦村一角,该村是周氏的聚居地之一

  据石厦村《周民卿公家谱》记载,大朗凹厦周氏先祖乃由常平桥梓迁来。常平周氏的六世祖周乙峰(名良,字翔文,号乙峰),他从常平迁至大朗凹厦定居,被奉为大朗凹厦始祖。周乙峰生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终于明景泰二年(1451)。周乙峰于建文元年(1399)迁居大朗凹厦,与原尚志的女儿定婚,当时他只有19岁,然后重新回到常平屋厦,一直等到24岁时才来娶原氏为妻,正式定居凹厦。

  

石厦老人讲述往事

  村中的老人说,凹厦原先有原氏居住,可能是一个大家族。但现在已没有原氏族人居住,世事沧桑,其间变化不可知道。因始祖周乙峰葬于黄江,每年清明,他们全村周氏子孙都会组织人员去黄江黄猄坑拜祭始祖。现凹厦周姓人口有1700人。

  据几位老人介绍,石厦村周姓在清朝出了一位武举人,原名周一钜,可能曾经守戍新疆哈蜜地区之故,因此后人称哈蜜祖。哈蜜祖曾经回凹厦村,在周氏祠堂曾树有举人旗杆。

  

  

  

  

  《周民卿公家谱》复印本

  《周民卿公家谱》字体工整秀丽,根据前面序言可知,抄写这本家谱的人是该村新围坊儒士周汝客,字裕昌,别字民卿。周汝客是周祯公的第三个儿子。据说,此人精通风水学问,而且擅长医术,他设帐授徒,广开文馆教化四方子弟,对周氏子孙教育做出了贡献。

  村中,还有民国建筑“隆生别墅”,是仿常平的岐秀别墅而建的,为纪念祖宗之用。村中尚有一棵600年树龄的古榕,可能是立村时所种,为大朗地区同类树最老者。

  

  

  大朗关岭头周氏

  始祖周文发定居派衍三房

  

  关岭头周氏纳耕公祠

  在大朗蔡边村关岭头,这里还居住着近千名周氏子孙,他们一同属于宋朝周敦颐后代,不过他们是周敦颐五世孙、常平周氏始祖周宣猷(歧秀公)之第四子周文公的后代。

  

大朗关岭头周灿光老人讲述村中历史故事

  据蔡边关岭头族谱记载,周文公,字从质,性格豪迈,不拘小节,对亲长孝敬,对朋友礼让,他最初迁居到横沥黄塘(今横沥新四村黄塘)。文公之子周五云然后再迁到新四油榨村。周五云之子周克用,对人和善,年少刻苦读书,好学长剑,豪迈侠骨,后来投身兵营,官至外尉一职。明朝建文年间,他从军途中,因为山中瘴气感染,在夷山去世。周克用生三子。

  周克用的次子周文发,号璞荆,他就是关岭头村周姓始祖。在从军时,他路过大朗庾巷迪康庄(今属圣堂)。族谱记载,周文发生性忠厚,品行淳良,学问和才能都非常显赫,他在大朗庾巷迪康庄这一带安置下来,然后广买良田,安居乐业。娶何氏,生三子,然后派衍了周氏三大房。据记载,周文发生于明朝永乐乙未 (十三年,1415),终于弘治乙丑(十八年,1505年),。

  因此,大朗关岭头周氏的始祖与凹厦周氏的始祖虽然是不同分支,但是他们都与常平周氏是切不断的根源联系。

  姓氏

  风俗

  周氏风俗

  凹厦周氏以前有一个风俗,就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三,这天周氏的出嫁女必定回娘家聚会探亲。娘家在这天会准备烧鹅濑粉招待女儿女婿外孙等,这天还会举行热闹的飘色游会,吸引四面八方的村民前来观看。可惜这一活动现在已经式微。

  关岭头村有一古老习俗就是结婚时,当事人会向亲友派发喜饼,特别的是,男方会派白饼,女方派红菱。另外,老人去世也会派白饼。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盘古宫庙

  在关岭头村头有一座古色古香、金碧辉煌的庙宇,这就是盘古宫庙。这座庙始建于清代,在农耕时代,是周围十乡八里的村民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每逢天旱时据说只要诚心祈祷,往往会天降甘霖,如人所愿。庙后面有一个小山,名叫鹤岭,从前树木葱郁,是本村的风水林,山坡下曾建有周氏宗祠。经常有白鹤在这里栖息。解放时大军南下,人民解放军曾在这里训练军队。

  

大朗盘古宫庙位于蔡边关岭头

  

  姓 氏 故 事

  爱莲之心世代传承

  周氏家训传诵千年

  周敦颐后人世居于此600年,一直恪守着先祖的爱莲遗训。他们重教、好义、廉洁的家风,也仿如一股“濂溪清风”。

  周敦颐

  

  中国文化史上彪炳千秋的宋代大儒,杰出哲学家,他创立的太极图说开创了宋代理学的先声,启迪了一千多年中国无数的读书人,为构建中国道德规范立下赫赫功绩。周敦颐祖上居湖南道县,他先后到江西、广东等地当官。晚年隐居庐山莲花峰下一溪边,为纪念故乡的一条河流濂溪,自称濂溪先生。他在江西星子县建濂溪书院讲学,并写出了《太极图说》《爱莲说》《养心亭说》《拙赋》等名篇。

  周敦颐立有周氏家训,共分14则,涉及孝父母、友兄弟、完国课、守国法、敬祖宗、睦宗族、和乡党、重师尊、崇勤俭、教子孙、戒争讼、戒非为、戒吸烟、戒酗酒各方各面。周氏家训,代代传承,早已内化成族人行事的自觉,形成了周氏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和睦相邻、勤俭守法、爱族爱国的传统。

  参将周礼甫曾误认祖宗

  雨露荷枫宸,早司游奕存署参戎,奉丹诏言旋,八十老翁真矍铄;

  勋名辉梓里,小住旌旄暂停棨戟,张绮筵速迓,三千族党有光荣。

  一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位须眉皆白、精神矍烁的八十岁老翁,致仕荣归,回到阔别多年的故里关岭头,与宗亲聚会,并到常平桥梓浣薇书屋小住,与浣薇书屋主人周樾垞先生相谈甚洽。在周樾垞指示拜祖礼仪后,拜谒了桥梓周氏宗祠,并请周樾垞撰写了上面一副祠联。同时尚撰有几副对联,如贴桥梓村围门联:“逢迎喜见三千客,休退惭迟八十翁。”谒祖宴客处联:“值尚父垂钓年华,愧不能杖邓禹策,踞马援鞍,效古名将,尽瘁鞠躬,史历犹存丹露笔;读韦孟退征诗句,又何妨倾北海樽,整东山屐,与诸父老,言欢握手,醉游同卧白云乡。”

  这位老翁就是大朗关岭头村的周礼甫老先生,官拜清光诸年间太湖巡抚,挂广西参将衔(清武职三品衔)。他年轻时从戎,晚年奉旨荣归家乡,至今关岭头村内尚有他回乡后兴建的故居,青砖灰瓦,古色古香。从这些对联来看,他认祖归宗殷切之心。

  据常平的本地文史专家周日昌先生说,三品武官周礼甫先生实际是误认祖宗,去常平拜祖还闹出趣闻。因为周礼甫少年时已经到外面闯荡,对自己家族历史不清楚,回到家乡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来源于何处。后来听别人说是从常平桥梓过来的,于是便有了上面所说的拜祖活动。后人修关岭头周氏族谱时才弄清楚他们的始祖是从横沥黄塘油榨村迁来的。

  

石厦周氏名人周礼甫故居

  “关岭头”亦作“昆岭头”

  曾收录于文化雅集

  周文发后人大约于明末清初迁居到大朗关岭头现址。此地两边原有山坡,两边高,中间低,形似关隘,所以名为“关岭头”,亦有称“昆岭头”。

  在《东坑历代诗文辑存》书中,发现这样一段文字:昆岭头有周子者,名映台,与余善,性不羁,喜种菊花,时在醉乡,坐卧篱下,邑诸名士乐与之游,饮酒赋诗无虚日。岁乙亥九日,余率诸子登高,因过访焉。适园菊盛放,望之芬芳满径,红白间错,黄紫斑斓,小大辉映,风露翩翻,东西篱幕,蜂蝶往还,怡神目眩,有不知其身在人间者矣!须臾设席,嘉宾林集,把酒赋诗,词歌赋律,不拘体格……余曰:“天下之物繁矣,周子何独所好在菊?……是必起渊明先生而乃足以明其志而喻其情耳。今者君子之赋咏为之,畅发其幽怀逸乐,则其喜好之情志有不能秘焉者,南周子之与诸子均为渊明先生之好友也。故乐为之引。”

  这段名为《菊花诗引》的古文,是大朗下彭坊的十九世祖彭梦龙(乾隆年间诸生)所作,大概意思是说,昆岭头(现关岭头)的周映台与作者彭梦龙是好朋友,当时周映台家中小园种有许多菊花名品。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九月初九这一天,彭梦龙与一众文友相约登高,经过周家,见满园菊花盛放,十分艳丽,于是大家一起赏菊,饮酒赋诗,后将众人所作诗集为《菊花诗集》,彭梦龙应邀写了这篇《菊花诗引》,表现了周映台的高风亮节。今天,《菊花诗集》已经无从寻迹,幸好有这篇优美的序言,记述了这次乾隆年间大朗地区的文化雅集,亦为关岭头的人文增色不少。

  

【“姓氏探秘往期回顾

(点击可看)

大朗陈氏123大朗叶氏12大朗刘氏

大朗张氏大朗梁氏大朗钟氏

大朗李氏大朗吴氏大朗邓氏

大朗彭氏大朗黄氏

大朗黎氏

  — 終 —

  图文来源:吴沃根、《大朗周刊》 叶惠涛

  编辑:虫子

  觉得好请给个zan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