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途|为什么洛阳才是真正的“中国”?

  洛阳,这里才是自古以来名副其实的“中国”。

  什么是“中国”

  “中国”这个词语,在历史上的意义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以洛阳为中心的这片土地,都会包含在“中国”或者“中原”所指的范围之内。我们现在说河南省是中原大省,所谓“中原大地”,所谓“逐鹿中原”,指的都是这片土地。以这片土地为中心,一直发展到现在的960万平方公里,这么大一片国土,都是不断发展的结果,而核心地带,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这个地区。

  天下之中

  这个地区为什么适合做首都呢?或者说,这个地方为什么就成为后世群雄逐鹿的主战场呢?那肯定是跟这个地方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有关。

  这次“从长安到长安”,我坚持一定要我亲自到我要讲的地方去实地探察,并不是说我不去看过就讲不了这个地方的故事,而是我实地到过了这里,有了亲身体验之后,有些东西就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比如今天我到了龙门石窟,这个地方就非常有特点。这里的地理形势,是两山夹一河,两座山一座是龙门山,一座是香山,中间夹的一条河,就是伊河。以洛阳为中心的这个地方,所谓河洛地区,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郡,叫做“三川郡”。所谓“三川”,就是伊、洛、河:伊是伊水,洛是洛水,河是河水。

  (龙门石窟,就是这样在河边崖壁上的石刻,马蜂窝式的密密麻麻)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来这里主要是来看他的,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雕刻的。来这里看到他就算是值回票价了!)

  伊水,就是龙门石窟这里的这条伊河,古代这个地方叫“伊阙”,就是说的伊水从两座山中间流过的这个形势,像阙门一样,地势极其险要。

  (伊阙的形势就是这样两山夹一河。图左边是香山,右边是龙门山,中间的河就是伊河)

  洛水,就是流经洛阳的洛河。中国的地名命名非常讲究,山南水北为阳,所以洛阳洛阳,就是在洛水之阳,也就是洛河以北。今天你到洛阳去就知道,洛阳老城区的确是在洛河以北的,我们住在了洛阳新城区,新城区就已经在洛河以南了。前几年有一首很流行的歌,叫做《江南Style》,这首歌唱的地方是韩国首尔的江南区,那是富人区。首尔本来叫汉城,在之前叫汉阳,汉阳汉阳,汉水之阳,这座城市的老城区在汉江的北面,所以这座城市当然叫汉阳。有钱人不想住在老城区,要开发新的地区,就到了汉江以南,就是江南区了,所以江南区就成了有钱人的聚居区。

  再说河。河在古代是专指黄河的,所以河水就是黄河。

  所以,洛阳周边的这个地区,所谓“三川”伊、洛、河流经的这个地区,有伊阙之险,周围的高山夹着这么一小块盆地,这个山川形势,不亲自到这里来,只是在书中想象、脑补,是无法切身体会的,也是无从想象的。今天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今天一早我们从洛阳新城的城区出发,拐到龙门大道上一路向南,开车走的过程中一开始看到的都是平平的地平线,突然之间,在前方出来两座山,中间又一个缺口,非常明显。等跑了半天到跟前之后,再仔细一看,山更高更大了,伊河就这么静静地流淌,水量还很丰富。想象一下,如果在古代,这个地方一定是一个非常险要、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

  (换一个角度看卢舍那大佛)

  有关于这个地方,有一段话,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记载。战国刚刚开始的时候,魏国是个超级大国。这个地方要提醒大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在战国时代、当时的情境下,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我们现在知道最终的结果,仿佛从春秋战国一开始,就注定了秦国会最后胜出。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战国开始的时候,魏国是超级大国,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之内,魏国都是天下无敌。那时候秦国还躲在关中盆地里,这么长时间连函谷关都出不来。名将吴起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跟着魏武侯顺着黄河漂流,魏武侯就说这山川何其险要,是魏国之宝啊!结果吴起说:在德不在险。然后他举了古代三苗氏、夏桀、殷纣的故事,这几位古代著名的暴君都有险固的地理形势,但是不修仁德,所以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原文是这样的:

  吴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这段话中提到了夏桀,说他待的地方“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这里面提到的“伊阙”,就是龙门这个地方,他居住的这个区域,其实就是河洛这个地方,就是中原腹地。

  吴起的观点是山河再险,不如修德。但其实这个吴起实在是矫情了。如果整体上看看吴起的生平,就知道这个人打仗的确很厉害,但是人品确实不怎么样。所以这段话从他的嘴里说出来,总觉得有些别扭,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

  可能历史只是记下了只言片语,从这些碎片中拼凑出的吴起的形象,也许是我们误会了他。但是从他的话中,也可以看出来洛阳这个地方的山川地形,南面的这个“伊阙”就像一道大门一样,在南面形成一道门户,拱卫着这片中原的山中小盆地。

  洛阳这个地方,在无论在古代的中国,还是现在的中国,都位于所谓的“天下之中”。从这里往西走,就是关中地区。周朝就兴起于西方的关中地区,之后发兵向东,灭掉了商朝。商朝那时的都城,就在前面讲过的安阳附近。周朝的基地太偏西了,怎么能有效控制中原地区,保证商朝势力不会死灰复燃呢?所以周人班师的时候,周武王就在河洛盆地建立了成周城,大概就是现在汉魏洛阳故城那个地方。昨天我去了白马寺,在现在洛阳城东的郊区,那个地方附近就是汉魏洛阳城的故址。白马寺大概就在汉魏洛阳城的西北角,而汉魏故城正是在当年周武王和周公建设的那个成周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汉魏故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金庸小说《鹿鼎记》,里面有一条线索,就是韦小宝搞到了八旗旗主手里人手一本的一部佛经,叫做《四十二章经》,这部经书里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清朝老祖宗的宝藏。宝藏就藏在鹿鼎山,后来就被这位“不及格大学士”、“一等鹿鼎公”去摘了桃子。这部《四十二章经》就是传入中国的第一部佛经,就是在白马寺里翻译出来的。

  (久负盛名的寺院,山门好小)

  按照书里的记载,当年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神人,晚上放光,第二天上朝问大臣这是怎么回事,就有大臣说,西方有神人,叫做佛陀,如何如何厉害,皇帝就说那就请几个外来的和尚吧(当然,和尚是后来才有的说法),于是就派人去西域,请来了天竺、西域的沙弥,用白马驼着经书到了洛阳。这算是中国人第一次去西天取经吧,跟后来唐朝玄奘法师偷渡出境不同,这次是官方派遣的。经取来之后,就把他们安置在了洛阳城(东汉时叫雒阳)西北角的白马寺。“寺”本来是政府机构的名称,比如“鸿胪寺”,这是负责外交事务的政府机构,西域僧人的事情算是外交事件,自然也由鸿胪寺负责,安置他们的地方就也叫“寺”了。结果后来,政府机构用“寺”这个字的反而不常见,这个字渐渐成了宗教场所的专称。而整个这个过程的开始,就是洛阳白马寺。

  (某人指着牌匾问:这个“范师姐”是什么地方啊?……不说了,我肚子疼了!)

  我讲这么多,就是想说明,白马寺其实就是在洛阳城郊的,当时离洛阳很近,那时的洛阳城,指的就是这座汉魏故城。汉魏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建都呢?就是选择这个地区“天下之中”的位置。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中原、中国,从周武王建成周城就坐实了它的重要地位。周朝的大本营、主场在西方,但是让天下的那么多诸侯国都往西方、进关中去进贡、朝贺,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成周、还有后来的宗周城,就是周公又扩建了的东都洛邑,位置就是天下之中,所谓“四方入贡,道里均”四面八方的诸侯到这里的距离都差不多。所以西周时的首都就有两个,一个在西安附近,叫做“镐京”,另外一个就是东都洛邑了。后来东周的时候,正式定都在东都洛邑。当时这附近有两座城,一座周王城,一座成周城,后者后来发展成了汉魏洛阳城,东汉就在这里定都,后来曹魏和西晋都是在这里建都。“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匈奴人攻破洛阳城,指的就是这座城。十六国时期,洛阳城屡遭破坏,但是这座城还在,一直到后来北魏统一了北中国,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从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迁到了这座洛阳城。

  (白马寺外的每一根柱子上,都有一首偈子)

  (似乎连寺庙里的猫猫都带着一股禅意)

  北魏的统治者非常信佛。整个南北朝时期,佛教都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外来文化。北魏的统治者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他们居住的都城附近,王公贵族会开凿石窟,供奉佛祖,为自己的家人祈福。在平城的时候,他们就在都城附近开凿石窟,这就是现在大同的云冈石窟。迁都洛阳之后,他们把这个习惯也带到了洛阳。于是他们就要在洛阳附近选址,选来选去,就发现龙门山这里不错,于是就开始在这儿开凿石窟。

  (还是卢舍那大佛。是不是宝相庄严?)

  这座汉魏故城遗址用到了北魏灭亡的时候。北魏是被两大权臣分裂成西魏和东魏:一边是汉化的胡人宇文家,一边是胡化的汉人高家。西魏和东魏又分别变成了北周和北齐。东魏和北齐本来是占据了北魏原来的首都洛阳城,但是北魏被一分为二,那么洛阳这地方离宇文家的大本营关中地区有些近,于是就迁到了之前说过的邺城,这就是北齐的邺都。从前的洛阳城就在那之后被毁掉了。

  (龙门全景)

  隋唐古都

  但是这个区域依然很重要,所以后来,在隋朝重新统一全国的时候,虽然已经定都在长安(那时叫大兴城),但为了便于掌控中原,就重新营造了东都洛阳。

  (复建的明堂和天堂)

  隋朝真的是一个大手笔的王朝,干了很多非常大的事情,比如开凿大运河,比如营造东都、江都。隋炀帝其实跟秦始皇非常像,同样的好大喜功、不恤民力。他要营建东都洛阳,并没有在原来的汉魏故城基础上修建,而是原来那座城不要了,选择在汉魏故城的东边,离从前周朝的王城不远的地方,重新建了一座洛阳城。这座洛阳城的正门,也就是皇城的南门一直往南走,正对着的就是这个两山夹一河的伊阙。因为东都也是皇都,皇帝是真龙天子,所以这个像大门一样的伊阙,就被称为“龙门”。那自然在这龙门山上雕凿的石窟,就被称为“龙门石窟”。伊河两岸龙门山、香山上,不止有佛造像,香山上还有著名的香山寺。这里是大诗人白居易曾经捐资修建的寺院,他本人也终老于此,就埋骨在香山寺旁的白居易墓园。

  (白居易墓。他晚年隐居香山,葬在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东都洛阳城是隋炀帝命将作大匠宇文恺设计修建的,同时他还在做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开凿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向南可以一路到杭州,江南的贡赋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师;向北可以一路到涿郡,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附近,后来北征高句丽,就是要靠这条大运河。可见隋炀帝挖这条大运河,并不是为了一路游山玩水,主要还是为了国家统治的需求。因为经过五胡十六国、北朝这几百年的战乱,北方早已经残破不堪,经济重心早已南移,南方的粮食如何运到北方来,这是一大难题。在古代,唯一能够利用到规模效应、边际成本递减的运输方式,就是水运,更确切地说,是漕运,所以大运河的贯通,对帝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非常有好处。但是虽然便利了漕运,终究因为役使民力太过,搞得民怨沸腾。南方的粮食运到洛阳,在洛阳附近建立了许多官方粮仓,后来翟让、李密的瓦岗军,就是在东都附近占领了这些粮仓,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才能迅速获得老百姓支持的。直到唐朝的时候,很多皇帝,包括唐太宗、唐高宗,都要经常到洛阳来“就食”,武则天甚至直接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改名为“神都”。

  我在洛阳也去了“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说实话,如果想看真东西,那也就不用进去了,在外面看看明堂和天堂就好。这两座建筑都是复建的,挺好,挺壮观,但都是假的。明堂里面有武则天时代修建的明堂的“基础”遗址,可以稍稍感受一下这座建筑的辉煌与壮丽。根据史料复原的明堂,非常非常的漂亮,它就在隋唐洛阳城的中心,一座明堂,旁边一座高高的“天堂”。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面表现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现在你如果近距离去看现在复原的明堂和天堂,八角形的明堂趴在地上,还挺漂亮,仔细一看,铝合金的!天堂,钢筋水泥的!天堂里现在基本上就是一个佛教艺术品商店,而明堂一进去之后那种金碧辉煌的宝座,总显得有种土豪的廉价感。反而是明堂宝座下面一层的展览、展示空间,比较有特色,围绕着明堂柱础遗址,一圈都是利用现代化手段的展览展示空间,有些演示相当有特色,值得一看。

  (明堂里的宝座。这回知道什么叫金碧辉煌了吧!)

  都说唐朝的首都是长安,其实唐朝是两京制,长安和洛阳都是首都。为什么唐朝皇帝老去洛阳办公?就是因为洛阳是运河网络的中心,那里有粮食。长安到洛阳,这一路有几百上千里,如今在连霍高速上开车一路狂奔过去,也要好几个小时,那么如果在古代,这一路过去,而且都是山路,怎么也要成旬成月地走。那要是再运上粮食呢?所以,与其把粮食运到长安,不如皇帝亲自到洛阳来解决吃饭问题。所以,隋唐那么壮丽的洛阳城,就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

  (夜色中的明堂和天堂)

  即使到了唐朝灭亡之后,五代梁唐晋汉周,虽然多数定都在汴京,但是洛阳一直都是陪读,甚至后唐还以洛阳为正式的都城。到了宋朝,这里仍然是四京之一,称为西京河南府。本来宋太祖赵匡胤是想把都城最终定在洛阳的,而且已经为此做了很多的准备,但是他死得早,后来也没有人再提这件事了。中国的传统定都之地,就是长安和洛阳,但是从五代、宋朝开始,长安和洛阳残破,周边的经济基础也已经无法支撑,重要性降低,都是迁不回去了。但是英明的皇帝都还有这个心,宋太祖念着要把都城迁到洛阳,包括后世的朱元璋,本来也想着要把首都迁到长安去的,都派太子去考察过,但是各种条件并不成熟,太子还早早死掉了,所以最终没有实现。主要还是因为洛阳这个地方已经残破不堪,从前隋唐那么壮阔的洛阳城,都已经废弃了。洛阳城在五代、北宋年间,都还是很繁华的一座都市,有陪都的名义,虽然不是真正的首都,但仍有首都的规模。但是在北宋灭亡的时候,宋金反复争夺洛阳城,洛阳城终于彻底毁于战火。

  金朝后来又重建了洛阳城,在蒙古大军的压迫之下,仍然不失为一座重镇,但是重建的城市规模远远不如隋唐时代的规模,只占了东北角上一小点儿的区域,慢慢演变成了现在洛阳的老城。说起来让人唏嘘不已。

  历史的余音

  再之后的洛阳城,仍然是区域中心城市。但虽然也当过几次省会,终究也不复往日的重要与繁华。所谓“中国”到底在什么地方?就是洛阳、郑州、开封这一线的核心区域。现在河南省的省会是郑州,资源自然就往那里汇聚,洛阳就变成了这么一个普通的城市。

  沧海桑田,历史就是这样前进。如果想要寻访中国的建都文化,洛阳绝对值得一游。这是中国人历来非常传统的一个建都地点,她的故事非常多,也非常有意思,值得我们一遍遍挖掘。

  (美食镇楼!我们人少,就点了没几道菜啊!)

  ——————————————

  (本文系本人的音频自媒体节目“岩讲录”的子栏目“岩途”的特别节目“从长安到长安”的文字版,收听语音版可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轩辕十四工作室”(StudioRegulus),或在各大音频平台搜索“岩讲录”。)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