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外国人称为“鬼子”,并非鸦片战争以后才有!

  “鬼子”一词,所有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很多人也都用过,主要用来指代与我们一水之隔的东邻。在多数人印象里,“鬼子”就是用来指代外国侵略者的,包括《辞源》和《古今汉语词典》里,都解释为:“在帝国主义侵华时期,对外国人的一种蔑称”,或者:“骂人的话。今常用为对侵略我国的外国人的蔑称”。其实,这种解释十分模糊,并不准确。

  “鬼子”一词,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方正》中,本义的确是骂人的话,即“鬼之子孙”,不是人。那么,这个词,在什么时候被用来指向外国人呢?

  答案是:清朝初年。陈康祺在《燕下乡脞录》中就记载说:“以西人初入中国,人皆呼为鬼子也。”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则称:“洋器专售外洋者,商多粤东人,贩去与洋鬼子载市。”有人说,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外国人非我族类,与中国人外貌相差太大,蓝眼睛、卷头发、鼻梁高、皮肤白,看着不像人。其实,这只是表象,因为外国人很早就到中国来了,却从未见史书里有这样的记载。

  究其根本,乃是以“天朝”自居的清朝人,闭关锁国产生自大心理并膨胀到极致的表现,即使是林则徐也不例外。1939年,他到澳门考察,后来写成日记,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惜夷服太觉不类:其男浑身包裹紧密,短褐长腿,如演剧扮作狐、兔等兽之形。其帽圆而长,颇似皂役……其发多卷,又剪去长者,仅留数寸。须本多髯,乃或薙其半,而留一道卷毛,骤见能令人骇,粤人呼为鬼子,良非丑诋。更有一种鬼奴,谓之黑鬼,乃谟鲁国人,皆供夷人使用者,其黑有过于漆,天生使然也。”

  将西方人称为“鬼子”,将黑人称为“黑鬼”、“黑奴”,仍然充满了“华夷之辨”下的种族歧视。后来,林则徐的认识才慢慢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期间,民间爆发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当时,几千乡民围困英军据点四方炮台,高喊“杀番鬼”。此后,“鬼子”一词逐渐开始流行起来。比如,刘鹗在《老残游记》里记载:“他用的是外国向盘,一定是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洪琛则在《赵阎王》中说:“那鬼子尽教着村里人吃洋教,说鬼子话,拜洋菩萨。”这里的“鬼子”,指的是外国传教士。

  注意:近代以后的“鬼子”一词,不仅包含蔑视,更饱含愤怒!

  实际上,这种纠结于文字上的“意淫”,像“夷”、“鬼子”之类,毫无意义,踏踏实实提高自身实力才是根本。太平天国的洪仁玕就曾明确指出:“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时至今日,这段话读起来仍然振聋发聩!与君共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