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10件绝世珍宝, 传国玉玺上榜

  一、大禹九鼎

  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 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 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尽管王朝在不断更迭,九鼎却始终从一个国王的手上, 传到下一个国王的手上。没有九鼎,就不能算是个真正的国王,九鼎是王权至高 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 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 ,在周赧王死后,秦国取九鼎入秦,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 今江苏的泗水中,其余八鼎搜刮到秦宫殿中,秦亡后便不知所终。

  二、《连山易》和《归藏易》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传说 中由上古时期的伏羲所创。主要由《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构成,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经。

  周易中的“八卦”由周文王演绎为八八六十四卦,并由孔子补写了“十翼”,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但是周文王不可能根据伏羲的一张八卦图就能演绎出那么详尽而具体的卦辞、爻辞,并能无中生有地把阴阳不同的三爻相叠加而形成六个爻位的卦象,使得伏羲的学说一下子就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

  在周朝《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个易由卜官掌控,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进行预测。《周易》包蕴的基本哲学思想。这种“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思想,实来自于我国远古哲人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所作的巨大概括。在古代先哲眼中,万事万物皆可一分为二,都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极端力量,对中国的古代思想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连山易和归藏易,两千年来历代典籍鲜有记载,学术界无不认为其已失传,几成定论。此二易也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

  三、《黄帝外经》

  对医学有所认识的朋友都知道,《黄帝内经》可谓是中医学的鼻祖之作,它是古 人在总结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结合人体的身体机能变化孕育而生的著作,讲究人 身体的的运行规律和相生相克的关系,是黄老学说的典型代表,也是医学和哲学 的结合体,后来的中医学无不建立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十八卷的《黄帝内经》 ,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

  现在所传的《黄帝外经》原称《外经微言》,为明陈士铎所传,所述内容带有浓 重的道家思想,理论阐述恪守后世的阴阳五行概念,是在一个相当成熟的思想体 系下对某些问题进行格式化阐述的著作。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歧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音 夫)。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 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 肤,解剖肌肉,结扎筋脉,除去病根。经过这番手术以后,病人的精神和形体很 快就能恢复正常。所以,那时人们称赞俞跗的医术是“出丧的灵车能返回,要埋 的死人能复活。”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 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 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全家遭到 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这也许是《黄帝外经 》失传,至今没有找到的原因吧。

  后来的几千年的中医历史中,更多的是在找到病因调理身体的方式,而在外科方 面的发展就很慢,这可能和《黄帝外经》的失传有很大的关系吧,到了东汉华佗 外科方面很厉害,不过最后其学说也失传了。

  四、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应该是古代的宝物中最珍贵的了,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 得和氏璧。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命李斯鸟篆书(越国一种文字),仿成龙、 鸟、鱼、蛇形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咸阳玉工王孙寿将蓝田玉精研 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 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 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后来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一直都是皇帝的 办公印章,是古代中国最高权利的象征,最后在北宋靖康之耻后金兵破汴梁宋钦 宗和宋微宗被俘虏,传国玉玺从此就消失在了历史上。虽然在元明清几朝都有过 传国玉玺重新现世的记录,不过其真假有待考证,有资料记载忽必烈死后传国玉 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 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而传国玉玺很可能因此遭到 不测。

  五、秦始皇十二金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兵所铸成之十二个大铜人像。据传是秦始皇用来防止金属流通,收集天下金属所铸,也有传说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铸。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在秦都咸阳,秦王宫阿房殿前, 屹立着12个铜器铸造的大铜人,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他们身着外族服装,每个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难运输,而且他们浑身雕有精细的花纹,且个个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所罕见。在这方面,有很多历史书籍记载。

  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是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难道如此巨大的铜人会不翼而飞?关于金人的下落问题存在着三种猜测:有人认为,当初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金人也一起烧毁了。还有一些历史学者指出,这12个金人是毁在董卓的手上。东汉末年,董卓率军攻入长安,将其中的10个金人销毁,并铸成铜钱,而剩下的两个被他下令迁到长安城清门里。到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到洛阳。当成千上百的工匠们运到霸城时,由于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巨大的工程,于是就停止了搬运。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虎又把这两个金人运到了邺城。后来前秦的苻坚统一北方,他又把这两个金人从邺城运回长安销毁。至那时,存在于世间约600年的12个金人全部被销毁了。也有说法认为这些金人被当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在秦始皇的墓中,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六、华佗《青囊经》

  《青囊经》是华佗所著,说这不著作下落不明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被烧毁,而遗留下来的是华佗的弟子们所传承下来的一部分,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 “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位发明 麻醉剂“麻沸散”及发明用针灸医病的先驱者、创始人。“麻沸散”为外科医学 的开拓和发展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他的发明比美国的牙科医生摩尔顿( 1846年 )发明乙醚麻醉获得成功要早1600多年,华佗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他得以集 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 ”,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 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

  东汉末年,曹操得了头风病沉重,让华佗为他专门治疗,华佗说:“这病在短期 之内很难治好,即便是长期治疗也只能延长寿命,华佗因离家太久想回去,便大 黄说妻子病重要回家一趟,由于华佗厌恶为人役使以求食,曹操三番五次写信让 华佗回来给自己治病,华佗迟迟不肯上路,曹操便派人亲自请他发现他撒谎,便 把他押解到许昌,在狱中被拷打致死。华佗在临死前将自己的著作《青囊经》医 书给了狱史,希望用自己的医术可以救更多的人,狱吏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只好亲自将其烧毁。从《黄帝外经》到《青囊经》的失传,是中国中医学在外科方面的巨大损失。

  七、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 贴》,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 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 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诗集《兰亭集》 ,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 《兰亭集序》。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这幅作品,据 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 之作。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王羲之对此十分珍惜,作 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 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 从此下落不明。

  不过有关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的传闻并未结束,唐末五代时,军阀温韬在陕 西关中一带任节度使的七年时间里,将其境内的唐帝陵墓悉发掘之取其宝藏,据 说那些陪葬的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都在,《兰亭序》应该是被盗掘出来 后再遗失的,也有人认为《兰亭序》在随唐太宗下葬时被掉包,真迹仍然存留人 间。关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存世的传闻很多,不过始终没能改变它下落不 明的事实。

  八、《永乐大典》正本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 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 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 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 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 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 大的百科全书”。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 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 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 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 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嘉靖三 十六年(1557年)四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收藏在南京文渊阁 的《永乐大典》正本差点毁于大火。有人认为大典正本毁于战乱或火灾,早已荡 然无存。怎有人却认定大典应该是被殉葬了,还有重现于世的希望,要不然怎么 会突然间杳无音讯的呢?以历史记载详实而著称的中国,实在匪夷所思!正本究 竟遭受了何等命运?如何亡佚的?至今还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九、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 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到 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 博物馆;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 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 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7个回归中国,还有龙首目 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十、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929年冬天,考古学家开始在周口店挖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的 猿人头盖骨,定名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头盖骨,后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 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属旧石器时代。1941年,北京人 头盖骨被移交给即将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5日,该部 队所乘火车驶往秦皇岛,但由于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军队俘虏了北京、天 津等处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2012年3月,“北京人头盖骨遗 失之谜”出现新线索,可能埋在秦皇岛地下。

  了解更多历史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风云故事”(ylkxgx)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