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唐功臣,但为什么到死都是个“糊涂鬼”?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今太原)正式起兵,中国历史上恢弘的盛世——大唐从此发源。“晋阳起兵”的核心策划成员为: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裴寂、刘文静。但没想到后来这四个人中却出了一个冤死的“糊涂鬼”。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大唐。李世民被任命为尚书令,封为秦王。裴寂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刘文静担任门下纳言(侍中)。此时的裴寂和刘文静同为大唐宰相,地位和影响基本相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的地位和影响开始出现变化。

  裴寂与刘文静虽然都是“晋阳起兵”的核心功臣,但裴寂为人圆滑会来事,与李渊又是从青少年时就认识的朋友。李渊明显更宠信裴寂,甚至有时让裴寂坐在御座上跟自己一起接受百官的朝拜。因此裴寂的地位和影响很快就“冠绝群臣”。

  而刘文静性格张扬不讨人喜,与李渊的关系也不是多深,后来就被李渊派到李世民的军中效力。虽然刘文静还保留宰相的身份,但在实际上已经被排挤出了大唐的核心决策圈。因此刘文静与裴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和裴寂的矛盾与对李渊的不满也是日趋严重。

  刘文静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在家中与弟弟喝酒大醉后,边拔刀击柱边扬言要杀了裴寂,结果这些话被刘文静的小妾当做谋反的证据(谋杀宰相)上告朝廷。而唐高祖最后则以“谋反罪”杀掉刘文静并抄没其家,这就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冤案——“刘文静案”。

  据史书记载,死前的刘文静道:“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但如果这句话真的是刘文静所说,那证明他到死都是一个“糊涂鬼”!武德二年(619年)的时候,天下还处在群雄割据之中,唐朝只是众多割据势力中的一个。既然“飞鸟未尽、狡兔未死”,李渊又怎么可能“藏弓烹狗”呢?

  武德二年的天下形势图

  那么刘文静到底是因为什么被杀的呢?

  早在晋阳起兵之前,刘文静就与李世民交往颇深,晋阳起兵的四个核心成员其实可以分为两派(李渊裴寂派和李世民刘文静派)。不过当时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一体,这两派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

  唐太宗

  但随着大唐的建立,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简单的父子关系开始转变为复杂的父子君臣关系。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以李渊、裴寂为代表的皇权文官集团和以李世民、刘文静为代表的武将功臣集团,裴寂与刘文静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两大集团冲突的反映。

  在审理“刘文静案”的过程中,刘文静曾明确表示:自己确实说过要杀裴寂的话,但这是李渊赏罚不明、慢待功臣造成的,并非自己要谋反。刘文静的这几乎是摆明了指责李渊的态度,对李渊的皇权无疑是重大挑衅。

  李渊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刘文静案发后,李世民公开宣称功劳卓著的刘文静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罪不当死,还跑到李渊的面前哭着为刘文静求情。李世民的表现无疑会让李渊认为整个武将功臣集团都在藐视皇权,必须要加以打击。

  因此刘文静的被杀实际上就是李渊的一次“杀鸡(刘文静)给猴(李世民)看”。“刘文静案”也标志着大唐初年的朝廷中央出现了严重的分裂,这种分裂最终演变为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