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 | 鸦片战争新思考

  鸦片战争新思考

  鸦片战争对于中国历史来讲,无疑是最重要的一课,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进入了悲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以往的历史书里,只要提起鸦片战争无不充满了屈辱和仇恨,无不痛斥英国侵略者的残忍罪行,正是这场非正义的战争把善良的中国人民推向水深火热之中,正是那些卖国贼将中国的主权拱手让人,让民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在中国人心里,公元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民族的屈辱,是永远挥之不去的心灵的创伤。虽然170年过去了,时光流逝,世事嬗变,很多事情事件都需要用眼花缭乱来形容了,很多曾经铁定的历史事件也被人们重新认识了,但是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在媒体上,鸦片战争始终是英国人彻头彻尾的侵略,说它是一个国耻日,可能很少有同胞以为不妥。

  对于鸦片战争,我们一般所了解的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大致包括禁烟运动、 琦善等的卖国活动、关天培等的以身殉国、三元里抗英运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标题。在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马谧挺的《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瞿巍的《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三本书中对鸦片战争做了新的诠释,超脱了对侵略的仇恨与痛斥,视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在于用火与剑的形式,诠释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此处重点谈谈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中对鸦片战争新诠释带来的对鸦片战争的新思考。

  

  读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我们会发现历史并非完全像教材书上讲的那样,很多我们原以为的历史都仅仅是历史的其中一面,正如我们从历史教科书上所认识的那样,鸦片战争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战争,它是一部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血泪史,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认为是西方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把我们的国门给打开了,相反,他们的坚船利炮让我们的名族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大大的刺激了我们开启近代化进程的那扇门。

  历史学家生来俱有无可派遣的民族情绪,但这不应当演化为历史研究中对本民族的袒护,而我们的教材及相关的很多书籍却将强烈的民族情绪演化为了对本民族的袒护,茅海建却本着客观不同的观念,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在对清王朝的批判上无论是妥协的主张还是抵抗的主张都是不留情面的客观评价。因为在他看来,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覆辙的坚实保障。所以茅海建先生在书中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将一百多年前那场中国近代开端的战争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书中不单单是在讲故事般地告诉人们鸦片战争中发生了什么,而是系统地从清朝的军事力量,到琦善、林则徐、杨芳、奕山等官员将领,再到签订的各个条约,全面地分析鸦片战争,让我们不仅仅是看到鸦片战争的冰山一角。从为琦善卖国贼的平反到打破林则徐神话,从介绍清朝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到介绍英国的当时的船坚炮利,从战争的起始到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我们看到腐朽制度的沦陷是天朝崩溃的根本所在而不是所谓的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导火索,琦善等“卖国贼”的屈服妥协,未曾任用林则徐等“民族英雄”。但当时的统治阶级却完全没有觉醒,依旧沉沦于“天朝”的美梦,朝臣们关注自身利益,本该为中国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延续着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如此社会大背景下,即使中国拥有再多的不世之才,最终结局也早已注定。

  

  历史很复杂,有时候,也很无奈。历史总是在不断地刻画着英雄与汉奸,忠臣与败类,每当盖棺定论之时总也会留下一连串疑问。林则徐到底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还是一个鲁莽、轻率、自大自傲和对外世界一无所知的人?琦善到底是一个卖国贼,还是一个挽救民族危亡的功臣?道光帝启用刚正不阿的林则徐去禁烟,所以他成了民族英雄;启用昏庸无能的琦善去和谈,所以他是卖国贼,但如果反过来,历史又将如何书写呢?善恶忠奸又该如何划分?处在忧患当中的琦善,签订不平等条约,仅仅是因为他意志不坚定,难道他天生就喜欢卖国吗?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林则徐在当时甚至是现在人们的心中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人物,被描述成了神话。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对敌情进行了相应的判断,却错误的估计了当时情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可他的部署却是几近于“书生议兵”式的想法,根本无法抵御船坚炮利的英军的进攻。可是出于历史的巧合,英军并未直接对广东发动进攻,而只是封锁了广东沿海,但这绝不是因为英军惧怕林则徐的武备。可是这却给后人造成了假象,使当时的人也认为只要采取林则徐的策略则必胜无疑,传统的“天朝”观念遮挡了他们的视野,近代国际知识的缺乏又使之看不见认不清真正的民族利益所在。正是出于这样的误会或者说巧合,林则徐不可战胜的神话占据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并流传至今。同样的误会发生在琦善身上。后世对琦善的评价多称其为“卖国贼”,可是茅海建先生通过一系列的证据证明了琦善根本没有卖国的动机,扣在他头上卖国的罪名也无法成立。之所以分析出这样的结果,乃是出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意识形态,以及中英两国实力的对照和两国的各自不同的心态。琦善之所以被称为卖国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跟英方的交往中,以主张“抚”为主,而这与当时主“剿”的主流观念格格不入。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也不可一厢情愿的认为谁怎么样。

  

  《天朝的崩溃》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证明当时的清军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谁都知道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拥有军事高科技的英国侵略者,从一开始就占有压倒优势,即使中国拥有一位不世之才,也无法用手中的长矛去打败英军的军舰。当炮弹呼啸而过的时候,当百姓生灵涂炭的时候,当忧国忧民的忠臣义士们搓腕嗟叹的时候,谁才能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去中止这场惨绝人寰的绝杀,去筹思复兴的大计。鸦片战争当中所有的大臣都在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带兵征战的将军,尚且不能赶走侵略者,又怎能指望和谈的使者们,去挽回国家的尊严。那些忍辱负重的使者们,用自己一世清名换回一纸屈辱的和平条约,他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战争失败存在必然,而不是归咎于当时主抚、主战核心人物。

  其实从我们现在人的角度再去审视一下当时的情景,也会觉得清政府的某些做法是出人意料的,英国人找上门来做生意,不仅不欢迎还拒绝,就比如现在有人来投资,不欢迎还要封锁自己,会不会笑掉大牙呢。所以,公正的来说,当时英方和中国签订的条约中的某些规定,我认为是平等的,而且正是这些规定,才使中国逐步走入近代化,并且逐步与国际接轨,如果没有英方的侵入,和这些规定,清政府要通过自身改革,并与国际接轨,可能性几乎为零。我觉得,中国在某些方面来说,缺乏自身反省的一些理念,我们不喜欢从正面去寻找自身的错误,却总想从外界环境寻找能够安慰自己的理由。

  

  我们对鸦片战争充满了仇恨,痛斥英国侵略者的残忍罪行,视林则徐虎门销烟为战争的导火索,那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吗?没有鸦片,还会有战争吗?没有“鸦片”战争也可能有“茶叶”战争或“棉织品”战争,瞿巍在《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一书中就称鸦片战争为“茶叶”或“棉花战争”,可见,瞿巍认为即便没有鸦片这场战争同样会以其他形式爆发,因为战争的根本原因源于落后的社会制度。对这场战争给我们的意义不在于民族情感的激愤,它使得人们容易冲动,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它会让国人失去基本的理智。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确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的民族往往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历史学本当提供这种力量。历史永远没那么简单,对一个民族来说,如果将历史的优秀描述成神话,把错误粉饰得壮烈,那么这样,将会使历史成为一个民族前进的绊脚石,一个民族想要获得不断前行进步的力量与动力,必须正视历史,尽管这段历史可能无比的沉重,对这场失败的战争我们要做的是去找到差距,去正视差距,用一股坚忍的毅力去规划民族的未来,而不是爆发泛滥的民族情感。

  人民只有看清楚了过去才能清晰地预见未来,我们再看看差不多时期遭受与我国差不多命运的另一个国家——日本。鸦片战争后不久,日本同样遭到了美国的侵略,同样跟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同样的国情同样的遭遇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回应,为何日本能在短时间内接受现实,并且利用西方涌进其国内的先进思想与先进科技改造自己,使得日本从落后的德川幕府时代进入了举世闻名的明治维新时代,最后到达了可以参与直至主导侵华战争的列强水平。其中原委,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或许我可以尝试说服自己,是因为日本没有悠久的历史文明,缺少长时间的历史积淀,没有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体系,使得日本更好的率先的做出亚洲国家由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制度向君主立宪制的转变,达到了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转变。或许这的确是原因之一,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正视这段历史,用辩证的眼光去接受历史,以史为鉴,做出当代社会应有的改变,更好更快的实现国家的繁荣壮大。日本曾经带给中国无尽的耻辱与伤害,强烈的民族情感让国人对日本充满民族仇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或者说向日本学习;另一方面,日本参拜靖国神社肆意篡改历史、不承认历史是遭全世界人民唾弃的。

  

  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鸦片战争,那就没有洋务运动,没有百日维新,不会走向共和,没那么早开启近代化之门。鸦片战争恰恰是一次历史的起点,它带给中国人的从另一层面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不仅仅是一场受侵略的灾难。战败了,中国才看到自己的缺陷,战败了,中国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战败了,中国才从天朝迷梦中苏醒,没有这场失败的战争,所有人还会沉浸在天朝的臆想中无法自拔,只有战败了才会想方设法去重新开始,踏上革命与创新之路。这场战争带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屈辱,也是一个划时代的革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带来了两千多年辉煌的封建历史,那从鸦片战争开始,近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注定会给中华民族带来又一次的思想腾飞创下下一个辉煌。

  为什么我们学史,为什么历史如此重要,因为其基本的价值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让后人“以史为鉴”正确面对错误,鸦片战争我们遭受残酷侵略,我们失败了,但我们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失败使中国沉思,一个沉思的民族往往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鸦片战争的沉痛打击让中国沉思,从头开始寻找民族的复兴之路,去找到差距,去正视差距,用一股坚忍的毅力去规划民族的未来。

  阅读书目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马谧挺,《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

  瞿巍,《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编辑:钟平灵

  责任编辑:程程程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