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为什么只用十八年,却从办事员变成大宰相

  早几天,我们聊了明末四大案中的第一个答案——空印案,今天我们再聊聊第二个大案——胡维庸案。聊这个大案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份档案: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

  龙凤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朱元璋于和州,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

  吴元年(1367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

  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图为胡惟庸的剧照)

  从这份档案中可以看出,胡惟庸是从1355年才投入朱元璋军中的,时间不算太早,刚开始也只是元帅府中的一名办事员,起点不算高。可是,此人仅仅用了短短十八年时候,就被拜为宰相,成为百官之首,令人佩服。那么为什么短短十八年,胡惟庸就能爬上枝头变凤凰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有才干,善于迎合皇帝。《明史》中记载,“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意思是说自从杨宪被杀了之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对他十分宠信。胡惟庸也以此勉励自己,时常谨小慎微地迎合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对他更加宠信。朱元璋之所能从一个底层的小屌丝华丽地转变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为他目光如炬,识人很准。连朱元璋都认可胡惟庸的才干,那么由此看来胡惟庸确实有才。再说胡惟庸谨小慎微地迎合皇帝,自然让他在朱元璋面前左右逢源。

  (图为李善长的剧照)

  第二,依靠老乡会。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主要依靠两支力量。一支是他最初起家的班底,就是l同乡的武将谋臣,号称“淮西功臣”或“淮西勋贵”,里面包括徐达、常遇春、汤和等能征惯战的将领,还有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陶安等运筹帷幄的文士,可说是人多势众啊。而另外一支力量是以宋濂、刘基等人为代表的浙东文臣势力。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人,属于是“淮西功臣”一脉,而这淮西派是朝中的第一大派,连皇帝老子也是这个派别的,所以提升自然比别人快了很多。

  第三,巴结李善长。淮西集团是明初朝中的第一大派,而宰相李善长也百官之首,也是淮西集团的首领。胡惟庸为了巴结李善长,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如此一来,他和李善长的关系又进了一层,在维西集团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后来李善长离开宰相前,还向朱元璋同志推荐胡惟庸为宰相。虽说最终的决策权在朱元璋,但是李善长的推荐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毕竟他是淮西集团的首领,在朝堂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图为朱元璋的剧照)

  第四,笼络朝臣,培植势力。史书上记载,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朱元璋大怒,责骂他,并将他罚到代县捕盗贼。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整天沉溺酒色,不干政事,朱元璋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结果他又无功而返,朱元璋又严厉斥责他。在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失意的时候,胡惟庸暗中笼络两人,两人一向愚勇,见胡惟庸在朝中专权用事,便死心塌地地跟着胡惟庸。

  自古以来,从一个底层华丽转变为专权的权臣,都具备两个特点,一个是迎合巴结皇帝,另外一个笼络下级,暗中培植势力。而这两个胡惟庸全都具备了,所以他才会仅仅用了十八年,便从一个元帅府的办事员转变成专权的宰相。

  --------------------------------------------------------------------------------------------------------------------------------------------------

  影视剧中,总有刘伯温智斗胡惟庸的场面,那么历史上刘伯温真的是那么神机妙算吗?请听下回解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