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史】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隋文帝统一的关键? | 张国刚

从东汉末年董卓进京到杨坚统一南北,结束了中国历史长达四百余年的分裂。从入宫辅政到当上皇帝,杨坚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难怪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但古来失天下之快,也未有如杨隋者。

  北朝政局

  从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曹操、袁绍离开洛阳,三国分裂开始,到589年隋朝统一,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五胡乱华,国家分崩离析,北方出现了十六国,晋室南渡、东晋灭亡后,宋、齐、梁、陈为南朝。十六国最后统一于北魏。北魏立国一百多年,又分裂为东魏、西魏,进而演变为北齐、北周,最后北周里面出来一个隋,统一了南北。四百年的分裂,别人没有搞定,杨坚搞定了。可是杨坚的朝代比西晋还短暂。西晋于265年建国,到317年亡国,延续四十多年,其实在公元304年时就已经乱了。杨隋从581年建国到618年隋炀帝被杀,还不到四十年呢,杨坚的隋朝比西晋还短。杨坚为什么能够统一,又为什么会亡国,《资治通鉴》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隋文帝杨坚画像

清朝著名的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这样讲:“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就是说历史上再没有像隋文帝一样得天下那么容易的了。隋文帝得天下的确太容易,他入宫辅政几个月后就当上皇帝。为什么隋文帝有如此幸运?让我们从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原因。

魏晋南北朝已分裂数百年,走向统一是大趋势。走向统一,有一些关键的阶段性节点。这段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太和九年(485),魏孝文帝开始在他的祖母冯太后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冯太后去世以后他继续推进改革,甚至把首都从平城迁到了洛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等等。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画像

俸禄制,就是官员吃俸禄拿工资。你可能会问,这算什么改革?你要知道,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鲜卑是草原出来的游牧民族,他们原来哪会有工资制度呢?吃俸禄拿工资,是汉族政权的基本制度。孝文帝采用俸禄制其实是一个转变,是它的基本国家制度———官僚制度的重大转变。尤其是北魏建国初的拓跋珪、拓跋焘父子,在统一北方过程当中,重用了很多汉族知识分子。北方士族知识分子,像崔浩、高允,还有李冲,跟北魏政权合作,他们出主意,帮助稳定统治,高允跟崔浩一样,当过中书令,但是家里依然很穷。武人可以靠打仗、抢劫,获取战利品,还可以因战功赫赫,得到大量的赏赐,文人要是没有工资,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就会很穷,穷到家里饭都没得吃。所以这个俸禄制度改革,是国家管理迈向正规化的象征。三长制是地方基层组织的建设,这与前面讲过的商鞅建立保甲制类似。这是对此前的宗主督护制的取代。在宗主督护制下,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豪强隐蔽户口,政府无法监管,也无从征税。

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就是基层干部,其任务职责就是检查户口,防止隐漏,监督耕作,征收租调,保证徭役和兵役的征发。

北魏太和九年(485)颁布均田令

均田制是土地制度,也可以说是基本的经济制度。均田制就是通过分配的方式让老百姓有田种,北魏太和九年(485)颁布的均田令,规定凡年龄十五岁以上,男子每人授“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露田用来种粮食,土地需要休耕轮作,也称“倍田”(四十亩休耕轮作,就是八十亩)。家有奴婢和丁牛者,也另有授田规定。另外有桑田二十亩,无桑之地,授麻田十亩,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露田在本人年老身死后,要还给官府。桑麻之地则可以传给子孙。此外还规定拥有若干宅基地。

均田制的推行,说明从草原游牧走向中原农耕过程中,北魏政权认识到,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改变过去他们靠游牧业,靠抢劫的生存方式。这些制度也成为其后隋唐帝国的立国基础,隋唐一直推行均田制,唐代由于政局持续稳定,推行的最为彻底和全面,唐前期国家的发展就是以均田制为基础。均田制是对汉武帝后期,至于新莽时代,“穷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严重土地兼并的一种拨乱反正,也是对“授田制”下西汉前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制度回归。自王莽以来,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户口耗散,出现了大量荒地,但是,没有政府认真解决过这些问题。

魏晋画像砖《二牛 犁地》

孝文帝改革的,不仅是经济与社会管理制度,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进胡汉融合。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分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矛盾。从匈奴人刘渊发难建立的刘汉,到羯人石勒的后赵统一北方,之后又有鲜卑人苻坚的前秦,和拓跋氏的北魏,都先后统一过北方。每次统一都是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过程。所谓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北魏孝文帝,就进行了系统、彻底的促进胡汉融合的改革。

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胡汉通婚,孝文帝亲自带头娶汉族姑娘;改讲汉语,不得讲鲜卑语,根据年龄,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必须要讲汉语,三十岁以上稍年长的,允许多给一点儿学习时间;改姓氏,不要鲜卑姓氏了,都改汉姓,他带头改姓元,元是老大,大哉乾元嘛;改籍贯,都改成河南人;改用汉王朝的祭祀礼仪,尊孔,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孝文帝的这些改革,尽管北齐、北周出现过反复,但是整体来说,加速了北方的民族融合,为汉人出身又具有胡汉双方人脉基础的关陇贵族杨坚,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隋王朝,奠定了基础。

步辇图 阎立本(唐)绘,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

胡汉融合的改革,也引起了很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呢?这就是入迁中原的鲜卑贵族,与留在边塞镇守的将士之间,因为政治待遇和文化生活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矛盾的集中爆发,就是北方六镇起义。

迁都洛阳之前,北魏的首都是平城(现山西大同)。平城是靠近长城边塞的一个城市,那里以游牧民族为主,在那个地方长年驻扎有许多军镇,以怀朔、武川、沃野、怀荒、抚冥、柔玄最著名,号为六镇。这些军镇的设立是为了守卫边疆,防止以柔然为主的草原游牧民族南下。

六镇靠近长城边塞,位置很重要,不是谁都可以当六镇军人的。迁都洛阳前只有身份高的鲜卑贵族,才能做到六镇军官。可是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有身份的鲜卑人都迁到洛阳去了,内地定居的生活,舒适安逸,当然不是苦寒边塞的生活条件能比的。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了,现在六镇军官们,已经不是时代的宠儿,有些在中原犯罪的人,就被发配来守边。这样的身份,跟原来的那些驻扎边疆的贵族子弟,完全不同了。在六镇内部,因军官们对镇民的残酷压迫,也有尖锐矛盾。这种情况下,怀荒镇由于镇将发放粮食的问题,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就触发了镇民暴动,从而引爆了六镇起义的大火。

这时候,北魏是胡太后掌权,她儿子孝明帝元诩,年已弱冠,却不能亲政,朝政大权掌握在胡太后的情夫手里。孝明帝不满,想请北边军阀尔朱荣,入朝为援。结果消息走漏,孝明帝被胡太后及其情夫毒死,另立了一个小孩子为皇帝,后来胡太后又说这新立的皇帝其实是女孩,以此为由又换立另一个孩子为皇帝,这样将皇帝废立视同儿戏的做法,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驻扎山西太原的尔朱荣,以查清孝明帝死因为由,起兵攻打洛阳,北魏的朝政就发生了混乱。经过各种复杂的激烈斗争,最后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部,高欢及其家族统治了东魏,宇文泰及其家族统治了西魏。之后,高氏北齐取代了东魏,宇文氏北周取代了西魏。

虽然这个六镇暴动,表面上是一种对融合的反抗,实际上不过以非常手段,加速了融合而已。这次六镇起义之后,尤其是到了北周宇文泰时期,他用府兵制和《周礼》六官的方式,把胡汉因素完全融合起来,隋文帝最终顺理成章地继承了这个融合的成果。

选自2016年中华书局人文社科类十佳图书《<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题目及文章略有改动

长按并识别上方二维码可查看图书详情及快速购买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精)

作者: 张国刚 著

书号:9787101119473

定价:48元

  

张国刚教授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年,以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宽度、贯通古今的思维高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二十个关键点,以现代思维总结文化精髓,以生动语言讲《资治通鉴》里的经世治国、修身用人之道,历代政治得失、世事兴衰变迁之迹。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从《资治通鉴》的文本出发,以影响家国大政的关键点为关照,生动、简明地讲述了从春秋前期的三家分晋到大唐盛世的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仅有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文献《资治通鉴》一变而为轻松易读、精辟通达的历史读物。是一部当代大家讲解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魏书(精装全8册)网店已经到货,感兴趣的读者可移步京东商城当当网选购。

【北齐】魏收撰;

唐长孺、陈仲安、王永兴、魏连科点校;

何德章负责修订

出版:中华书局 2017年1月

开本:32开

书号:978-7-101-12270-1

定价:510.00元

长按并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当当网销售链接

长按并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京东商城销售链接

(统筹:启正;编辑:参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