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满清十二个皇帝,为什么会称之为满清十三皇朝

  清王朝,就算是打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算起,也总共是有十二位皇帝在位,然而却有很多人称之为“满清十三皇朝”,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一点也不复杂,因为其中的一位皇帝,即皇太极,在位期间,拥有了两个年号,天聪、崇德,因而也就成了清朝十二帝十三王朝。

  这十二位帝王,有我们熟悉的,也有我们陌生的,有我们热捧的,也有我们不屑的,他们的“千秋功业”或是“庸碌无为”,自然任由后人去评说了。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

  

努尔哈赤(马景涛版)

  1559-1626

  努尔哈赤这个人,实在是很难评价的,黑他的人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来黑得他一无是处,比如到处掳掠、屠杀,比如破坏生产力,比如建立农奴制,捧他的人也可以找出一大堆理由来把他捧上天,比如促进了民族融合,比如扩大了中国版图,比如终结了腐朽的明王朝,爱得爱死,恨得恨死,一切都显示着人物的无比复杂性。

  但有一点没人可否认的,努尔哈赤不愧为杰出的军事天才,是继成吉思汗之后少数民族中出现的又一优秀军事家,而且地,他却是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从来没有读过相关理论的军事专著,从来没有进过教育知识的军事院校,完全是凭借着看了几本《三国演义》之类的休闲娱乐书籍自学成才,这简直就是“屌上天”的节奏。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

  

皇太极(刘德凯版)

  1592—1643

  许多清宫剧的演绎中,皇太极的上位充满着各种“艰辛曲折”的步步惊心,实质上努尔哈赤死后,能够有资格继承后金汉位的也就只有皇太极了,这个真的,没得选。

  与老爹相比,皇太极的军事才能是有所逊色的,但他在政治上的建树却是努尔哈赤也是企及不了的,即使那有所欠缺的军事能力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中算是杰出的。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顺治(邓超版 )

  1638—1661

  作为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往往给人的最大印象,就如他的名,有福从天降临,这也就有点本身能力不大只是运气好的意味,说的难听点就是凭着前人打下的基础上坐享其成甚至是不劳而获。

  其实,顺治帝是有点能耐的,从他独立执政时所做出的决策来看,他也不失为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只是人生命运并不是由个人全部掌控,英年早逝的他只能注定“出师未捷”了。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康熙(陈道明版)

  1654—1722

  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征战准噶尔丹,力挫沙俄,修治漕运,促进民族融合等等功绩的铸就,使得康熙帝这位清王朝第四位、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被后来人捧上了“千古一帝”的神坛。

  显然,做为一位皇帝,康熙帝无疑是成功的,该做的都做到了,但饱受诟病的是,在继承者的处理上,他又无疑是失败的,晚年时期的朝政不稳,大多源于此,而本身对朝政的疏阔管理,也导致了晚期朝政的积蔽严重。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

  

雍正(唐国强版)

  1678—1735

  说他冷酷无情,没有错,说他极富感情,也没有错,说他性格残暴,没有错,说他意志刚强,也没有错,人总是有着多面性,雍正帝的情感思想更为复杂,更为矛盾,全是因为他想做一个有作为、有成就的皇帝。

  老爹是“帝王模范”康熙,儿子是“传说多多”的乾隆,雍正夹在中间总有点小尴尬,也很容易被人选择性遗忘,即使所谓的“康乾盛世”也没有给他留下印迹,但不可否认的,没有雍正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任何“盛世”都会变为空谈。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乾隆(郑少秋版)

  1711—1799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彰显的是他所谓的“十全武功”:平大小金川;平准噶尔;再平准噶尔;平回部;平缅甸;再平大小金川;平台湾;平安南;平尼泊尔;再平尼泊尔。

  平大小金川、再平大小金川、平台湾是彻头彻尾的内部镇压活动,平缅甸、平安南、平尼泊尔、再平尼泊尔,是彻彻底底的对外败仗,平准噶尔、再平准噶尔、平回部,虽然算得上是名实相符,但其实也是将一个功劳拆解成了三个部分,倒是可以作为“好大喜功”的最好注解。

  没错,乾隆朝是清王朝的“盛世”,同样也是中国国力由盛转衰的时期。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

  

嘉庆(辛柏青版)

  1760—1820

  事实上,嘉庆还没有和绅来得有名,这位乾隆朝大贪官的倒台,所带来的谚语“和绅跌倒,嘉庆吃饱”倒是为嘉庆带来了些许存在感,竟然连皇宫也被天理教教众攻入的光辉事迹,也算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嘉庆帝并不是不努力,实在是能力太有限,嘉庆帝并不是不勤奋,实在是局面太难收拾,老爹乾隆留下的“大好局面”里子抖落出来呈现的完全是一副“烂摊子”态势,只能哀叹心有余力不足了。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1782—1850

  在清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在下坡路上一路狂奔的大前提下,道光皇帝所做的一切大多是徒劳无效的。

  道光皇帝在位期间爆发的大事件,是大家所熟知的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随之而来的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永远都是中华民族不应忘记的耻辱,落后就要挨打,强权政治体系下,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咸丰皇帝(梁家辉版)

  1830—1861

  咸丰帝的“运气”真真不错,他赶上了清王朝的衰败时期,见证了清王朝的逐步末落:太平天国宗教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各国列强不平等条约签订。

  内忧外患的全力打击下,咸丰帝即使再勤奋努力,再有心改革,也是积重难返。一个人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而恰恰地,咸丰帝的能力与他所做的大事是不相称的。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同治皇帝(黄一山版)

  1856—1875

  一些史学家们所鼓吹的“同治中兴”,实质上看来与同治本人根本没有一毛钱关系,虽然挂上了他的名头,当时的实际掌权者是他的生母慈禧。

  与后来的傀儡皇帝有所不同,同治帝对于自身的这个被操控身份似乎并不怎么感冒,而他的过早夭逝,也注定他不能有什么作为。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光绪皇帝(冯远征版)

  1871—1908

  从某些角度来讲,光绪是具有闪光点的,即使他一直在做着傀儡皇帝,正是因为不甘心于做傀儡,才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由他打开的这扇中国变革大门,至此之后,再也没有关上过。

  人生进程中,无论是皇帝事业还是私人生活,光绪都是一个失败者。一个不断进取不断倒下的失败者,总是比起那些不知奋斗困难面前直接退缩的软蛋强上许多。

  爱新觉罗·溥仪(宣统)

  

  1906—1967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这传奇一生已经有了太多太多的演绎,有他自述的,有别人回忆的,有影视描绘的,有书籍叙述的,凡是这些种种,都只能是窥其人生的某些片段而不能得其全貌。

  作为中国历史上这么一个特殊节点上的人,不管是他愿意还是不愿意,潮流总是逼迫着他做出抉择,不管是对是错,他的每次抉择必然是也能在历史大河中掀起细微波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