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还有哪些小国与战国七雄共舞?

  

  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在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霸业已经成了过往云烟,国与国之间更多的征讨、战争,很多春秋时期的小国都被吞并了。

  最后战国时期最为人知的是秦、韩、赵、魏、楚、燕、齐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然而在当时,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小的诸侯国在七雄的夹缝中生存,他们又是谁呢?宋国宋国的出身很高贵,是商朝的后裔,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管理商朝故地,但是后来武庚叛乱了,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之后,为了使得商朝的祭祀不被断绝,分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国故地,

  是为宋国,公爵。

  公元前318年,宋康王实行改革,国力大增,宋国四处出击,占据了齐、楚、魏的不少土地和城池,而且吞并了另一个小国滕国,过于强势的宋国遭到了大家的记恨。

  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趁宋国内乱联合攻击宋国,最终宋国被灭亡,三家瓜分了宋国的土地,至此宋国已经在战国七雄中挣扎了189年。

  鲁国鲁国的出身也很高贵,是周公的后裔,在平定武庚叛乱之后,周公考认为要多分封宗室子弟巩固中央政权,于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子孙都被分封。

  周公自己则被分封到奄地,是为鲁国,但是由于周公要留在首都辅佐周成王,所以周公派儿子伯禽去鲁国代自己执政。

  在春秋时期,鲁国一度很强势,能够与东方大国、自己的邻居齐国争霸,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国力下降。

  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考烈王所灭,七年之后,最后一任国君鲁顷公去世,鲁国绝祀。至此,鲁国已经在战国群雄中挣扎了219年。

  卫国卫国又是一个周王室后裔的封国,第一代国君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康叔。卫国最值得骄傲的历史就是他们曾经在周平王东迁的时候曾经帮助周平王平戎,一度成为诸侯的领袖,但是卫国终究国力微弱,在历史中并没有留下多少记录。

  

  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兼并,成了魏国的附庸,卫国名存实亡,卫国的大小事务甚至国君都是由魏国决定的。

  公元前241年,秦攻魏,卫国的土地被秦国攻占,卫国又成了秦国的附庸,并且一直被保留到了秦二世时期。

  公元前209年,卫君被废,卫国正式宣告灭亡。

  卫国反而成了战国中最后被秦国消灭的诸侯国,超过了战国的其他六雄。

  越国越国的始祖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越国的君主是大禹的直属后裔,越国建国时间也比较早,相传在公元前2032年左右就已经立国,但是越国在今天的浙江附近,浙江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来说是比较偏僻的地方了,所以在此之前越国也并没有多少历史事件被记录。

  到了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才让吴国和越国两个地处中国大地边缘的两个国家,走到了舞台的中央,最终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越国在吴越争霸中笑到了最后。

  公元前306年,越国北上伐齐,后被齐威王派人劝说放弃齐国去伐楚,结果被楚国击败,越王无疆战死,最终越国分裂成几个小国家,成了楚国的附庸国。至此,越国在战国的历史上存在了169年。

  除了以上说的几个比较有名的国家之位,其他还有:巴国(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蜀国(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郑国(公元前316年被韩国所灭)中山国(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邾国(公元前261到256年年被楚国所灭)西周国(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东周国(公元前249年被秦国所灭)

  对于历史,我们不能仅仅记住那些胜利者和强者,那些失败者和弱者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阅读延伸:春秋和战国并不是一个时代?这信息量有点大…

  由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两代建立起来的周朝,前后延续了800多年,其中又可以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国度镐京被犬戎占领,其子周平王继位后不得不向东迁都洛阳,分为西周和东周两部分。

  东周则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春秋和战国前后相接的两个部分。

  关于春秋和战国的划分,有几种不同说法,但总的来说大同小异。概而言之,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都是以力量说话的时代。那么为什么还要将其区分为春秋和战国呢?这个区分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见解,我个人认为,如果深入到具体现实之中,那么这个区分真的并不十分明显。

  但是如果脱离开具体的事务,宏观的看的话,那么这个区分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个标准就是对,隐藏于西周构建起来的礼法制度背后的,或者说作为西周所构建的礼法制度的基础的,又或者说是作为自上古传承而来的德治思想的精髓的——仁义道德的认同与尊重的程度。

  笼统的说,面对仁义道德,西周时代是遵而行之,春秋最然已经不能遵而行之了,但终究还是言而顾之的,到了战国时代则是舍而弃之了。当然,既不能说西周时期的人先天高尚,更不能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变得日益邪恶。

  这背后是更加深刻的社会与文化的演进过程。只是在这里,我们不能做更大范围的展开,单就其表现而言,则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模式,主要是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则是争雄为主。

  “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因此争霸虽然有征伐,有兼并,但总的来说,还是以维持秩序,促成稳定为主要目的的。所以,争霸仍旧需要讲求道理,仍旧需要以仁义道德为终极依据。

  “雄”是与雌相对的一个名词,在一个高度成熟的父系氏族社会中,雄的概念中,就隐含着对雌的征服与占有。所以,称雄带有明显的排他性。换言之,争雄的结果,必然是以兼并为手段和过程,最终走向一统。

  在这个过程之中,在生死存亡的压迫之下,人们显然难以顾及道义。作为它的结果,新的统一的缔造者,当然也就具备了制定新规则的权利,所以也不必受旧规则的牵制。简而言之,称霸用的还是旧规则,争雄则是奔向新规则。

  所以称霸对原有的道德标准,还要言而顾之的,争雄者则可以更退一步,但是争霸者也不过是言而顾之而已。对此,生活在战国初期的孟子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在孟子的时代,所谓春秋五霸,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仍旧对现实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是上至君王,下至学者都喜欢讨论,或者说需要讨论的话题。孟子也不能例外。

  但是,孟子一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就把王者和霸者的本质的区分开来了,尤其是将所谓的五霸的行为方式揭示的淋漓尽致。

  如果,借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虽然都是以力服人者,但是称霸者还会关注到需要假借仁义之名,争雄者则连这一层也省去了。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忍冬(微信号:cn13714009507)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诗词大会粉丝团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关注诗词大会,独享江南塞上之诗韵,逍遥唐诗宋词之远方。

  说文解字图解

  荐语:汉字之美,在于形,在于音,在于义,而后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说文解字,探索国学之源,感受文脉生衍。

  见字如面朗读者赏析

  荐语: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感受文化回暖,坐看诗意归来,欢迎关注!

  青梅煮酒待知音,点击『阅读原文邀您谈古论今!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